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气: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尽显中医之妙今...

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尽显中医之妙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阳虚失眠的事。

入睡困难,睡得浅,早醒,这些问题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上火、肝郁、痰热等常见因素,还可能是因为阳虚。也就是阳气不够,所以睡不好。

讲一个这样的案例。

有一个55岁女子。

从35岁左右开始,睡眠就不好,动不动就早醒,或者就是入睡难、多梦。能完全睡好、睡舒服的时候不多。

最近两年,失眠问题加重。平均晚上只能睡不到4小时。入睡不难,但是容易醒,稍睡即醒,再后来就睡不着了。

白天性情急躁,大便发干,给人感觉就是火大。

刻诊,脉象沉弱,舌淡苔滑,小便清,手足不温,腰腿酸软乏力。爱出汗,脑袋晕晕沉沉的。

配伍:制附子15克(先煎),炙甘草15克,生龙骨,牡蛎,党参各20克,干姜,茯苓各10克,黄连5克,一共是6剂。

先用大火,把药煮沸,用小火慢熬50分钟。第二次煎煮大约25分钟。两次药液合并,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

患者二诊的时候,睡眠有所好转,烦躁、爱出汗也有改善,大便比以前通畅了。

接着,原方再投12剂。

三诊的时候,睡眠平均达到6小时左右,烦躁感也消失了,手足也暖和起来了,头脑清醒。但眼睛有些干涩。

王师遵原方,又稍作加减,加入白芍、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到最后,诸证悉平。

患者所谓的火,不过是阳虚所致的虚火。患者失眠,源于阳虚。

患者大便干,心情烦躁,爱出汗,夜里睡不好,虽然看似有火。但是如果真的有内热,但是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腰腿酸软乏力,脉沉弱而舌淡苔白,这些,都是虚寒之象!

从舌脉来看,患者的问题不是有热,而是阳虚有寒。阴寒太重,逼迫体内为数不多的阳热之气上浮,形成了烦躁、失眠、易汗。阳气亏虚,津液没有输布的动力,故而肠道干涩,大便燥结。

现在关键得补阳气。阳气充足,阴寒减轻,被逼迫上浮的虚热才会降下来,才有可能恢复正常。

配伍里面的制附子、干姜和炙甘草,是中医里头最著名的温里剂,叫四逆汤。注意啊,四逆汤,可不是四逆散。四逆散,是和解剂,疏解气机的。四逆汤,是纯粹温阳的。制附子,可以补益肾阳。干姜,可以温补脾阳。炙甘草,可以养护脾胃。三味药联合起来,专门治疗中医所谓的少阴阳衰寒厥证。它是治疗心肾阳气亏少的方子。

患者阳气虚少,就用四逆汤给他温补一下。

再用龙骨和牡蛎来镇静安神。党参和茯苓来健脾,茯苓有宁心安神之效。黄连,清热去火,制衡温补之品的热性,除虚热。

用到了经方四逆汤。四逆汤主治,不仅仅局限于失眠。作为张仲景最拿手的温里剂,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失眠、烦躁,有些时候源于阳虚。

阳气,是睡觉的本钱。睡觉,靠的是人体阴气。阴气足不足,要看阳气。阴阳互根。有阳气,才能化生阴气。有阴气,才能化生阳气。阳虚的人,身体安静、濡养的功能就可能缺失,他就睡不着。别看阳气主动,但它却是保证人作息正常的基本条件。

大部分失眠的人,还是以阴虚有热等因素为主。正因为阳虚所致的失眠不多见,一旦出现,大家就都不好辨别、理解和认识,它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令患者无法应对。

科学调治的前提,是准确辩证。中医辨证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旦是阴虚火旺所致失眠,再用四逆汤打底来治疗,就别想安生了。(制附子理论上有毒,更需谨慎),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

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健康科普大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