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 高考需要家长“陪玩”——“讲地又讲理”关于家长“陪学考察”的倡议

【首说明】

1 . 草根教师,一线团队,做有温度的教育。

2 . 本公众号纯属公益,她的诞生与坚持,源于地理人对地理的热爱与执着,欢迎投稿qdwycyz@126.com。

今日话题

~家长陪玩~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知道吗——目前的高考试题已脱离了“知识立意”的时代,进入了“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阶段。

说白了,就是你把教材一字不差地背过去,高考依然过不了关——原因是你背的是知识!

高考命题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考生活中的学科知识,考有用的学科知识。

现在的高考基本没有直接考查知识的题目,而是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考查考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真实场景”就需要考生有基本的“生活感知”。

下面以我熟悉的地理高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典例1:(2015年四川文综高考第11题)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5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该题的正确答案为D,但是当年就有相当一部考生错选了B。

湖面中心结冰晚于边缘,对我们成人来讲就是生活常识。

但是,对90后和00后们来讲,他们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在温室中的花”,野外的生活常识欠缺,要想正确理解B选项就需要高深的学科知识——湖面边缘水浅,离陆地(湖底)近——陆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冬季降温快,温度低——湖面边缘水体受陆地低温影响大,温度低,所以结冰早于湖心。真正把学科知识运动到这个层次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出错率高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从另一层面来说,湖面边缘先结冰不就是“冬季”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吗?!

如果有一次冬季“徒步湖边”的经历,不就解决了吗?!

典例2:(2016年海南卷第19题)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判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此题答案为D西南坡,但是相当一部分考生错了C——出错率当年极高。

即便是现在你问问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一定能答得出来。如果要详细地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理解此问题非常繁杂。但是从生活感知的角度,此题非常容易理解——北半球中、高纬度正午太阳在南面,山体南面为阳坡,南坡最高温高,日较差大;东西坡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买楼时的生活体验——西边户往往搞特价,原因是西边户日晒西头,热。换句话说就是西边气温日较差大。两者一结合答案为西南坡。

注: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这种西边户搞特价的现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发现特例,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分析其原因,同时进一步理解人文要素可变性。

2017年和2018年类似的“生活场景”高考题更是多不胜数,在此不一一例举,仅以2017年全国卷简述如下:全国Ⅰ卷的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和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带景观差异、古村落旅游开发,全国Ⅱ卷的茶马古道研学旅行,全国Ⅲ卷的江南水乡剪纸景观、地铁站点、网聊信息,江苏卷的微信红包、绿色出行、天气变化、海外旅游,天津卷的盘山景观、“沽”的变迁、不同节气旗杆影子的变化,北京卷的机动车流量变化、故宫博物院开放游览,海南卷的岭南山区民居、日本最美乡村合掌村等等。

简言之,目前的高考试题强调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引导考生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周围的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做出有意义的判断或恰当的解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但于目前大部分考生缺少观察与实践,导致此类试题失分严重。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诠释知识。国家教育部也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中小学社会实践,但是涉及学生的“安全问题”,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太多。

鉴于此,地理专业公众号“讲地又讲理”核心团队成员,面向全国高中家长及高中地理教师发出以下倡议:

1、教育孩子就是投资自己的后半生,多陪孩子到处走走,“经历本身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