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浮世绘,学界现形记 (中)——评李洱《应物兄》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读一遍《应物兄》后,很难将本书的故事情节给讲清楚,因为它没有完整的故事,它是以人物或者人物的活动串起了一个厚厚的故事。假如非要讲故事,那就得复述全书,这是除作者外的人都无法完成的任务。作为茅奖的获奖作品,《应物兄》无疑是当今长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1、这是一部以国学知识为基础堆积起来的文学巨著。

能获得茅奖的作品通常都有一个宏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历史,可以是重大事件,可以是长江黄河,可以是历史遗迹,《应物兄》也不例外。可让我震撼的是,《应物兄》选择的背景不是具象的,而是虚拟的,它是以儒学及其衍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背景,这是几十年儒学或者说古典文学研究才能达到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这是硬功夫。就凭这点,我就非常敬佩作者的专业文学水平。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学术研究,甚至是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出处,尤其是“应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解读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从诸子百家的某一家中寻觅一个答案。

书中除了儒学研究,还有鲁迅研究,还有哲学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美学研究等,说心里话,小说是作者一辈子知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读的是小说,学到的全是经典和精华,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阅读体验。

2、这是一部写给知识分子看的书。

知识分子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中国社会中好像还真的存在这个阶层。通常情况下,知识分子都是写别人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提供知识的,而这部书是写知识分子自己的,每个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在书里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实是一部分。之所以要用“一部分”,这确实是强调他们与大部分的不同。他们胆小怕事,他们外强内虚,看似心机重重,其实百无一用。他们是别人的幌子,在知识面前,可以做任何跟知识无关的事;以知识的名义,所有的鸡鸣狗盗的勾当都可以堂而皇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栾廷玉副省长名义上是筹建儒学研究院,事实上是想招商引资;包括应物兄自己也是如此,表面上,他娶导师的女儿似乎沾了天大的便宜,殊不知乔珊珊非常的泼辣和刁蛮,背着应物兄跟别人寻欢作乐,而应物兄都是以隐忍的姿态,以博取他的“教养和素质”的好形象。当年的鲁迅先生说有一类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应物兄》中提到的一些知识分子好像也是这样的,大多不幸,似乎争也没用,这难得是知识分子的夙命。

3、这是一部以反讽的笔调绘出的学界现形图。

猪鼻子插大蒜装象,这个俗语中还有一个装字。可《应物兄》中描写的一些人物,他们的市井和世俗到根本不需要装。我觉得这是作者反讽的功夫用到极致的结果。

副省长栾廷玉和小工,虽然贵为一方诸侯,外表上一身正气、八面威风,私底下,男盗女娼、小肚鸡肠,活得也是一地鸡毛。在学术上让人高山仰止的程济世、乔木先生,身上给人的感觉是罩着一层纱幔,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向人展示过真面目,好在作者也只让他们各露了一次“狰狞”,不让,真的让人对知识、礼教、荣誉等心灰意冷,知识分子的价值会碎了一地。

最大的反讽还是含在故事中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正源文化,书中以儒学知识为主线,牵出了人物、引出了故事,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儒家文学是正根,是我们要遵守的规范和标准,可书中提到的人大多以知识为遮羞布做着见不得人,甚至背离儒家规范的事。如所有的大人物都有婚姻和婚外情上的故事,即使是出来串串场的看似“正面”的小人物邵侠愚,还搞着同性恋,一个非洲的黑人留学生在儒学和商界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程济世的儿子吸毒并同时跟两个女人胡搞的场景,以及其衍生后果还成了故事最后的收尾线,我觉得作者不是在跟我们说故事,而是在给我们一种暗示,他是故意写出这样的冲突,以及冲突隐含的荒诞。

作者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画家,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社会乱象,看到了浮世的繁华。

4、这是一部值得作家摹写的小说。

有素材、有故事,由此写出小说的,这没什么了不起,会码字的人都能做得到。

没有故事编故事,没有场景臆想场景,没有素材创作素材,这是作家的本事。假如你不知道如何写长篇小说,假如你不会将长篇小说的叙事向纵深发展,建议你认真读读《应物兄》,这是一部指导创作的好教程。

根据作者后记中的描述,这部书最初设计只有25万字,最后竟然被作者拓展了三倍,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发挥了多少创新力,拓展了多大的创作空间,这是可以感知到的。可无论情节如何拓展,人物如何次序出现,作者始终本着“钉是钉、卯是卯”的精神,将每件事都建立起逻辑关系,将每个人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最终实现一个榫头楔进一个卯眼中,这也是作者一直说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既是文字上的功夫,又是逻辑上的功夫,书中涉及的人物近百人,每个人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这是实力派,这更是硬功夫!有志于创作长篇小说的作者,我推荐他仔细阅读。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