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邮人|挖掘历史 触摸历史——福建邮学家方友德二三事
祖籍金门的方友德先生,1940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1958年毕业于厦门师范学院,担任过《福建日报》社主任编辑,《港台信息报》副总编,《炎黄纵横》副主编等职,并曾担任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分科主编。方老师喜欢收藏,兴趣广泛,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邮史、书画、摄影等的收藏和研究。曾是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集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市邮协会刊《福建邮花》创刊主编。方老师的邮集多次参加福建省、福州市邮展,曾参加海峡两岸盼统一联合展出,受到佳评。他儿子方舟小学六年级时,在方老师辅导下,和老山前线解放军叔叔的通信组成邮集,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少年集邮展览荣获金奖。 方老师多年来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400多万字,《人民日报.海外版》、《南风窗》、《大公报》、《华侨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和省、市电视台均曾专题介绍他的事迹。1941年4月21日福州被日寇占领,许多机关、学校、文化团体纷纷内迁到顺昌洋口镇。洋口镇地处水陆交通枢纽,故此福州商人也纷纷来到洋口做生意,这个内陆小镇一下子成为福建重要商业区和文化区,邮政和储汇业务也应运繁忙起来,洋口邮局的作用越发重要了。1942年12月,国内平信由16分涨到50分,洋口邮局1元票库存不及千枚,省局存票也告罄,傅霖局长久请未到,他心里估摸着一个月内1元票将卖完,业务就会陷入停顿,势必影响到诸多的公务员、教师、演员和商人汇款回去养家糊口,造成人心浮动,社会动荡。1943年1月,傅霖当机立断,把原来省局发下的大量16分中信版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的备用票按1元1角6分交付窗口出售,同时呈报省局备案。傅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在国难民困之中,不仅妥善解决了民众的生活问题,而且为民国中期的邮政史写下了宝贵的一页。历史行走到这儿,并不是戛然而断,把洋口“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实寄封保存下来的最大功臣是福建集邮家严官祥。他1942年年底至1943年初在连江琯头邮局实习局长业务,无意中发现领款人的挂号信上邮票印有“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八个字,他眼前一亮,意识此件的稀有,在征得储汇组长的同意后,他借出信封,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写信向洋口局长傅霖查询。此后,严官祥通过储汇组长的首肯和疏通,收集了25封集中等待销毁的洋口实寄封,为民国邮政史留下了实证。早在1954年,严官祥就曾被极左路线迫害,文化革命初期,他在永安京剧团任会计。“破四旧”伊始,严官祥心中惴惴不安,为防不测,他把自己的邮集和那包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洋口实寄封塞进历年的财务帐本堆中,用麻袋伪装得妥妥帖帖。“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风席卷八闽,愈演愈烈,严官祥预感不妙,唯恐家中遭灾,他早早把麻袋转移到女儿家里,期望女儿能代为保管。可是,在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敢那般侠肝义胆,两肋插刀。女儿的怯懦和拒绝,令严官祥心如刀割,盛怒之下他抓起一本本心爱的邮集扔进燃烧的炉灶中,自己的心也在熊熊的火苗中滴血。燃烧的火吞噬了严官祥30余年的心血,最后,严官祥举起洋口实寄封的包裹,扔进烈焰之中,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心痛得很厉害,这一把火把洋口封烧掉,这段历史便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一霎那间,他赶紧从火中抢出包裹,所幸未曾烧毁。就这样,严官祥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了历史的实证,这些洋口实寄封陪伴着严官祥度过坎坷的人生历程。粉碎四人帮后,在艰难困苦中,严官祥想要为自己讨个公道,可是家中一贫如洗,面见大人物时,他们对严官祥赠送的洋口实寄封一无所知,除了不屑,更是嗤之以鼻,用个破烂信封也想来贿赂?万般无奈之下,严官祥写信求助福建日报社,时任文艺副刊编辑的方友德,收到介绍洋口封的来信和图片,立即慧眼识宝。方友德为人热诚,有一颗柔软的心,看到陷入困顿的人,总会出手相助,看着严官祥的来信,字里行间流露出那种身怀璞玉无人知晓的寂寞和悲哀。方友德心里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于是立即给绝望中的严官祥回信。无数次奔走,没人把自己说的当一回事,令严官祥几近万念俱灰,没想到竟得到省报编辑垂问,严官祥喜出望外,他没有丝毫的怀疑和忧虑,把手中25封洋口实寄封全部寄到日报社,请有识之士验证研究。方老师摩挲着这一封封历尽沧桑的信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这样价值连城的历史实证,居然差点化为灰烬。他为这些洋口实寄封留下影像,撰文介绍,刊登在海内外邮报上,最后全部物归原主。