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故乡
本文作者:师建军
人上了年纪,总爱对过往的事情和所走过的路程进行反复的回忆,这也许就是一种怀旧。品味童年时候经历的那些苦、辣、酸、甜,五味杂陈,一桩桩,一件件时不时在脑海中浮现。现在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里,家家过上了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但是我的心里还是不由得涌起对家乡苦涩的回忆。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好多事情,坎坷和曲折,苦难和幸福。尽管离开家乡已有四十五年,但很多往事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萦绕在心头,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也许是怀旧的情绪使然,我特意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寻找记忆中的经历。
在故乡我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留下了很多的欢乐与苦痛,也留下了我太多奔忙寻食的足迹,还有那太多的泪水和惆怅。那熟悉的山梁和沟岔,柔情的河水,还有儿时的伙伴,我的思绪也好像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饥饿岁月,还有老家那种贫穷和落后的情景。思绪万千,不由得回到六七十年代……
我的家乡西二道洼全村只有四十多户人家,是个不到二百人的小山村,西靠巍峨挺拔的银贡山,村前村后是两道三里多长的土山丘,山丘下面全是枳芁圪墩,马莲蓬楞。村南村北是被洪水冲下的两条沟,有几个小泉眼,虽然水不大,但也常年水流不断,由于村子地势较为低,所以我们那个村叫西二道洼。村子东边的土地虽然平坦,但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栽树树不活,种粮不出苗,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坡梁上。每年白毛糊糊,大黄风从冬刮到春,好端端耕地里的土被大风刮走,剩下净是些圪独(拳头)大的石头圪蛋。由于后山地区十年九旱,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种地全靠老天爷帮忙,好年景每亩能打个三四斗(每斗30斤),赖年景也就是个两斗出头,地里不长庄稼,全长的沙蓬,每年到收割的时候,红眼沙蓬扎得你手心生疼,心痒难耐不好活。
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全村人也战天斗地,顶风雪,冒严寒,吃大苦,流大汗,想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像前面大广滩的那些村子一样,能种上水浇地,想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大口井、小口井每年都不少打,但由于人工作业条件所限最多能打个十多米深,怎么打也打不出水,尽是些黑窟窿,所以人们认定西二道洼就是永远靠天吃饭的命,穷塌底的穷村子。人们终日劳作,辛辛苦苦刨闹一年,还是难解温饱,孩子们头大缺钙,骨瘦如柴,大人们面黄饥瘦,萎靡不振。
我老家村中央,有一个三亩见方的大坑,是因为村民年年起房盖屋、修棚搭圈、垒院墙,为了取土取水方便脱坯,逐年挖成个大坑。坑旁边全是家家户户的粪堆灰堆,人畜粪尿都倒进坑内,到了夏天,要是有个天阴雨下,雨水顺下坡把各种杂物屎尿冲进坑内,慢慢变成臭水坑。赖蛤蟆,圪蚪子,臭烧蝳等生存在水坑内外,人们还把死了的猫呀,狗呀,猪娃全部扔进坑内,于是坑里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紧靠水坑旁是全村人畜共用的一眼水井,常年累月臭水坑的脏水慢慢渗透到吃水井内,导致全村人大部分是大黄牙,腰腿痛,软骨病,背锅子(佝偻病),人数足有二三十个。原来外村嫁到我们村展板板的大闺女,用不了几年不是得了腰腿痛,就是变成了直不起腰的背锅子,三十多度(驼背程度)的有八九个,九十多度六七个。
因为村子穷,本村的闺女死也不嫁本村小伙子,外村的闺女也不愿嫁到我们村,所以大光棍、小光棍积存下不少,有几个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由于家里穷,再加上人样长得不怎么样,娶不过媳妇,有妹妹的只能拿妹妹换亲,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来延续下一代。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土地贫瘠村子穷,后山地区出了名。年轻后生尽光棍,没有条件娶女人。
1960年也就是我六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从外地搬到这个村,从此扎下了穷根,过着衣不遮体、食不充饥、少穿没戴、少铺没盖的生活。因为没有吃的,什么麸皮、野菜、草籽,能添饱肚子的都吃,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太正常,我后来长成个肚大腿细脖子粗、身高只有一米五的身材,七十年代前危险活活被饿死。我七四年参加工作以后离开了那个生活和成长的家乡,之后很少再回去过,因为我不想看到家乡满目沧桑和凄凉的情景,也不愿勾起那段痛苦的回忆。
八十年代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的一发小被推荐担任了家乡大队书记,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做出了很多努力。他跑公社、旗政府,联系旗防疫站对我们村的水质进行取样化验,得出的结论是饮水内含氟量太高,又是浅层水,再加上臭水坑的水排渗到吃水井内,不干净,不卫生,导致全村人不同程度患有各种疾病。
原因找到后,防疫站的同志一方面向群众耐心宣传长期喝含氟水的危害,另一方面对全村老少进行健康状况摸底筛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使村民们学到了防氟的很多知识。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大队和公社紧急联系旗水利局,水利局派技术员对我村进行了水源勘测,寻找水源,同时带来旗打井队在村东的地里打了一眼七十多米深的自流井,从此全村人真正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清泉水,彻底告别了那眼让人心惊肉跳的坑边井。全村人欢呼雀跃,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也从此结束了西二道洼打不出水的历史。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村的落后面貌,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2000年以后,老家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采取自筹资金和政府补贴的办法,接连打了四眼一百多米的深水井,水源充足,配套齐全,使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同时对我们村东的盐碱地进行了土壤改良,通过施用肥料和化学改良剂、种植耐盐碱作物、地下渗管排盐、深耕等各种措施,彻底改变了土壤的性质,把几千亩的盐碱地变成了增产增收的好良田。由于我们村也能打出好水,一时间好多外地的有钱人跑到我们村租赁土地,承包几千亩建喷灌圈。从此全村人种上水浇地,不怕老天爷不下雨,干旱也能多打粮食,村民们个个身体康健心态好,感谢党的好领导。
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对三农问题非常关注,提出了“乡村振兴” “全面小康”“改善人居环境”等一系列政策,还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国家给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到户。村民除了种好自家的责任田,还去喷灌圈打工挣钱、养羊、收租,这钱那钱统统给你打到卡上,家家户户收入都不少。有余粮,有存款,脱了贫,致了富,人人扬眉吐气。再后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实行全覆盖,帮助村民盖新房,修棚搭圈,垒砖院墙,修了水泥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给村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真正让农民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美好生活。真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