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商业,挟天子令诸侯!春秋时的郑国,是如何成为中原霸主的
如果说在中原混战之时,郑国虽然占尽优势,但还只是一个普通强国的话,那么在繻葛之战大获全胜以后,已经没有人可以轻易对郑国说不了。
敢于并且能够将王师击败的诸侯国,毫无疑问配得上霸主的地位。
就这样,春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郑庄公小霸”的局面。
和同时代的其他诸侯比起来,郑庄公的眼光要长远很多。
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能够看清形势的国君,并且他也有勇气打破数百年来形成的各种惯例。
虽然郑国立国时间很短,国土亦不广袤,开始实力也并非很强,周围又有列国环伺,不过,郑国的崛起自然有其优势和原因。
郑国虽然在周宣王时才立国,在资历上无法与其他老牌诸侯相提并论,但这也使郑国没有其他诸侯国的各种尾大不掉的忧患,反而能够另辟蹊径。
原本郑国的封地位于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东),但开国国君郑桓公颇有才干,周幽王时他在王室担任卿,很早就看出了西周王室必将覆亡的局面。
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郑桓公为了如何避免卷入周王室的覆亡中而苦思明哲保身之策。
在一次和周朝太史伯的谈话中,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济、洛、河、颍之间”没有大国势力,而且位于其间的东虢和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不妨对其恩威并施,在此处谋得侧身之处。
郑桓公接受了太史伯的建议,贿赂虢、郐两国国君,取得了十个城池。
不久,果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宣告灭亡,整个关中之地也随着平王东迁不复为周王室所有。
尽管郑桓公为国殉职,但郑国保存了下来,在中原地区立住了脚。
郑国在中原地区占据的这块领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别是在地缘政治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其时,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由于距离遥远,无法对郑国构成威胁,而北方的晋国在春秋初期发生了大宗和小宗的分裂,彼此之间征战数十年,无暇他顾。
中原仅有宋、卫、陈、蔡几个与郑国不相上下的诸侯国,不足以对郑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而位于背后的周王室则能够给予郑国多方面的支持。
郑国与周王室关系始终很密切。
在平王东迁中立了大功自不待言,而郑武公和郑庄公又先后在周王室担任卿,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权力。
在平王东迁中做出贡献的几国诸侯中,秦国地处西北一隅,鞭长莫及,又尚未被中原诸国广泛认可;虢国国小势弱,发言没有底气。
而晋国则陷于内乱,因此郑国俨然成了周王室唯一可以依赖的诸侯。
郑国很巧妙地利用了周王室对其的信赖,常常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参与诸侯之间的事务,这在周王室权威尚未完全崩溃的春秋初期,可算是雄厚的政治资本。
郑国凭借这一有利条件,获得了和其他大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当时虽然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但郑国的所作所为和这一策略丝毫不差。
此外,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还大大有利于郑国商业的发展,地处中原,水陆联结,四通八达,本就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而郑武公和郑庄公亦十分开明,给予郑国商人充分的支持。
他们先后和商人订立盟约,规定一方面国君要促进商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允许商人自由贸易。
而另一方面商人也要积极纳税,从各方面给予国君支持。
于是,郑国的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数商人从新郑出发,东及齐鲁、南抵荆楚,西达周秦,北至燕晋,几乎在每个诸侯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发达的商业使郑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以及高额的税收。
郑国利用这些收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具备了这些条件,又有像郑庄公这样的有为之君治理,郑国的坐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繻葛之战的胜利,不仅让周王室蒙羞,也极大地震动了其他诸侯国。
就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北戎进攻齐国,也是一方诸侯的齐国居然抵挡不住,只得向郑国求救,郑庄公当即派出太子忽率兵前往营救。
郑军一到,北戎抵挡不住,大败亏输,郑军不仅斩首300余人,还生擒了北戎的主帅大良和少良。
感激涕零的齐僖公打算将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可太子忽却以“齐是大国,和郑国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推掉了这门亲事。
虽然从后来文姜的表现看,太子忽的决定并没错,但敢于拒绝齐国的示好,这无疑是一个强国才能具备的行为。
齐国对郑国的示好,使原本与郑国敌对的诸侯国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向郑国靠拢。
周桓王十五年(公元前705年),周王室原本赐予郑国的盟邑和向邑叛变了郑国,重新投向周桓王。
郑国当即联合齐国和卫国攻打这两个城池。
值得注意的是,卫国原本同郑国多年交战,如今也不得不和郑庄公合作。
到第二年,郑国、齐国、宋国和卫国在恶曹之地会盟。
曾经是郑国主要对手的宋国和卫国,终于向郑国低下了头颅。
郑庄公称霸的局面正式确立了。
成为中原霸主的郑庄公很快就去世了,而史籍中也没有更多关于他的记载。
1923年,在新郑出土了著名的“王子婴次炉”,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位王子婴次很可能是郑庄公的儿子公子仪。
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天子之子才能称为王子,而诸侯之子只能称为公子。
这件青铜器的发现,就很有可能说明郑庄公曾经有短暂的称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