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袁洁:双11,过于孤独的喧嚣
老实交代,今年双十一你花了多少钱?呵呵,据说这几年实体商场也是双11购物节的受益者,消费从线上慢慢蔓延到了传统的线下,所谓线上线下一片红。
这种疯狂消费的场景在60年代的一名法国哲学家的书中早有预言,这本书就是璀璨闪闪的《消费社会》,作者让.波德里亚很早就做出了判断——在一个现代社会之中,物品的符号价值将慢慢大于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消费不再是用钱购买商品这么简单,而成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我要买一个冰箱,那这个冰箱首先要具备一个冷藏的功能,这是它本来的使用价值,但到了消费社会,所有物品都被迫衍生出另外一种价值,那就是符号价值。冰箱不再是冰箱,它不仅仅有功能和需求属性,而被发展出是购买者的身份、地位、品味、财富、欲望等等符号的缩影。前几日去山姆会员店,在冰箱区流连忘返,好的冰箱真的气派到爆,体积大的不可一世,散发的冷气都有一种高冷做派。当时就感觉得有一个千万的豪宅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冰箱入驻, 当我们的社会里充满了商品,而商品又开始都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一个符号就会参照另外一个符号,一个消费者就会参照另外一个消费者。于是,不理性的过度消费就会产生。
同时,商家又用一种符号——概念植入,来灌输给消费者应该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符号存在,最后,在当代社会就陷入了一个概念与符号自圆其说的怪圈:消费者花钱买了一些不需要的符号,而符号还会随着经济和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贵,商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只能制造更多的超越物品本身的符号给消费者,消费者则需要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换回根本不匹配其劳动价值的更多的符号。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讲过大概的逻辑,只是让.波德里亚预言出了这种逻辑的常态化,采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方式来对未来做出批判和分析。《消费时代》是一本老书,可现在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落伍,很多地方都恰到好处,今天去看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东西在当下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彻彻底底的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后现代的特点就是实物的消失,观念的产生,这和当代艺术非常相似啊,在许多当代艺术作品里早已不谈意义,因为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更不谈具体的物质,因为所有物质都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沦为了符号,更不谈信仰,信仰早已经危机了,所有的东西都终结了,正如马克思的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那如此这样,我们买的东西还是这个东西本身吗?可能真的只是一些符号,一些欲望而已。写到这想想自己每月工资可能买来的是一些烟消云散,真是脊背发冷。
消费行为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早不是为了获取物品本身,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链的必要环节,整个当代社会的文化体系就建立在消费行为的基础之上。我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许多的消费至上主义人士,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消费不光不可耻,甚至还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所以今天早上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网购的购物车是一个真正的伟大发明,要感谢马云先生,用这样的方式遏制住了多少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无端的社会暴力,解决了多少就业岗位并同时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一个购物车里是一个人的尊严,尊严是无价的,怎么用钱去衡量?
可能对人类的欲望充满兴趣,波德里亚还有一本代表作《论诱惑》,和传统的社会学家的风格不同,他的很多的观点都带有一种预言性,有批判价值。我们现在有很多学者追求严谨,喜欢研究历史和过去,但真的能够关注此刻,为未来寓言的知识分子才是颇具勇气的。
波德里亚晚年转行搞去了摄影,可能是因为摄影存在于当下瞬间同时又有对过去的记录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这一切都符合他诺查丹玛斯附体般的深刻,所以他喜欢上了摄影,而且拍的很不错,甚至超越法国学术界对他学术的认可,你能想象这个老人在看穿了当代社会形态的谎言后拿起相机拍照的模样吗,好似巫师把玩着水晶球。
也可能摄影本身就是一个消费时代的最佳符号,是我们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大象征吧。
——完——
作者介绍:
袁洁
摄影教师,影像评论者,青年策展人
长期关注于当代影像批评与大众摄影教育。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美术学硕士。现为吞像摄影创办人,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出版书籍《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