规划“十四五”,如何看天津这“两板斧”的力道凤凰网评论

全国“十四五”蓝图公布后,各地正在对接国家蓝图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当地的“十四五”目标愿景。作为直辖市、中国近代以来的老牌工业强市,天津的“十四五”目标颇受瞩目。很多人希望从天津的目标蓝图,一窥这座城市未来五年的发力方向。

11月26日至27日,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与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一致,天津并没有列出GDP等数字指标,部分量化指标要等到规划的正式制定。目前阶段形势下,定方向比定指标意义更大,而且为指标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此次制定的天津“十四五”目标中,结合天津特点,突出强调了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让人耳目一新。这“两板斧”能带着天津突围,实现“绝地反击”,在未来再创新辉煌吗?在笔者看来,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

理由是,这“两板斧”切中了天津的痛点、要害,也抓住了天津的比较优势。

换挡阵痛:已告别最艰难的阶段

近年来,外界只是简单关注天津GDP数字,并与国内其他一些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却甚少探究这一数字降低的内在缘由。透过数字看本质,是其内部外部环境变化、多重问题挑战叠加所致,具有阶段性。这其中,既有全国共性的问题,也有天津独特的问题。比如发展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天津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到不得不下猛药的程度,粗放式的土地开发利用不具备可持续性,过去营商环境表现不佳、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等等。总之,近几年天津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调整换挡期。

就GDP而言,有的数字对于发展基底没有太大意义,比如“挤水分”挤出去的一些数字;有的数字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比如对3万多家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整顿,其中关停的有2.2万家,这个力度是空前的。简而言之,天津GDP一方面主动“缩水”,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新动能产业拉动力还略显不足。但经过这几年的“刮骨疗毒”,“利空”已经基本出尽,国企改革、营商环境等该补的短板也补了不少,正在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2018年3月,天津GDP增速降至1.9%,随后反弹,逐季回升,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已经提升到4.8%。受疫情影响,2020年3月探底到-9.5%后,9月已经回到转正点,按照目前的快速回升势头,不出意外的话,天津经济已经告别了最艰难的阶段。

拿天津和其他地区横向相比,可以看到差距、学习经验,但也不那么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本身有周期性,而且各地功能定位不同。南方一些城市也都经历过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经济增速有过起落。一些网民还记得2002年一篇热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但今天看深圳被抛弃了吗?恰恰相反,深圳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经济的韧性也增强了。今天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GDP也不是唯一指标,还要关注功能定位。打个比方,如果让生态涵养区去拼GDP增速,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GDP比赛”将让位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实现好地区功能定位。

这是一些基本面上的分析。

重中之重:用足用好“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天津的功能定位很明确,那就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世界级城市群。天津首先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里面求发展,在京津冀整体提升中实现自身提升。天津“十四五”将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作为重中之重、第一目标,也就不难理解。

天津被赋予“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天津的比较优势。比如天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业、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和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有北方最大的海港天津港,有联通海内外、辐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的便捷交通和有利地理区位条件等等。

“一基地三区”,四个功能互相促进。“先进制造研发”,引领传统工业产业的迭代升级和新动能产业的培育发展;便利的海陆空运输条件以及金融创新、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又可以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天津定位还与北京、河北之间形成互补。比如北京的科研、人才、文化、资本条件等可以辐射到天津,天津为北京的科技研发提供产业化基地。天津的一些产业延伸到河北广阔的腹地。天津港与河北各个港口之间已经由竞争走向竞合,通过资本纽带成立了合资公司,各个港口之间形成以天津港为龙头、以河北港口为南北两翼的分工协作局面。环渤海支线业务发展迅速,正是得益于这种合作。

近年来,天津在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连续四年举办世界智能大会,积极支持智能科技、信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搭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平台载体,吸引北京科技创新企业布局天津。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0月份天津制造业增长9.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

在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中,天津港瞄准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各项指标,今年上半年港口作业效率领先全球主要港口。利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政策条件,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累计注册租赁公司3000余家,租赁资产总规模已超万亿元,成为继爱尔兰之后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随着11月份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签署,靠近日、韩,又拥有北方最大海港、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的天津,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可以说,“一基地三区”既体现了天津这座老牌工业强市的固有优势,又符合国家定位,而且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发展天津非常有效。“十四五”以及更远的将来,随着这一功能定位的实现,必将推动天津大跨步地前进,帮助天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形成天津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双城记”:“滨城”不仅是概念

在天津“十四五”目标中,正式提出了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

按照近期召开的天津市委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津城”“滨城”是城市发展的概念,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滨海新区也不会改名。按照分工,“津城”进一步打造现代化城区,重点发展金融科技、商务商业、文化旅游等,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滨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创新带动能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海滨城市。

在一座城市内打造“双城”格局,可能冲击许多人的固有观念。天津之所以把滨海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升到这样高的地位,甚至以“滨城”称呼,与天津独特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天津经常被认为是一座海滨城市,但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距离渤海还有好几十公里,根本看不到海。这与同为临海城市的上海形成鲜明对比。上海的面积约为天津的一半,浦东新区紧邻上海中心城区,便于城市经济集聚发展。滨海新区作为天津港的所在地,距离中心城区则有数十公里。过去几十年,天津以“一根扁担挑两头”来形容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位置关系,地理上的这种特点,使得天津在前些年把摊子铺得很散,试图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向发展的城市化来实现整个城市的融合。但实践证明,这种绵延几十公里的“城市化”在地区生态环境的紧约束下难以实现。

“一根扁担挑两头”,但“两头”并不均衡。滨海新区由原先的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合并而来,面积与深圳相当,但人口仅有260余万。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半壁江山,几个开发区经济总量很高,但全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存在短板,既有非常现代化的核心城区,也有相对薄弱的南北两翼农村。因为距离远,天津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无法就近辐射新区,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住分离,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间每天往返的“潮汐流”人口多达35万人。

无论从滨海新区经济产业加快发展的角度,还是民生改善的角度讲,这样的地理距离都带来负面影响。现实的解决方法,唯有大幅度提升滨海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城市综合配套短板,促进新区港产城融合,增强人口吸引力和产业吸引力。以做强“滨城”这个增量来提升天津整体发展水平。

2017年,天津市考虑到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决定对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地带进行规划管控,启动建设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这一做法,终止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也为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格局,推进绿色、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3月,天津市政府一次向滨海新区下放600多项市级权力事项,让“滨海事滨海办”。这些放权赋能的做法,为滨海新区加快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近年来,滨海新区城市建设提速,比如建成西外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轨道交通B1线、Z4线等,加紧规划多条轨道交通。滨海文化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等一批网红地标建筑相继落成。成立泰达街道办事处等,剥离开发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提升全区社会事业服务保障水平,建成一批高水平医院,广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包括中新生态城在内的若干优质宜居社区。

随着天津“十四五”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滨海新区的城市化发展无疑将会有更大力度。具体如何建设“滨城”,将会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新看点。

设想一下,在考虑投资强度和可承载力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借鉴北京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建设雄安新区的经验做法,高标准推进“滨城”的规划建设,把滨海新区建成独具风格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在现有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轨道交通9号线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更多便捷交通通道。提升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吸引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吸引外来产业人口落户,力争未来滨海新区人口明显增长,提升经济集聚效应,提升“滨城”经济社会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津、滨双城发展格局,滨海新区都要唱重头戏。因为滨海新区是天津智能科技、信创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的集聚区,海港所在地,天津自贸试验区等所在地。大力建设“滨城”与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

“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打开了天津城市发展局面和未来想象空间,体现了天津的雄心壮志,将对天津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