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3  虚劳

女,40岁,营业员。患者体素虚弱,近5年来胃脘不适,时或疼痛,纳呆,面色无华,形瘦神倦,动则喘气,自汗患风,四肢不温,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位居中州,灌输四旁,是气血生化之源,清浊升降之路。今脾阳困惫,运化失常,必然化源不足而气血俱虚。气虚则外不能温润肌肤,血虚则内不能滋养百骸。综观脉舌形症,乃内伤虚劳之候,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原则,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连续服6个月,诸症转愈,恢复工作。

4  脱发

男,30岁。患者两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纳较差,营养不良,近半年头发脱落,曾用胱胺酸、首乌片等药无效。现症发秃,面色白光白,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内经》云:“发乃血之余”,说明发之荣枯标志着气血盛衰。气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海化生精微。所以又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因术后胃气受损,脾气亦虚,受纳转输,两失其常,少阳升发之气,亦不能独自升降旋转。形成枢机愈窒,气血愈虚,无以“薰肤,充身,泽毛”,故见症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故采用健脾益气之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鸟。连服1个月饮食增加,逐渐长满白发,坚持原方续服6个月后,发始变黑,荣润如常。

5  带下

女,30岁。患者近月来腰痛,自带绵绵,质黏稠,伴头昏胸闷,动则汗出,纳呆,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证属脾虚带下。脾虚,肝郁,湿侵,热迫,是带下的基本原因。按症情分析,头昏胸闷,是湿阻清阳之证,自汗,纳呆又是中阳疲困之候,且带下与便溏并见,说明“湿胜则泻”。肝郁而脾弱,且中气下陷,必然累及冲任而导致带脉失约,此所以腰痛而带下绵绵。投以升阳益气,健脾祛湿,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萆薜,5剂即愈。

6  胃痛

男,34岁。患者素有胃脘痛病史,经武汉某医院镜检确诊为“浅表性胃炎”。曾用维生素u、乐得胃等药无效。症见胃脘痛,喜按,午后及晚上尤甚,并见胸闷及两胁胀痛,嗳气,口苦,大便溏泻,舌苔白厚腻,脉弦缓,投理中、化肝、泻心等方仍然疗效不显。

按: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而胃主降,今胃弱脾壅,纳运两失其常。清浊升降之枢机,变为湿热之渊薮,湿遏中洲,阻滞脉络,此为痛为胀之病因所在。治宜升阳和中法,阳升则气行,中和则脾运。拟用补中益气汤加佛手、香附、神曲、生姜。服5剂而症情缓解,10剂疼痛若失。原方续服一月,以资巩固,随访多次未见复发。

7  头痛

男,3岁。患者素有头痛,经常发作。近1周因阴雨连绵旧疾复发。并伴胸闷,纳呆,多寐,恶风,倦卧,大便溏泻,小便混浊等症候,舌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按:头为诸阳之会,胸为清旷之区,有形之邪不易干犯。由于平时湿聚太阴,清阳不展。更因气候变化,外湿入侵,同气相求,内外相搏,以致氤氲之气,阻滞中洲,薰蒸清道,充斥三焦。下注膀胱则气化不行,水道不利,上犯清阳,则首如裹神如蒙,正叶氏所谓“浊邪害清”之候,治宜升阳益气,健脾祛湿,选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葛根、白芷。3剂痛减,6剂而症状如失。8胁痛(慢性肝炎活动期)

男,28岁。患者有慢肝病多年,近月余两胁疼痛,恶心,纳少,精神疲乏,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缓,查GPr 89单位,超声波提示密集微小波。

按:肝主疏泄而喜升,胃主受纳而喜降。然肝胆升降,必借脾胃为道路。今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湿热阻壅清道,少阳升发之机受困,由是形成土壅木郁之候。治宜升清达郁以调解,辛开苦降以治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干姜、郁金。连服一月诸证消失,GPT正常。

9  体会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制,以甘温为主的培中举陷之方。组成方义是参芪为君,术草为臣,佐以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微妙还在于参、芪、术、草得升、柴升举,补而不壅;升、柴得参、芪驾驭,则升提有制。既补脾胃之不足,又可益元气之健行。正如柯韵伯日:“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又日:“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过于升降,而升降的关键又在于升清,升清降浊非升、柴莫属”,所以王士雄主张改名“补中升气汤”。临床实践证明,除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慎用外,凡脾虚气弱宜于升清举陷者,辨证准确,用之辙效。上述“长期发热”案中,肺不张用本方补土生金,配以百合补益肺气,调其治节。“癃闭”案中,命门火衰,气化不利,用补中、峻下,升清降浊之法,佐以肉桂、通草,一温一通,启其下闸。“虚劳”案中,纯系内伤劳损加用干姜,守而不走,配参、术、草,取理中汤之意,温中散寒。“脱发”案中,全然气不摄血,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熟地、首乌,滋养阴液,助当归甘温养血,使补气而有资生……。配伍灵活,相得益彰,从而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国医大师贺普仁对穴歌诀 (文/胡军)

    贺普仁对穴歌诀 胡军 合谷太冲名四关, 寒热痹痛开之安, 搜风祛湿行经瘀, 镇静止痉利肝胆. 合谷内庭配对穴, 清泻胃肠二经热, 腹胀纳呆与呕哕, 牙痛口疮隐疹撤. 足三里配三阴交, 阴阳相合表里保, ...

  • 『古方新解』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新用

    葶苈子和大枣两味药作为一首方剂使用,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取名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中水饮壅塞,胸满喘咳,一身面目浮肿.方中葶苈子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经.功能泻肺定喘,行水消肿.主治痰 ...

  • 『古方新解』紫雪丹(散)的临床新用途

    紫雪丹(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的功效,传统应用于高热烦躁.神志不清.惊风抽搐.小儿急惊风等病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明,该药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 1.治疗小儿风 ...

  • 『古方新解』失笑散加味临床应用

    失笑散由五灵脂.蒲黄组成,主要用于瘀血停滞.一fl,腹剧痛或产后恶露阻滞.血行不畅所致的痛经.产后腹痛.胃脘痛.头痛.腰痛.胁痛等.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5岁,2006年10月15 日初诊.经 ...

  • 『古方新解』再谈柴胡桂枝汤

    来源:中医培训网 作者:      由于柴胡桂枝汤是一个复合的和解方,临床所治颇广.所以许多医家都喜用此方. 我的老师陈瑞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近日看南京黄煌老师寄来的"名中医处方用药技巧& ...

  • 『古方新解』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辨证加减运用本方治疗发热.胃下垂.眩 ...

  • 『古方新解』从“开阖枢”理论谈活用金匮温经汤

    ·人体阴阳以"开阖枢"的动态形式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阳明之阖与太阴之开是同时发生的.温经汤治疗月经衍期.闭经主要取降"阳明".开"太阴&q ...

  • 『古方新解』王绵之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黄去节,四两(5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石膏碎,绵裹,半斤(18g)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

  • 『古方新解』临床使用完带汤应遵循原方剂量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上卷·带下>,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青主所创,临床使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证过程中遇到带下患者,每多以此方施用,但疗效平平.后查看原著,见方后云:"二剂轻,四 ...

  • 『古方新解』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古今谈

    人们常说,中医的特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中药是不能用于急救的,它往往与防病.养生.保健等关系密切.其实,中药并非都是"慢性子",有些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