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学分制”的构想、实践及探讨
【中文提要】
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校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探索过程,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素质学分制。实践表明,素质学分制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成功尝试。
【英文摘要】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ur school has undergone a long term of explor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current credit syste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ualities. Practice proves it is a successful trial because it has reconstructed the systems of curricula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校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探索过程,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素质学分制。
早在1984年,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诸多弊端,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接着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提出了“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开展活动课”的举措,实行了“5·40”教学方案(即每天上午5节课,每节课40分钟)。到1987年,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实验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更深层次的工作还必须从课程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素质学分制的改革实验是在不断调查研究和继续开展教育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全校教师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注重培养能力;二变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三变教师“主演”为“导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95年初,反复研究、论证,产生了素质学分制的构想,并决定自1996年秋季开始在新一届高一年级全面实行。素质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全面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合格学分、特长学分、创新学分。多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全面的提高,更加坚定了我们将素质学分制实行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借鉴外国重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先进作法,汲取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基础的优点,那就必须对制约学校和学生生活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于是就形成了我校的素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课程应界定为,凡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检查,且有益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称之为课程,它关系到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抓住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抓住了学校改革的关键。
我们将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所谓基础性课程指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拓展性课程指按学生特长兴趣开设的选修课程;探究性课程指围绕一定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学习的课程。总的指导思想是,优化基础性课程,强化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发挥整合一致的育人功能。
除了安排国家规定的各门基础学科课程外,我校还安排了各种拓展性活动课程,例如:航模、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文学艺术欣赏、计算机、社会实践、心理与学法、设计与实验、科学讲座、舞蹈、书法、绘画、电视制作、器乐、声乐等课程。
这些活动课程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调节了学生的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得一些原来不愿学习的学生都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也使得一些执着创新的人才也得以脱颖而出。例如:一个姓吴的学生入校时低于录取线40多分,他积极要求参加环保选修课,当时东湖污染比较严重,他经常去取水样进行分析,又到电镀厂去取工人头发回来后进行化验分析,写出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三年后,高考成绩优异,武汉大学点名录取了他。又如:我校胡率同学入校时成绩不是很优秀,但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读高一时他从医生拍出的断层片引发思考,要是能拍出立体片该多好。后来,他一天午睡时,看到电扇上的一个光点,因为旋转而形成了一个圈受到启发,研制出了“新型三维显示器”。这一发明获得了湖北省的专利,当年代表我国学生到美国参加全球工程创新大奖赛,获得国际大奖。
我们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也改革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项指标,最后得出学生五育综合评分等级,期末,学生发《学生素质学分成绩报告单》。从而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以及各种活动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种评价标准强化了素质的整体性、育人的全面性;改变了毕业标准(除大纲规定的学科成绩合格外,其他方面也必须达到基本学分才能毕业),成为新的“指挥棒”——“素质教育指挥棒”,这种素质分,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改革课堂模式,向课堂要效能
活动课程占用了一些时间,但这并不影响学科课程的学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我们锐意改革课堂模式,向课堂要质量。要求各老师上好“四类课”,即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评讲课。“四类课”都要有简明教案,都要注意德育渗透,都要贯彻“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导融合,精讲精练,主动参与,当堂消化,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能。活动课程则要求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对学科课程的迁移拓展的能力。
素质学分制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和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素质学分制继承了传统教育的优点,并不否定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也不否认考试,而是赋予考试以新的内涵,在这方面,它是符合我国教育的客观实际的。素质学分制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增加素质培养的新的质,因此,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它的方向是正确的。
素质学分制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符合时代需要
素质学分制由于重建了课程体系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性。实施素质学分制,学校关注每个学生,使其都具备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使其按课程的规定和评价形式达到合格的标准。
2、全面性。实施素质学分制,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之间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3、基础性。按照素质学分制的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为升学打基础,同时是“为人生打基础”。
4、主体性。实施素质学分制,学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空。
5、开放性。实施素质学分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渠道,建立起开放性的教育管理系统。
我们按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从学习方式上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修习形式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从内容上可分为德育课程、科技文化类、体育艺术类和心理教育类课程。这就从结构上打破了单以必修科目评价学生的做法。这种评价标准,不再只关注“尖子生”,而是为每个学生搭建通向成功的“立交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昔日文理为主升学的单兵独木桥,已被文、理、音、体、美齐头并进的“立交桥”所代替。
总之,华中师大一附中实行素质学分制的实践证明,实行素质学分制为学生搭建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个广阔的平台,又构建了新的评价机制,可以使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更突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开发;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功能;既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学好传统课程,又鼓励学生塑造新的人格和健全的身心,因而它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适应高考的需要,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对于素质学分制,我们还在深入探讨,不断完善。或许,我们的改革只是众多改革的一个分支,它将汇入素质教育的大潮,为教育的和谐发展增添一朵欢笑的浪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