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探亲琐记(四)

本文作者:谢江


1

1

回乡忆当年,感慨万千

这次回中旗探亲,我是有备而来,准备好好写写离开十六年后老朋友聚会感人的场面,写写科布尔、乌兰苏木、辉腾梁的变化。

旅途以及到集宁看到朋友的心情、感慨写了;看到科布尔巨大的变化写了;回村看到的景象我写不下去了。

放下笔思考了好久,决定如实写出东乌兰村乡亲们生活的不容易,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良知。

去往二号地的公路

从科布尔镇打车到东乌兰村,走在一条我没有一点儿印象的公路上,“师傅这是去乌兰苏木的路?”“这是去二号地的路,新修的好走,那条老路在修,灰尘大,路颠得厉害,走这边绕上几公里,坐着舒服得多。”

离东乌兰越来越近了,我的心跳也快了,隐约着还有一丝丝心痛。记得在一首诗歌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句方言喊出的乳名,叫疼痛,一声乳名唤来的疼痛,叫故乡。

我知道乡亲们叫了我十几年的“谢侉子”不是乳名,但也是故乡留给我的念想,也足以勾起我对故乡的怀念。

去往二号地新修的柏油路可能是流量小的原因,非常窄,如同苍老大树的树枝。一路过往车辆很少,很安静,安静地让人不由地遐想。

狭长的路,翠绿的山,远处的炊烟,路过的村庄,斑驳的土墙,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温情,一缕乡愁油然而生,这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吧。

1968年我18岁时来东乌兰生产队插队落户,1978年28岁时病退回北京,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乌兰哈页(红色石头)这小小的山村。

乌兰哈页村口

从一开始的拾山药到手抓粪种山药,从锄地到耕地种地,从收割到碾场脱谷,从铡草到喂牛喂马,从放羊放牛到放马,从跟车到赶车,从农民到民办教师,十年来我几乎干遍了村里所有的营生,这是用汗水、泪水、血水洗就的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东乌兰生产队由东营子、西营子、北营子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知青屋就建在西营子村。

乌兰苏木东乌兰村有个凤凰山,凤凰山上有三棵榆树。凤凰山上老榆树的来龙去脉始终无人知晓,但村里人都是一个说法:那三棵榆树可年长了,咋也有几百年了。

凤凰山上的老榆树几百年来依然屹立在山巅

三棵榆树见证了最早来到凤凰山脚下安居落户的武、甫两家蒙族人家的人丁兴旺;见证了雁北人走西口来此安家落户;见证了土改农民得到土地的高兴;见证了合作化运动土地收归集体后农民的失落;见证了人民公社时期百亩河滩水浇地的丰收;见证了百亩良田因修路变成荒滩;见证了人来人往的时代变迁。

曾经凤凰山下的百亩河滩水浇地

1

1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大爷到乌兰了,你老在哪下车?”“哦,都到了,往凤凰山那边开。”

当我乘坐的汽车来到凤凰山脚下的时候,我对司机说:“师傅停车吧,我到了。”

站在凤凰山下,抬头仰望凤凰山,我从心底对着老榆树默默地说:“老榆树,我回来了,请你再次见证最后离开你的北京知青又一次回到你的怀抱。””

把行李箱扔在路边,小跑着来到我曾经带领社员打的大井旁。井还在,井壁失修坍塌看不到水了。我下到井底,搬开几块石头,露出下面的湿土,抠起一块泥巴放到鼻子下使劲地闻着,遗憾,没闻到那时候的甘甜。

大井往西一直到中乌兰都是最好的水浇地,这个季节正是小麦灌浆、莜麦扬花、山药成熟的季节。

为了保住这块风水宝地,每年队里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加固河槽的石牛,改变洪水的流向,保护这块风水宝地。

我爬出大井站在最高的一块石头上,向西遥望。一条延绵数公里的土圪塄出现在我的眼前,滩地呢,村里乡亲赖以生存的宝地呢?

