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路上甘当孺子牛
在文学路上甘当孺子牛
唐根华
农民有这么一句话,“人勤地不懒”,意思是只有你勤奋,坚持耕耘,那末土地里一定会长出丰收的果实。同样,在文学这条充满着曲折离奇、光辉的路上,只要你勤奋、努力耕耘、播种,坚持数年,那末也会取得一定的硕果。回顾我自己在三十多年的文学路上,同广大作者们跋山涉水,携手同行,留下了点滴人生风景,也觉得有点回味:“做牛不错!”
一、启蒙老师让我走上了文学路
记得那是在1977年,从部队转业到我们大队里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队长姚秋官(笔名:姚学)他既会写文章、诗歌,又会写书法作品,他知道我平常写一些“豆腐干”的小文,就把我抽到了大队部,负责大队宣传一块,主要是写文章、诗歌、出黑板报,还要在大忙季节里,每天出一期“双抢简报”。我也被大队里任命为“土记者”。由于我写的报道经常在公社、县广播里播出,我的名气也开始响起来。78年因开挖大治河,我被抽到了大治指挥部专职抓宣传一块,对我最难忘的是,那次上海市长彭冲亲临大治河开挖现场,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冲天,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连夜赶写新闻特写、民歌等发往县指挥部、“大治河简报”编辑部,当时我就听说指挥部来了一个“笔杆子”很厉害的编辑叫“姚海洪”,我就去了县指挥部借投稿机会,我认识了他,并把稿件送给了姚海洪,想不到在下一期的大治河简报上刊登了出来,还把我写的民歌发往了《解放日报》,不久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大治河诗抄”专栏选发了我的一首民歌,记得诗是这样写的:“两手一拉挺起胸,二座泰山似流云,公社小伙学大寨,改天换地力无穷”,这首诗的发表,可以说是让我真正地爱上了文学。想不到诗在姚海洪笔下一修改,就激情澎湃,气吞山河,鼓舞人心,诗文真是魅力无穷。大队书记姚秋官看到我的诗在市级报刊上发表就非常支持我继续写,又给我订了,《解放军文艺》《诗刊》等文学类的杂志,让我读、背、写,还把我送到了由县文化馆主办的“南汇县文学创作培训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训,更为难忘的是在文学培训班上我认识了当代许多文学大家——像邬盛林、蔡振兴、薛振东、曹石磷、徐金龙、计金弟、丁飞龙、倪伟斌等一大批南汇文学界的“风云人物”,我也立志要向他们学习,用一个个字打造成精彩的篇章……
二、文学协会,让我成长
记得在90年代初的一天,我特别难忘,那天早上我刚想出去上班 ,邻居阿四领来了一位约70多岁的老人要寻我,我一看是南风文学协会的会长李人渔老伯伯,很是感动,连忙招呼李老坐下。李会长一边坐下,一边拿出了几份南风报和一份大红的聘书给我,要叫我当协会的秘书长组织稿件、编辑、排版、印务、发行等事务工作。我看到李老对文学如此孜孜不倦,执著追求,深受感动,就一口答应李会长尽力把这些日常工作做好。就这样我在南风协会里当了好几年的事务工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风文学协会”另一创始人朱延华先生,当时办报的经费全由朱廷华直接支付,他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出多少期,我就负责支付多少期。”在运作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南风文学报》每年要出好几期,《南风文学报》成为南汇地区一道文学百花园地靓丽的风景!我也爱上了并成长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年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了浦东新区,经过多少次双方商谈,南风文学协会也合并入浦东新区文学协会实行强强联合,后华丽转身为浦东作家协会,我也在这个大协会里,认识了久闻大名的夏友梅会长等新时代一大批文学追梦者,大家谈创作、谈采访、谈出书、谈文学路上的甜酸苦辣,谈文学路上的丰收喜悦。近几年来,我利用浦东作协这一块牌子组织策划了几十个采风活动,像“浦东作家看书院”“浦东作家看唐镇”“浦东作家看周浦”“浦东作家看万祥”“浦东作家看祝桥”“浦东作家巡回读书讲座”“浦东作家谈小康”“上海作家看康桥”等等大型活动,为文学给力、为文学增光!为把文学的种籽撒向浦东这块热土而呼风唤雨!
