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不需要合群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讨论过一个话题:“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辩手颜如晶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我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
你想下班后安安静静欣赏一部电影,看一本好书,却因为不好意思推脱朋友邀约,而去聚会;
你想工作之余提升自己,学习技能,因为周围环境都是刷短视频、刷微博,想想也放弃了坚持努力;
你讨厌八卦、不喜欢看狗血剧,却为了和爱看剧的同事拉近距离,而熬夜看剧。
......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为了合群,勉强过自己。
但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只是为了融于一个不合适的群,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消耗。
优秀的人,不需要合群,Ta在独处时强大自我、增进力量,像一团光芒吸引着其他同类型的人向他靠拢,Ta自身就是稳定的光源。
01
-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作家刘同曾在书里感慨:
“曾迫切想与一个人好好聊聊,不仅是寒暄,而是真正的交流,却发现共同的话题更换了无数遍,熟悉的人早已不再拥有曾经的情怀,我被无数个‘哦’‘好吧’打败。”
无论拥有多么幸福的人生,人也会在无数个瞬间感受到孤独。
孤独是人灵魂的本质,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朋友都可能是陪我们一程的旅人,只有自己,始终陪伴我们一生。
孤独不代表寂寞,孤独时也可以在精神上非常充实。
有人在独处的时光打磨自己,在无人处修炼,如同海浪砾石的冲刷下蚌蕴育出精美的珍珠。
他们,在独处时,让自己变得闪闪发光。
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出口成章,气质优雅从容,可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聚光灯之外,是她扎扎实实地付出。
印象很深的是,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晚睡觉前会阅读一小时,卧室里不会放任何电子设备。
你看得到人前的光鲜亮丽,却没看到人后的厚积薄发。
创业者潇洒姐曾在书中举自己表姐一家的例子,表姐和表姐夫工作安稳,但两人想要有更多发展,决定一起出国读博士。
于是,每晚下班后的9点到12点,两人雷打不动地在房间里复习。
一个在卧室,一个在书房。
后来,两人考上了国外的博士,事业上拥有了更大的发展。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也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02
-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哲学家叔本华说: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作家钱钟书在上个世纪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围城》,有记者想慕名拜访,钱钟书幽默得说:
“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和夫人杨绛都是不喜热闹、不爱应酬的人,为了专心看书写字,两人几乎回绝了绝大多数应酬。
拒绝媒体采访,拒绝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绝美国多所大学的讲学邀请,拒绝祝寿,拒绝出席国宴。
钱老和杨绛喜欢清静自在的环境,喜欢在一方小天地里自在快活地生活、写字。
杨绛曾在老年时写下如此感悟: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03
- 当你优秀时,好圈子不请自来。
很多人合群,希望自己不要错过机会,希望有机会结识优质人脉。
这个想法当然没什么问题,但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只能接触到和自己层次差不多的圈子。
好人脉是吸引过来的。
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最好的人脉。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当你是一个终身成长者和能力不断提升的人,那么你跟别人交往的资本也在增加。
作家连岳说:“不要担心没有人脉,要担心自己没有成长。”
连岳在文中了一个例子,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轻时去求职,求得了一份薪水最低微的工作。
一开始,他凭借自己在工作中的观察发明了工具,将效率提升了一倍。
他直接向主管提出要求:给我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吧!
就这样,他用3个月的时间从组装工人升到了部门经理助理。
当你在工作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干、好学、上进,别人就愿意把更多的机会给你,人脉就是这样慢慢来的。
写在最后:
有段话发人深思:
“通往智慧之路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
二是沙漠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
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肯定,不是因为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因为,我就是命运。”
当你的自我变得强大,清晰自己的定位和奋斗方向,就不再需要通过合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好好修炼好自己的人生,主动去找同路人,成为出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