等爬上公路北面的山坡后,我看清楚了,一条用沙子石子堆积的公路路基横贯东西,从滩地穿过,吞噬了百亩良田。

占用了良田的公路路基

在蒙蒙细雨中,沿着年久失修的公路慢慢西行,看到玉娃在路口等我。“你咋在东营子下车了?”“看看凤凰山,看看那口大井。”“那井多少年没人打理,已经干了。”

放下随身带的行李,喝了一口嫂子刚沏的茶,“玉娃哥,咱们到村里转转。”“看把你着急的,歇缓一阵子再去哇。”“我不累,现在就去吧。”

走进玉娃家南面的一片草滩,“注意蓿麻别刺着,这就是你们知青屋的地方,你还记得吗?”“我们房前有我们的山药窖,再往南一点还有拴牢他们几家的山药窖。”“在这儿呢,没人用都塌了,看看这是甚了?”“盖房的根基吧?”“对了,就是你们知青屋的根基。”

知青屋的根基石

我打开手机相册,找到收藏的老照片,“玉娃哥,你看93年我回来时知青屋还在呢。”

93年拍的残缺的知青屋

这是1970年用我们安家费盖的知青屋,土坯是我们几个知青脱的,盖了五间,那年的大水冲垮了三间,我一个人在这照片中的屋子生活了将近三年。

1975年以后这里还住过几位特殊的知青,有呼市的有北京的,他们都是高干子弟,有的人连户口都没迁来,不到一年都拿了党票,远走高飞,再也没了消息。

知青屋南面靠近公路还有玉子、五旦、拴牢几家人家,现在房子都不在了,在他们房子的位置新盖了排子房。

“玉娃哥,新盖的彩钢板顶子的房子是干什么的?”“是移民房子。”“这个位置是咱们西营子的饲养院吧?”“没错,现在这个院子就是原来的饲养院,高补仓住在这儿。”“高补仓还在,有八十多了吧?”“八十多了,身体还硬朗着呢。”

高补仓是办事儿比较“左”的人,他是那时候的大队书记,不同意我(黑五类子女)加入党组织,给没迁来户口的高干子弟入党都是他一手操办的。这也不能全怪他,他也是按照上级指示办事,那个时期的人基本都是宁左勿右。

饲养院西边就是我喝了十来年水的老井,93年回来时我拍过照片。“这口井盖了房子保护起来了,挺好。”“搬迁来的几户人家刚来的时候还靠这口井喝水呢。”

老井

这口井的水头很大,那时候西营子村大概有二十多户人家,还有驻军的伙房,全喝的这口井水。这口井还要负担浇菜园子、饮牲口的任务。虽然这么大的负担,但这口井水位从来没降低过。

在我记忆中,这口井洗过两次,挖内人党时有人跳井自杀,洗过一次;那年大水淹没后洗过一次。老井水质非常甘甜,养育了西营子的近百口人。

冬天井里往上冒“热气”,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水,很快结成冰,一夜过后,井口就会变成碗口大小,早上第一个打水的人还要拿冰钏钏开井口才能打水。知青懒,从来没干过钏井口的事儿。

紧挨着老井的是菜园子,这个菜园子占地差不多有十来亩,园子要供应社员、供销社、公社家属们吃菜,那时候种菜的始终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李银仓老汉。

我们离菜园子也就一百多米,偷菜吃是我们经常干的事儿。尤其是夏天的水萝卜基本上被我们偷吃了一半。

记得有一年队里派我去菜园子干活儿,我干的是把菜园子旁边公厕粪坑里的稀粪用一把大勺子,舀出来倒在浇菜的水渠里,随着流动的水给菜地上肥。这个活儿不是很累,但是真脏真臭,每天回家,大家要我把衣服脱到外面才能进屋。

记得每天在菜园子干完活儿,李大爷总摘点儿菜给我,“想吃就和我说,不要夜里来糟蹋。”

紧挨着菜园的住户是乌日嘎,乌日嘎已经故去多年了,他老婆福寿还健在。乌日嘎是有故事的人(以后会写),他家的狗也是村里最大最厉害的狗(就像现在的藏獒),我们养的那只大黑狗的父亲应该就是乌日嘎家的狗。

