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盛作燕||粽子又飘香(散文)
粽子又飘香
作者:盛作燕
主编:非 鱼
五月初五是端阳,菖蒲艾叶插门旁,煮蛋剥开测安康,雄黄蜜糖配粽香。
端午还未到,粽子已先尝。现在吃粽子,都不分节气不节气,还不到端午节,街上、超市早就卖着不同种类的粽子:蜜枣馅的、豆沙馅的、腊肉馅的、蛋黄馅的、板栗馅的……能包进粽子吃的馅差不多都有!而我们家那时候包的粽子,就只有白糯米。
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差,吃的粮食都是自己家里种的;大米的数量比较少,只有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才吃的上米饭;而糯米,大都是过年磨汤圆粉和端午节包粽子用的多。因此,必须到了端午节前一天,才能闻到粽子的香味,吃上香糯的粽子!
初四那天,母亲会把糯米淘洗几遍后用水泡上,再把准备好的粽叶和撕成细条的棕叶过水煮一遍(煮过的粽叶香气更浓,而且粽叶煮软一点包粽子时不容易崩开,棕叶不会脆断),洗干净沥干水分才开始包。出于好奇,我们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体,放米进去包,可和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包出来的粽子大不相同,不是扁三角形,就是米会漏出来,不像母亲包的那么饱满有型(圆锥形、三角形、四角形都有)。每每这时,母亲总会说:“要捆紧一点,角角上米嫑漏出来,不然煮时冲散在锅里。唉,还是嫑包了,浪费我的粽叶。”
粽子包好后,母亲用个大锑锅(铝锅),把粽子一个一个不留缝隙地放入锅中,加水漫过粽子,端到准备好煮粽子的碳火上,盖上甑盖,放一个合适重量的石头压住甑盖(以免煮的过程中冲散了粽子)就可以了。一般煮半个小时左右,粽叶的清香就慢慢飘散开来。随着香味越来越浓,糯米的香味掺杂着粽叶的清香,诱得我们直吞口水,真想揭开甑盖拿粽子吃。只是没有母亲的允许,谁都不敢“犯错”,只能在火边闻粽止馋。待到粽子完全煮熟,可以大饱口福的时候,似乎又没有闻到香味那分钟想吃了。但刚出锅的粽子香味实在诱人,即便不喜欢吃糯食(粽子、汤圆之类)的我,也还是会吃上一个半个。
初五早上,母亲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园子地里采回艾草和菖蒲:首先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两旁,再拿一些艾草、大蒜和鸡蛋一起煮(说是端午节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做药);鸡蛋煮熟后,母亲就帮我们剥鸡蛋,看看鸡蛋两端是平、是饱满还是凹的;平的母亲就说是平安的,饱满的就说是运气太好了,即便剥到是凹的,母亲也会说“都是好的”。这个弄完后,母亲又用碗装上煮熟的粽子、鸡蛋,吩咐我们拿去园子地里供(其实就把碗里装的东西放在地里一会儿),说是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五谷丰登。做好这些才可以回家吃粽子。看着家里人把亮晶晶黄橙橙的(粽子上蘸了蜂蜜、白糖或者红糖)粽子插在筷子上,故意吃出响亮的声音,连叫“好吃好吃”时,没吃粽子的我,居然也被亮到了,仿佛嘴里也有粽子和蜜糖。
在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包粽子吃粽子只是一种仪式感,最重要的还是端午的游百病(说是端午这天出去游玩后把病游走了,人不会生病)。一般吃完中午饭后,三五个小伙伴,就会相约一起出去游百病。说是游,其实大都是上山摘野果,所以出门前,母亲总要叫我在手上、脚上及耳边涂上雄黄酒,吃两瓣煮熟的大蒜,说这样大虫(蛇)小虫就不敢近身了。
也许是生活环境改变了,年龄增长了,抑或是时间的关系,成年后,端午节几乎都没上山游过百病。并且现在的粽子,不到端午节就有人做出来卖了。不过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总喜欢买些糯米、粽叶,还有各种馅料回来,自己包粽子、煮粽子、闻粽香,体会过节的感觉,回味母亲的味道……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盛作燕,笔名Yanzi,文学爱好者,钟情于诗歌。贵州省赫章县人,现居云南省西双版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