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门外不仅有柴担儿,还有文艺范,还发起了反盗版行动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要说杭州的城门中最具有文艺气质的,那就非清波门莫属了,历史上清波门附近诗人、词客、散文家、画家云集,就连文学作品提到清波门也非常的多,因此清波门这里就更显得文艺。
清波门是杭州的西城门之一,位于现在的柳浪闻莺公园和学士公园之间,这里濒临西湖风景优美,因此引来了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安家,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的旧庐,就在清波门外的柳州,创作了《武林旧事》南宋词人周密在清波门附近居住,写作了《清波杂志》的周煇,寓居在清波门之南,南宋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因为常年居住在清波门附近而号刘清波,又因为清波门被称为暗门,刘松年也被世人称为 “暗门刘”。这么多文人墨客都愿意居住在清波门附近,可见清波门的文艺范是多么的吸引人。
杭州清波门·老照片
清波门外柴担儿
清波门始建于南宋年间,在吴越王钱镠治下的杭州,清波门还是涵水门,因为这里地靠西湖,走的是船,而到了南宋年间,杭州升格为南宋的临时首都,规格上也要提升,尤其是在宋高宗在南方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的背景下,杭州城墙大规模的修建,在涵水门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波门,因为地靠西湖,城门外就是清波粼粼,因此被命名为清波门,被历代沿用,一直到清朝。
在清波门旁,修建了流福暗沟,引西湖水进城,方便居民生活,因此清波门又有暗门的别称。
风景优美而又极具文艺范的清波门,有“清波门外柴担儿”民谣,这柴担儿跟文艺可搭不上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谣出现呢?
原来,在古代杭州人烧饭煮茶,虽然有石炭的存在,但百姓能够消费得起还是木柴和木炭,而杭州的木材资源主要集中于杭州西南近至转塘龙坞、远至富阳桐庐一带,这一代成为柴炭发源地,而木柴和木炭生产出来以后,从清波门入城最为方便,因此也就有了“清波门外柴担儿”的民谣
清末民初以后,因垦荒造地、资源破坏,木炭资源消耗殆尽,再加上人们燃料的转变,清波门外柴担儿也就只剩下了民谣,建国以后,由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原来消失的树林已经基本恢复,龙坞一代更加成为风景优美的龙坞茶镇。
清波门上的专职作家与反盗版
清波门由于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在此居住,在清波门留下浓墨重彩名人除了周煇、刘松年、张先、周密之外,还有一个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
李渔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在文学和戏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渔是金华兰溪人,出生于明朝末年,家境贫寒,人多地少,因此生活也非常的困苦,李渔算是家里最出色的一个。
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这一点都不夸张,因此李渔是全家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李渔在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便初战告捷,但是却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折戟。
正当李渔信心满满的到杭州来参加第二次乡试的时候,天下大乱,为了避免战乱,李渔回到了家乡,而这次的乡试也没能如期举行,清朝建立以后,由于是满族入主中原,李渔无心仕途,当清朝下达剃发易服的政令以后,李渔非常的不满,但为了活命也只能遵从,但却自称狂奴,表达对清朝政策的不满。
而李渔晚年是在杭州清波门附近度过的,现在的杭州上城区古清波门附近四宜路上还有李渔的铜像,李渔晚年居住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附近,李渔把自己所住的地方叫武林小筑。
虽然在杭州有住所,但李渔没有收入来源,虽然有朋友接济,但依然举步维艰,不过李渔并没有气馁,他了解到由于生活的富足,杭州市民对于戏剧和小说有着很大的需求,于是李渔就走上了专职作家的道路,并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湖上笠翁”。
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贱业,但可以为李渔换来报酬,因此李渔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在清波门旁的武林小筑居住的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由于李渔的作品非常受欢迎,又非常的高产,因此“湖上笠翁”成为了金字招牌,冠上这个名字就可以大卖,因此打着“湖上笠翁”招牌的作品特别多,这就是当时的盗版吧,李渔对这个情况也非常的苦恼,走上了打击盗版维权的道路,但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盗版现象屡屡发生,李渔是防不胜防,当时盗版作品主要集中在金陵,李渔甚至举家搬往金陵,但也无济于事。
李渔是当时最早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家,也是最早站出来打击盗版的作家,但由于没有版权的概念和法律,也让李渔的维权举步维艰,但是李渔的维权也给颇具文艺范的清波门添了一波传奇色彩。
更多干货资源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