菜园子西边就是东乌兰最好的水浇地——西滩地,这块地就在公社办公室的对面。种这块地时大家都特上心,因此这块地永远都是那么漂亮。

记得那年,我当队长的时候西滩种的是山药。种的时候上足了粪,山药长得特别好,又大又圆,起山药时候都没地方下脚。

那年就那块地分了全队社员口粮山药,公社、供销社家属也分了这块地的山药,都分配完还卖给了呼市制药厂15万斤。地里还剩下些小山药,队里都用来喂牛。

那块地大丰收,拾山药的女人偷偷地用篮筐往家带几个山药,谁也懒得管了。这么好的地没了,叫我怎能不心痛。

原来西滩地的南边有一道河槽,河槽的南边有一片人工栽的杨树林,树林当中有一条大南沟流下来的小溪,小溪中还有很小的趴虎鱼,那时这片树林是知青最喜欢去的地方。

小溪在我还在的时候就干涸了,杨树林在我走的时候还在,现在也没了。站在西滩的地头,我看着那条小溪那片杨树林的位置,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这是咋啦,咋还哭了?”“玉娃哥,我们刚来那年,天已经很凉了,在西滩起山药,收工后,我们都到那条小河去洗手。那个水真凉,我们不怕,还用凉水洗脸呢。冷水一洗,被小风一飕也不知道抹擦脸油,几天后手和脸皴了,我是想起那个情景了。”

西滩对面公路北面就是公社所在地,我们来的时候只有几间石窑,后来又在石窑上盖了十多间办公室,远远望去还以为是楼房。

公社办公室后面往东一点儿就是那时候东乌兰村最好的公社家属房,如今房子还坚强地挺立着。

当年公社的家属房还挺立着

现在乌兰苏木政府的办公房子比我们在的时候的确好了几十倍,乌兰嘎查也在原来东营子车马大店的位置盖了新的办公室。

乌兰苏木办公楼与乌兰嘎查在建的办公室

现在的乌兰苏木今非昔比了,由原来的乌兰、金盆、七苏木三个乡合并成一个苏木,面积大了四五倍。面积大了,办公楼漂亮了,可门口冷冷清清,没有人气。

苏木办公楼东边是原来的供销社,被私人买断了,不知为何大门始终关着,据说是在打官司。

大门紧闭了很久的乌兰供销社

紧挨着供销社是我们刚下乡时住的院子,现在大院子没了。那所院子是“大牧主”哥都家的,曾经是东乌兰队唯一扣瓦的房子。

挨着哥都家大院的是东乌兰的车马大店,是队里唯一能见到活钱的地方,队里日常的支出全靠车马大店。为了招揽过往的车倌住店,队里安排了村里干净利落、模样不赖而且做饭最好吃的果花做饭,那时候十里八村属西营子的车马大店最红火,回头客居多,偶尔还有拖拉机、大卡车打尖住店。村里人都说住店的都是冲着果花来的,果花确实为村里办了好事儿。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为本平台特约撰稿人,出生于北京市,曾经在中旗下乡,现居北京,退休人员。

(0)

相关推荐

  • 内蒙乌兰布统苏木罕特木尔蒙餐,秘制烤全羊实属头牌!味香肉嫩!

    乌兰布统草原美不美?乌兰布统在哪?没有到过草原,你不会理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和深远.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会体会到草原早晨的空气是多么的清新.没有到过草原,你就 ...

  • 凤凰山公园,偶遇知青战友

                                                                                pingpu

  • 【原创】内蒙古|闫新福:乌兰泉吉的“井”

    原创作者:闫新福|内蒙古阿拉善盟 乌兰泉吉的"井" 说到井,我们会立马想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来,说的是当年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在沙洲坝村带领人们挖井的故事,现在寓意不要忘记那些 ...

  • 铜井千年采金秘史---刘半仙求好木材

    铜井街历史上庙宇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称,自隋唐以来,铜井这个地方的神仙佛塔建设就颇具规模,庙宇遍地,供奉多样,香火旺盛.弘治年间曾建有一座大佛塔,高数丈,高大气派.碑额上刻着"铜 ...

