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隐藏的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
原创作者玄学之智刘大懒人
老子他将自己的修炼体会写了出来,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古人修炼法术,但修炼法术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以术入道,即把术数的练习,当成认识这世间规律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把追求修炼境界和法术神通当成主要的目的。
其中,道家有一上古修炼法术,在《道德经》中,老子形容其过程为”至虚极,守静笃“。在《学经》第二章中,将修炼原理、过程和要义其实都描述了出来,原句为”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其中,古人修炼,靠的是心法要义,上述法术的心法要义,也在《学经》第二章中,即那句“笃静归心神守虚”。
可惜,这帮孩子看书太快,傻傻而过。不知道《学经》第二章里到底藏了多少上古的好东西。
不要问我这个法术该怎么练,有什么好处,具体练法和要义,都在《学经》第二章中。
这个贴子发出去后,当有更多孩子傻傻的问《学经》第二章是什么内容。我直接附在这个贴子后面。
但老子是位好同学,他看书认真,也练得认真。他将自己修炼的所感所见,记录了下来。便成了《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虚
本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通述:
当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你看到的将不在是事间的表象,而是会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
那万物,虽然看上去纷杂繁多,却又不离其根本,归根犹如四季之中的冬,又静如癸水,故曰归根曰静,这时,万物并不曾生发,而是回归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因此,静曰复命,我们将事物这种回复到本来状态的情况称为常。万物都有它的本性,我们将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称为明。
如若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规律,却轻举妄动,只会带来不吉。
如若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规律,将变得更加善于容纳万物。而这种容纳之心,将会消除我们自己的偏私之心,因此说,容便是公,是一种让万物变得更平衡的途径,只有这样,万物才能并存,这才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意味着长久,也不会危害自身。
释义:
至虚极,守静笃;道家的修炼法术之一,其要义为”笃静归心神守虚“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便可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的状态。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事物回复到它本来状态的情形
明:这里指能够认识事物本性规律的情况
容:容纳
全:这里指万物共存
天:在这里指至高无上的境界
图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种修炼体会讲起,告诉世人,自己在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时,所感受到的大道运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们的世界,一个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
紧跟着,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感受,即,当你了解万物,哪怕是一只羊或狼的本性规律后,你不会对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会恨狼吃了羊,也不会认为羊就应该被狼吃,而是会认为,这世间,应容纳万物共生共存。这时,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认知,那就是,万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并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消解灾难。
本章主讲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认知,并下一章讲解人应当怎样做,即“实“,做好了铺垫。
附:《学经》第二章
第二讲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
《 学》 本义: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顾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