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收破烂”起家,积累14亿身家的孙树华,因一时糊涂走上歪路
相信绝大多数有农村生活经历的80后,记忆深处总会有挥之不去的一声声呐喊:“收破烂啦”,“破烂换糖”、“破烂换锅碗瓢盆”的声音。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可是转眼间就已人到中年。
但曾经那些与童年趣事有关的记忆,却总是反复涌上心头,尤其是对走街攒些的“破烂王”更是记忆犹新。
谈起靠收破烂起家,逆袭成河南首富的孙树华,想必很多人都会无限唏嘘,因为一度因收破烂身价积累14亿的他,最后却因为一时糊涂走上歪路。
第一、白手起家的财富神话,依靠收破烂走上人生巅峰
谈及收破烂,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那些每天翻垃圾箱的人,他们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晚,可收入却比谁都少。
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勉强吃饱肚子,可是下雨、下雪的时候,却很容易因为一无所获而饥肠辘辘。
实际上收破烂也需要有一点启动资金,他们不仅会挨家挨户的收别人家不要的“垃圾”,而且还会捡拾被人们丢掉的“财富”。
如果说捡破烂的人是在垃圾桶里淘金,那么收破烂的人仿佛更像是民间“古董商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一切废物都有价值。
并且在他们倒买倒卖的过程中,变废为宝的神话绝非个案。很多人都戴着有色眼镜,一脸嫌弃地看待那些衣着破旧,浑身脏兮兮的收破烂的人。
可是河南省有一位名叫孙树华的“破烂王”,却因为将捡破烂起家,一跃而成为当时排名靠前的河南省富豪。
第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孙树华的发家史就见证了这句话。据知情人透露,孙树华自幼家境贫困,甚至成为了生活不惜放下脸面去捡破烂。
回来由于家中陆续的生了7个孩子,孙树华的父母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最后不得不离开城市贫民区,回到了农村老家。
实际上随着孙树华的年纪一天天长大,他亲眼看到了家中的学会现状,为了能够暂时缓解眼前的危机,他尝试过很多赚钱的方式。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摆地摊之外,在稍有空闲的时候就会带着弟弟妹妹捡破烂。或许此时的孙树华,已经意识到了变废为宝这句话的重要性。
但是他却因为苦于没有规划能力,所以才会在成为破烂王之前走了很多弯路。在他19岁那年已经积攒了一笔小财富,他下定决心要和朋友出去闯一闯,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人骗的血本无归。
无奈之下,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的人生了,就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当口,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可以发家致富的门路,他意识到当地棉花行业需要大量地膜进行覆盖,于是便开始回收这些地膜,然后以倒买倒卖的方式卖到了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进入了倒卖化肥这个暴利行业,慢慢的他积攒了大约几十万的财富,实现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原始积累。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很快便在当地认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下定决心要开办薄膜公司。
没有资金,当地一些官员就帮助他贷款,甚至一下子从银行里面借了100万启动资金,后来公司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华林集团。
后来竞争对手林立之时,孙树华又挤入了锂电池行业,为了扩大生产他大肆扩张生产基地。如果按照这个发展规律不断前进,可能孙树华也会跻身于国内顶尖富豪榜,可是人一旦有钱就飘了。
为了彰显企业的实力和个人的魅力,他不顾现实,开始参与到了一个令他走向深渊的大型项目,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生产聚乙烯管材。
按理来说这个项目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孙树华没有没有那么多承包资金,于是他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向银行借贷4.5亿。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遵纪守法,那么可能就不会名噪一时的破烂王,变成一个锒铛入狱的阶下囚。
他在运作这个项目的时候,由于个人贪欲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够从中谋取更多利益,他竟然依靠个人名下购买的土地进行骗贷。
这种严重的诈骗行为,让他拥有了令人惊愕的不当得利,4.5亿贷款有很多都没有投入到项目中。最终在2007年东窗事发,他本人被刑事拘留,曾经辉煌一方的公司也宣告破产了。
结 语
王鼎钧说:“上一个欲望的满足,不过是下一个欲望的起点”,正是因为这个苦出身的破烂王,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和底蕴,才最终让贪欲占了上风,并最终将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
正所谓“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天放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