  • 知青的故事——另一次告别

    1973年10月,我到边防部队驻瑞丽云井的前哨排体验生活,认识了到云井插队落户的昆明知青王岭玫.王岭云.林立娥,我们很谈得来,离别时还写了首五言乐府,可后来一直没有联系.此次来昆,昆明的知青朋友很快帮 ...

  • 白中岁月——劳动课

    〓第 1536 期 〓 作者|殷煌文  编辑|王成海 在白中三年中,劳动课是每个同学必须参加的,劳动课也是考核每个同学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 当年每个班一星期有半天劳动课,初三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可以免去劳 ...

  • 内蒙古乌兰布统苏木瑞沣宾馆农家院,自驾游领路无际的草原美景,牛羊成群追着跑

    乌兰布统苏木瑞丰宾馆地处乌兰布统小红山子临近乌兰布统红山军马场景区,步行仅需只需几分钟.老板和老板娘非常热情,朴实,交通便利,是一家规模较大.服务优质.设施齐全.环境优越的特色蒙古农家院.可同时容纳1 ...

  • 付登华:二十年回乡探亲琐记

    枸杞文学 我的家在重庆城西北青木关镇的石老翁山东坡下.一九六一年,我离家到西安上学:五年后,从西安交大毕业到西电公司工作.至今,近二十年里,我先后回乡探亲多次,每次都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些 ...

  • 回乡探亲琐记(五)

    本文作者:谢江 了解乌兰哈页村民现状 车马大店往东就是公社卫生院,马大夫.贾大夫,石大夫.荣大夫两口子都在那里,时常会想起他们.听说马大夫回了河北老家,贾大夫故去了,石大夫两口子都去了集宁,石大夫当过 ...

  • 回乡探亲琐记(三)

    本文作者:谢江 1 1 探视密友,欢声笑语忆当年 吃过晚饭,我悄悄走出宾馆,一个人漫步在中旗街头,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政府办公楼前的广场.广场上有好几支队伍在跳舞,从翩翩舞姿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快乐,阅 ...

  • 回乡探亲琐记(二) ​

    本文作者:谢江 1 魂牵梦萦,再回科布尔 汽车驶出集宁市区,向北驶上一条平坦的柏油路.放眼望去,柏油路像一把利剑把远处的山峦一劈两半. 望着远处的平顶山,不由地想起五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这条路的情景.那 ...

  • 回乡探亲琐记(一)

    本文作者:谢江 1 踏上列车,望穿回乡路 踏上北上列车那一刻已经是凌晨一点了,我睡意全无,怕打扰旁人休息,我闭眼躺在舒适的卧铺上想着故乡的一草一木,想着那里善良的人们.知青都说下乡插队的地方是第二故乡 ...

  • 沈明:温庄人物琐记——四哥

    温庄人物琐记--四哥 文/沈明 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一代知青精神上.物质上些许温暖.同情和慰籍的人们,或许都是些小人物.他们没有高唱大风.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谆谆教导,更没有装腔做势.作威作福.他们只 ...

  • 桐花簃琐记 四 | 漆吴

    91.叶英华斜月杏花屋词,汪兆镛雨屋深灯词,集名皆是宋人词句. 92.郑梦霑镂版一块,以示王堃,王曰:像狗啃的.余教梦霑答云:狗亦会刻版? 93.汲古阁刻四唐人集,板为毛氏孙劈烧煮茶. 94.景州王子 ...

  • 广福寺王个湾琐记四题

    关于王个湾的记忆,已深深嵌在脑子里,流在血液中.用文字虽不能还原斯时斯地斯人,我还是愿意把他们记下来-- [一]七外公·柴油机 广福寺王个湾大塘往西,有几间相连的土砖青瓦房,自东向西一字排开. 东头是 ...

  • 回乡琐记

    由于奶奶病危,我赶了几个小时的路,回到了我的故乡.距离上次回去,已经有两年零七个月了. 奶奶在昏迷状态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天.守在旁边的我们,最终还是看着奶奶停止了呼吸.奶奶走了,享年94岁.   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