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荨麻疹辨证取穴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慢性荨麻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分型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留针 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 10~15次为一疗程,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
[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
2.三棱针
[取穴] 曲泽 委中 大椎 风门
[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
3.拔罐
[取穴] 神阙
[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取穴] 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
[操作] 以毫针浅刺,中强刺激;也可在耳前静脉放血数滴;每日一次。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3日一次。
5.穴位注射
[取穴] 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椎、膈俞等穴。
[操作] 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抽取自身静脉血加入抗凝剂注入穴位,每穴2~3毫升。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 4次的治疗能较快退疹止痒,对慢性荨麻疹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2)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致敏食物或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浓茶、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排便通畅。
荨麻疹即中医文献中的“风疹块”。荨麻是一种野生麻类,我国南北俱有,无论狭叶、阔叶,叶片及茎上均有芒刺,一旦与人的皮肤接触,便起疙瘩,剧烈瘙痒,皮肤灼热,所以有“荨麻疹”之名。“荨”本读(qián钱),但在医学上由于约定俗成,仍读“寻”音。
我治荨麻疹,常从以下三方面辨证论治:
1.外感风邪:
多在季节变换时为风邪乘袭,客于肌肤。
证见:无汗恶风,舌淡苔白,风团微红,遇风则甚,脉浮。
治宜:疏风散邪,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甘草、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梓白皮可用桑白皮代,赤小豆即饭赤豆,不能用一头红,一头黑的相思子。
- 痒甚加蝉退、荆芥、防风;
- 口干咽干,舌红脉数,去姜、枣,加石膏;
- 风团色红者,加凉血药如紫草、丹皮、赤芍;
- 搔之流水者,加祛湿药如苍术、车前草、地肤子、苡仁、滑石;
- 腹胀、大便干结者,加酒炒大黄,或配吞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病例举例:任某某,女,14岁,2002年9月13日初诊。患荨麻疹三天,已用过抗过敏西药及地塞米松,风团仍未消退,周围色红,有抓痕,瘙痒异常,微恶风,心慌烦躁,脉浮数。
拟: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药予:麻黄6g,连翘10g,蝉退3g,荆芥6g,防风6g,赤芍6g,丹皮6g,甘草3g。二剂仅服一剂,即愈。
2.血热:
风团周围色红,剧烈瘙痒,心烦汗出,口干,舌红,脉滑数,多由风邪在表不解,深入血络,或忧思郁怒,五志化火,重灼血分,而致血热生风,
治宜:清热凉血,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味,药如生地、红花、桃仁、赤芍、丹皮、紫草、白鲜皮、当归、夜交藤、银花或忍冬藤等。
病例举例:何某某,女,22岁,风团周围色红如丹,周围痒甚,烦躁欲哭,咽干,舌红,脉滑数,凉血清热可也,用桃红四物汤加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蝉退、荆芥,一剂效,二剂已。
3.积滞脾运不及:
荨麻疹亦有因饮食积滞,聚湿而致者,徒用一般祛风清热凉血之剂往往乏效,湿为有形之邪,其性黏滞,故往往日久难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湿邪未化热之前,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大便干溏不定,或便前腹痛,或恶心作呕,舌苔厚腻,或白或黄,渴不思饮,舌淡,脉濡,瘙痒风团周围呈淡红色。
治宜:芳香淡渗,燥湿行气,常用药如苍术、山楂、白蔻、藿香、茯苓皮、徐长卿、苡仁、木香、厚朴、槟榔、陈皮、冬瓜皮、防风。
湿蕴化热,或饮食辛辣燥热,风团周围鲜红,痒甚,为湿热化火生风,治宜清利,常用药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车前草、茯苓皮、滑石、石膏、丹皮、赤芍、地肤子。
病例举例:谭某某,男,46岁,军人。荨麻疹合并湿疹,已一年余,瘙痒不已,面红,喜冷恶热,腰腹部血痕累累,牙龈肿,苔腻,大便干结,脉滑数。湿热深入血分,治拟凉血活血,燥湿祛风,佐以清热泻火,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苦参、白鲜皮、虎杖、山楂、蝉衣、荆芥、防风、黄芩、白芷、升麻、细辛、徐长卿。6剂。
复诊:荨麻疹不再起,自谓已愈80%以上,已不作痒,局部遗留色素沉着,眼眶周围黯黑,苔仍厚腻,餐后腹胀。重点改为燥湿活血,用楂曲平胃散加土茯苓、防风、蝉衣、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白鲜皮、紫草、徐长卿。10剂而愈。
慢性荨麻疹有病延十多廿年的,我有两例治验:
1.值得一说的一例为胡某,十几年来,风团此伏彼起,痒无宁日,曾经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俱无明显疗效。经仔细辨证,此人疹块焮红,喜冷恶热,湿热素盛,大便干溏不定,舌质黯淡,舌苔厚腻而黄,乃思子和“陈莝去而肠胃结,癥瘕尽而营卫昌”之语,用酒炒大黄、黄芩、黄连、马齿苋、冬瓜子、败酱草、生苡仁、槐花清肠,枳壳、木香调气,桃仁、丹参、红花、赤芍化瘀,佐以僵蚕、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痒,十余剂而痊愈。十余年后,我回四川相见,彼尚感谢不已也。
2.另一例是北京外语学院教师,因在年轻时接受输血后而患荨麻疹,已二十多年。疹块苍白,遇寒则起,得热暂安。因门诊病人多,我简单问了几句,就开出一张通套的祛风活血方,患者看了,皱着眉头苦笑,说:这样的药,我吃过上千服了。我要回处方,询及尚有食少便溏,乏力,自汗等症状,静心思虑再四,乃从“得热暂安”上悟及此阳气不足又加营卫失调,改拟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制附片12g,淫羊藿12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珍珠母3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6g。服24剂,竟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