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正解
【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总结历代学者解释,不外乎三层含义:一、周和比是公与私的关系,即君子一切为公,小人只懂谋取私利;二、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即君子忠诚为国家社稷,小人结党营私;三,理备为周,无私称不比,意思君子做事考虑得很全面,不会只考虑私利。
【新解】儒家学术体系,最核心处在于明确个人修行成长的理论和践行方法,很多学者称之为君子养成体系。
《道德经·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从物质层面或者从现代解剖学来研究,也不过是一个动物,何以能与天地同大?
核心点是人在万物中最具灵性,只有人可以通过修行,不断提升自我境界,不断放大人性格局,最终彻悟大道,成圣成贤。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人人皆可成尧舜。
事实上,中华文明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孔孟荀子到董仲舒、韩愈、二程、张载、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历代圣贤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至今。这些圣贤,德行之高尚、人格之伟大都可以与天地日月同辉,故称大人。
【君子】在春秋之前,通常是指王公贵族及其后世子孙,因为这些贵族普遍研习诗书典籍,学识渊博,德行高贵文雅。大约是春秋开始,君子的范围就扩大化了,只要是学养深厚、德才兼备者人皆赞美称曰君子,而并不在乎是否真的有贵族血统。
所以,在古汉语中,君子通常是指有德行而无实际权位者,大人往往是指称有实际权位者。诗经《风雨》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里的君子就是用来美称自己喜欢的人。而孔子这里用“君子”,不用“大人”,也是偏重说人的品德学养;不用大人,也是暗喻甚至讥讽——有很多实际占据权位的人并非君子,这是孔子惯用的春秋笔法。
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立德立言立功者则被后人推崇为圣贤。这样的人,思想体系完备,社会践行体系自洽,德行高尚人格伟大,必然是以天下道义为己任,绝不肯再蝇营狗苟活得那么狭隘。
【周】甲骨文写作,
是禾田四周大路条条的形象,金文写作,
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个口,口指代城邑,上面仍然是井田的形象。所以,周的本义就有天下为公的意思,也有全面体系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为密,即周密,后来引申为周全,即周到全面。孔子这里用的应该是周到全面之意,周到全面当然是——既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还要有缜密的社会道义逻辑。
【比】甲骨文写作,
是两个普通人亦步亦趋的走在一起的样子。一般人能够如此亲密协作,通常都是利益捆绑,引申为结成小团体谋取局部利益,孔子这里应该是用此意。也因为一般人总是互相比较,东家长西家短,所以后来更多的引申为比对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特别留意文法的运用。古人行文,很讲究对仗工整。文中,君子(或大人)对小人,周全对局部、公心对私利,非常合理。
【译文】所以,孔子这句话,完整贴切的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应该是——人格伟大德行高尚的君子,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及社会践行,必然全面而周到,既有上帝视角也有核心价值诉求,绝不会从小集团利益出发看待问题。一般人,因为认知能力所限,生命价值也自然被限制在狭隘区域,故称小人,只能也只会从自身或局部利益思考,必然是为谋求个人利益而结成小团队,他们进入社会实践,只能是谋取局部私利而不会顾及天下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