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讲座

今年记者节,我应深圳大学新传院团委邀请再次来到深圳大学,给同学们作了一场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演讲。在我印象中此类演讲是第二次,去年应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哈军工”)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启航讲坛的邀请,走过大半个中国去给孩子们做讲座,去了之后我发现这个高校并没有新闻传播专业,我是给一大群工科生讲互联网与新媒体。

目前在国内的重点大学都有很多讲座,有时每周有几场,甚至一日多个讲座。为了营造氛围,甚至需要组织听众。当然这些讲座大多由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有不少学术水平也不错。但问题是所有的讲座都值得去听,或者都适合每个同学去听吗?我是很反对强制同学去听讲座,有的学校甚至用点名、学分等手段强令学生参加,我更为反感。且不说有的讲座名不符实,甚至很无趣。即使是好的讲座也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我认为听讲座应该发自同学们的喜好和需求。

我很欣赏“哈工程”的做法,他们把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同学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他们喜欢的名家教授来做讲座。当然,作为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他们有这笔经费。记得当时我接到他们的邮件还半信半疑,经确认后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不辞辛苦从广州飞到哈尔滨,整个讲学过程从订机票到安排接送和食宿全由同学们组织,自始自终没有见到一个老师,真是学生高度自治。作为非211大学的深圳大学就没有那么充足的经费了,他们提出不能承担路费的困难,我说不要紧,我自己承担。

这些年我去过这些985、211大学演讲,也去过不少一般性大学演讲,相比那些重点大学,他们学术交流的机会少得多,同学们更加珍惜。看到同学们热切的目光,我会讲得更用心,每每提早做好功课,了解听众层次和需求,尽量不重复我讲过的内容。在此,我对其他学校和同学们表示,如果你们有需求我会尽量安排时间,如果你们经费有困难,旅差费我也可以自己解决。我愿意把学术前沿和研究成果与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分享。

近年来也不有不少校外人士到大学里来做讲座,从政界到业界,诚然这里面有不少真正的社会精英、业界专家,他们给大学这座象牙塔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然而,也有不少所谓“成功人士”来此沽名钓誉,有的不仅没有真才实学,而且还会误人子弟,也包括一些学阀。在此,我劝告学校某些掌握权力的人少拿讲台来做交易,也向涉世未深的同学们提个醒:很多人都是盲目追随着所谓的专家的指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