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两年才熟悉推荐机制,才知道如何做头条号?

2018年5月12日我入驻今日头条,我不想做公众号那样严肃的学术内容,想做些轻松一些的内容。做什么好呢?经过反复酝酿和调整,我选择了我喜爱的旅游、摄影以及文化生活为基本内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他们的领袖。于是,我把我的头条号取名“东行漫记”,希望真实记录来自东方(中国)的人文与景观。然而,有一当兵的朋友问我,东行是什么地方?我说你没看过《西行漫记》?确实有不少人还真不知道的,看来文雅的名号在大俗的头条上不一定会吃得开。

我运营公众号已久且小有成就,但从公众号转到头条号我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或许我做得不够垂直,或许我做得不够娱乐化,总之涨粉极慢,加上身边的人大多认为头条的内容很Low,因此我也就不那么认真去做。不紧不慢一眨眼已两年,通过头条号文章、微头条、小视频和问答四个板块的运营,我也多少摸到运营的一些门道,为此我做了一篇心得《做好这四个板块,你可以玩转头条号》。在公众号,我的粉丝男女比例是3:7,但在头条号恰好倒过来,男女比例是7:3。年龄层次还是以中老年为主,31岁以上占比78%。你能告诉如何吸引年轻人和女粉吗?

谭天的文旅世界

头条号东行漫记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区别,最根本的差别还是头条使用了推荐算法。对于头条号来说,你的粉丝不多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文章有没有吻合某些用户的兴趣,如果有机器会自动把它推荐给哪些有兴趣的用户。例如我有几篇阅读数特别高的文章:《国足的笑话》、《茂名:县比市更有名》、《崇左,一个迷人的边境旅游胜地》、《幸好!我没把"研一“读成”大五“》(学生写)、《高州的三个“狠人”:冼夫人、高力士、杨永泰》、《回不去的凤凰古城》等,甚至有些简单文字的微头条和回答阅读数也很高。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篇文章《你的抖音号和头条号总运营不起来?因为这点没吃透!》解答了我的疑惑:就是设法让机器识别的文章。如果机器在冷启动时期推荐给了目标用户和粉丝,结果完播率、跳出率、打开率、互动率都不理想,那么,机器自然会减少推荐甚至停止进一步推荐,但是,如果用户反馈积极,热度持续上升,那么机器则会进一步加大推荐,让优质的热门内容被更多的人看到。

我精选疫情中的摄影作品阅读数很低,后来我在头条工作的学生建议我在标题里加上地名,于是我便改为《广州人的淡定,疫情中学摄影》,阅读数一下子增加了10倍。我才懂得在推荐机制平台,第一个读者是机器,不是人。用户反馈是后续机器是否会加大推荐的关键。于是,我开始有意识调整我的运营,很快我的文章阅读数上来了,粉丝数突破了2000,并且获得了原创、标签等一系列授权。还获得头条小编的专属服务,开始得到平台的指导。

虽然我逐渐熟悉头条的运行机制,但我还是不愿意成为“算法囚徒”,如何在个人爱好与用户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不少人说推荐算法会形成“信息茧房”,对此我一直存疑。其实,头条号包括其他内容聚合平台一直在优化算法,当然公众号运营者也要适应算法。但我还是认为不要做算法的奴隶,不要追逐一些所谓的热点。

对于用户来说,算法不是罪魁祸首;对于作者来说,算法也不是运营神明,还是要优质内容,如果做不到优质内容那就做稀缺内容。算法只是平台提高运营效率的技术手段而已。了解算法和平台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更好的运营,但不管如何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对于一名业务玩家来说,需要多大的投入呢?要视你的运营取向而定。我认为最好的运营状态是,没有经济压力,做得开心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