方老师以自己丰富的邮史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洋口珍封这一民国遗珠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表示感谢,严官祥馈赠方友德一个洋口实寄封,还委托方老师将一个洋口实寄封赠送给著名集邮家马任全先生,又赠送一封给傅霖先生,助力傅先生先后两次夺取邮展金奖,严官祥后来陆陆续续把洋口实寄封分赠给自己的子女。在工作和交流中,方友德在台湾和香港分别又发现6件洋口“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实寄封的材料,他做事善始善终,把存世的31封洋口实寄封按收寄日期分单双挂号两类编号并列出一览表,把每一封洋口实寄封的来龙去脉一一记录,做出考证和分析,让这一段邮史永远灿烂开放在集邮爱好者的心中。1949年大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两岸陷入寒凝冰冻中,台湾海峡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深堑。在漫长的40年中,两岸亲人家书往来几乎完全断绝,仅有零星的鸿雁迷途外国再飞越海峡两岸,此乃存数极少的两岸“误区误封”。1979年,大陆开放通邮,呼吁“三通”,但遭拒绝,大陆寄往台湾的邮件一律被“拒收”退还。1986年,方友德就把集邮的兴趣集中到海峡两岸邮政史上,这源于他对历史的特有敏感和洞察。有一天,方友德看到一篇介绍东西德未统一前邮政往来的邮集,那一张张小小的邮票在方寸间浓缩着历史的悲凉和凄怆,里面有血泪和痛苦的期待、也有真情永恒的传奇,方友德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有亲人远隔金门和台湾,这是多么相同的情愫呀!在祖国统一前,台海两岸的分离历史将弥足珍贵,方友德从此倾心于此,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为了融化两岸坚冰,方友德在两岸集邮界奔波操劳,热心为两岸文化交流搭桥引路。1988年3月,台湾民主同盟福州市委会与福州市集邮协会联合举办“台湾地方邮政百年”学术座谈会暨台湾早期邮票展览,拉开了福州集邮界以团体名义和旅闽台湾同胞联络的序幕。为了表达对台湾集邮同仁嘤鸣求友之殷情,方友德起草了一封致台北集邮社团暨台湾集邮界同仁的信函,这一封飞越台海的鸿雁,带去方友德代表大陆同胞望穿秋水的渴盼,感人至深。这封信函印在这次活动特制的纪念邮简上,此邮简在两岸集邮史上留下了很有意义的一页。1988年方友德在《甲子邮刊》上发现台湾邮友的通讯录,他灵犀一动,先后主动和台湾100余位邮友联系交流,至今保留联系并有见面的有二三十位,且多是宝岛邮坛名宿。大陆亲人的信件如雪片密集,台湾当局为缓解台湾民众的情绪,终于以“通信不通邮”的方式,“租用”编列五万号的信箱,用“香港.内详”字样转发大陆。1989年6月7日,台湾邮政总局为顺应民心,拟定从6月10日开始,“简化通信方法”,可以贴台湾邮票直接寄大陆,不必香港中转。多少两岸邮友,都在盼望着直接贴票通邮第一天的到来。台南邮友汪渊泽6月8号就从报纸上获悉即将开办简化手续的消息,当天即用《楚辞》邮票首日纪念封投寄给方友德,这枚提前两天寄出的超前封据悉目前为全国唯一一封。20年的鸿雁传书,方友德对两岸曲折且坎坷的通邮历程了若指掌,他认真地梳理了两岸的通邮史,写出长文《断鸿复飞记》,被刚创刊的《中国集邮报》连载10期,又被新加坡《醉邮学刊》转载,后收入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成立20周年而出版的《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集》中,香港《文汇报》、《华侨日报》、新华社、中新社记者闻讯为方友德做专访,方先生声名大噪,他说:“祖国一定要统一,亲人一定要团聚。我们的断鸿复飞记,只有等拿到两岸正式通邮的首航封,才能画上圆满的句号。”1993年4月,是汪辜新加坡会谈邮政协议生效日,两岸邮政正式开始互办挂号函件。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候,方友德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当即在当天把航空挂号首日封寄去台湾给张学良、陈立夫、辜振甫等台湾热心两岸统一的大人物,并附上请求,请他们签名回寄,留做永久的纪念。挂号信寄出,方友德暗中思忖:若能得到回信,那真是好事,幸事,若得不到回音也就罢了。在期待中过了一段时日,方友德果然收到台湾飞来的鸿雁,张学良、辜振甫、陈立夫都签了名,盖了章。收到着沉甸甸的礼物,方友德又感激又兴奋,自己如愿以偿,没想到,素昧平生,这些大人物是这样平易近人,热心两岸交流。为了早日促进三通,方友德不懈努力,1993年9月,福州市邮协举办“榕台文化周”活动,冰川渐融,俞兆年先生和几位台湾邮友带着邮集到福州交流,介绍集邮经验。在会上,俞兆年代表台湾集邮协会和福州市集邮协会共同签署两地加强联谊的意向书,这是两岸邮协最早签署的一份正式文件,载入集邮史册。在“榕台集邮文化交流活动周”中,方友德的《断鸿复飞记——海峡两岸四十年通邮史》邮集在内部展出,在学术座谈会上,方友德详细介绍了自己20年来在两岸亲友的支持下,蒐集整理编排这部邮集的曲折经历和愉悦心得,他相信,随着两岸和解、祖国统一之日到来,《断鸿复飞记》邮集将有与世人公开见面的机会。时光荏苒,转眼来到2008年12月15日,方友德平生夙愿终于得偿,厦金邮件小三通终于启动。这是有识之士共同促成的结果,里面浸润着方友德多少的喜乐与忧伤、心血和汗水、耕耘和创造。海峡,这一湾浅浅的海水,终有一天会化成团圆的大潮,澎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方老师在后来两岸三通的各个时期都多次赴台湾、金门交流,不失时机收集实寄封片,并写出《鸿雁复飞写续篇》的论文,在省邮协学术年会上宣讲,并荣获一等奖。方老师说: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能在集邮中多做研究,把两岸题材不断延续下去,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