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温岭人丨15岁展现“灰雕”天赋,他的山水盆景作品还曾代表浙江斩获金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温岭这座原本繁华、热闹的城市,变得冷清空旷。数月奋战,我们迎回最美逆行者的归来,我们的城市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转。而塑造这些奇迹的,无疑就是最平凡却又最了不起的——温岭人。

温岭日报特推出《了不起的温岭人》系列报道,通过镜头,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闪光之处,向了不起的温岭人致敬!

第 /二十/

人物

名片

王妙青

泽国镇联树村人,市级非遗项目“温岭灰雕”的传承人,也是市首届“温岭名匠”。2019 年,在北京举办的世园会上,他的山水盆景作品代表浙江斩获了金奖;在浙江省第九届盆景艺术展上,他凭借以大陈岛为原型的作品《涛声依旧》获得了银奖。

泽国镇联树村王妙青,

很多人并不陌生。

他是市级非遗项目“温岭灰雕”的传承人,

也是市首届“温岭名匠”。

在我市去年公布的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名单中,

王妙青凭借海派山水盆景入选。

十几岁时和灰雕结下的不解之缘,
到如今成为海派山水盆景的传承人。
几十年如一日,
王妙青始终将精力放在作品创作上,
在灰雕和盆景技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小我就很喜欢画画,

但是家里条件不好,

无奈之下,

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有一户邻居是做灰雕的,

出于兴趣,

王妙青就经常跑到他家去看。

王妙青的学习能力很强,

看着看着,很快就摸索出了一些技巧。

15岁的时候,他突发奇想,

在家里的墙壁上雕出了一条龙。

龙雕出来后,

周围的邻居都十分惊叹,

说他是干这一行的苗子。

邻居们的一席话,

王妙青放在了心上。

后来,亲戚带着王妙青到上海打工。

出门前,

王妙青特意叮嘱母亲要保留好他雕刻的龙。

王妙青的灰雕“处女作”,那时候,他只有15岁,还没有系统地学过雕刻。

对于山水盆景,

王妙青有着一种莫名的兴趣。

在上海这座大城市,

面对着那么多的就业机会,

王妙青却选择了去植物园打零工。

“那时候,

只有公园、寺院等地方才有山水盆景,

在植物园,

我可以边工作边跟着师傅们学习。”

渐渐地,王妙青开始尝试制作山水盆景,

熟能生巧,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掌握了一定的技艺之后,

王妙青加入了上海盆景协会,

这也让他获得了参加比赛的机会。

第一次参赛,他就获奖了,

并逐渐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

一直到现在,

只要有比赛,无论在哪里,

王妙青都会去参加。

“到处跑,自然十分累,

但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获奖,

而是通过比赛检验自己,

如果技艺倒退了,

我就要努力去进步。”

1990年,
王妙青决定把这门手艺带回到家乡,
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维持生计,
王妙青四处奔波,寻找业务,
还用做灰雕赚的钱去买石头。
虽然赚钱很辛苦,
但王妙青在买石头上特别肯下血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台州当地的人们也对山水盆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越来越多人找到王妙青,

让他为家里的庭院制作盆景。

王妙青正在制作盆景。

每天晚上吃完饭,

王妙青都会到园子里溜达,

看看自己买的石材,进行构思,

并拿笔画下草图。

王妙青构思的时间有长有短。

有时候溜达着就有了想法,

但有些作品却要花很长时间,

比如一个数米长的作品,

他就构思了整整3年

王妙青的一盆园里摆着各种中华奇石。

从事这一行业的几十年来,
王妙青的足迹遍布各个城市,
看过了各种各样的山水美景。
在“行万里路”中,
王妙青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也为他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要创作一个山水盆景,
不仅仅是看过那些自然风光,
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结合地理位置进行理解,
多看看、多了解、多吸收。”

王妙青常怀感恩之心,

他的梦想是建一个盆景展览馆。

“这是一个传承技艺的平台,

我希望把这一产业做大,

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技艺,

来回报社会。”

王妙青决定,

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更要发扬光大。

现在,

王妙青的一盆园还是泽国中学的实践基地,

学生们经常会到他的盆景园参观,

王妙青也会为他们作讲座,

让他们了解海派山水盆景,

感受这一传统手艺的魅力。飘安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