三、结集出书,展示作者成果
记得从2009年起,我每年要组织30多位作者去各地采风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年底出版一本报告文学专辑,现出版的有:《走向辉煌》《魅力人生》《岁月回眸》《大地放歌》《见证风采》《梦圆之旅》《时代先锋》等一大批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反映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还要组织作者召开新书出版研讨分享会。
为深入发展,提高档次和出版质量,2016年起,我就开始组织作者抱团向出版社申请丛书号,受到了作者们热烈欢迎,当时第一套丛书《在追梦路上》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题词,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文学界、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报名出书的作者接连不断,为满足作者需求我又同北京的团结出版社联手,很快组织了第二套丛书《浦东作家》、第三套丛书《东南风》,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共有9套丛书,计88本,让一大批作者圆了出书梦、作家梦,像姚海洪、白杨、黄元章、池波、周晓兵、颜志忠、顾亚华等120多位作者圆了出书梦,还分别加入了中国作协、上海作协、浦东作协、惠南文学社。作者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也实现了追梦人生的价值,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仿佛像灯一样点亮了乡村路,乡亲们读着自己认识的人出的书,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自信,原来只有少数人舞文弄墨玩“阳春白雪”,现在乡村人也能玩转起来,而且书一本接着一本出。昔日的“泥腿子”成为今天的“笔杆子”,但在这条文学的路上也是艰辛的,像经常来我们惠南文学社参加作品研讨会的倪辉祥老师常说:“搞文学的人是十三点、是傻子,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不但没有收入还要合作自费出版,像姚海洪共出了10部书,投入了约100万元,你们看傻吗?”但我认为这个“傻”值得,他们留给社会、留给时代的将是无法用价值计算的,大家都晓得法国大作家司汤达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将军、部长、富豪,100年之后都将烟销云散,可能我的著作还在世上。”果然,180多年之后的今天,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等10部大作还留在世上,成为全球的畅销书,司汤达的名字将被一代一代读者记住,这就是作家的境界和魅力。就在上周,上海市浦东档案局的领导听到我们惠南文学社的作家出了这么多的书,准备要来文学社集中收藏一批图书,还要颁发收藏证书,像姚海洪二套图书《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南汇嘴传奇三部曲》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了,这起码可以这么说:在浦东文坛上,历史将永远记住我们留下的足迹!这“傻”吗?作家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一般的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四、创办文学社,撒播更多的文学种籽
2017年秋季,我在原浦东新区河道管理事务中心退休后,其中有几个单位要聘请我做宣传等工作,我想退休了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在黄金十年里,再奔一段文学路,就此我同聘请单位打了招呼,开启文学路上的新征程,后在姚海洪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研究决定筹建创办“惠南文学社”。经过几十次去民政局、文广局办理各种手续,历时约有一年时间,终于在2018年4月拿到了“惠南文学社”的营业执照。当时我主要是向外跑,并以自己的门店商铺(人民东路3007号)作为出租(实际免费)给惠南文学社登记执照的注册地。姚海洪老师投入注册资金。“惠南文学社”才真正活了起来,到目前为止发展社员约有六十多名,出版了一大批社员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像农民姚良官出版了《南汇恋》一书,轰动了城北村,轰动了姚氏家族。赢得了村民的一口称赞,想不到我们村里出了一个作家,像这种想不到的例子在文学社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像夏敏一口气出了两本散文……试想如果没有姚海洪老师鼓励,没有一个乐于做孺子牛的人,没有文学社的浓浓创作氛围,姚良官、夏敏等社员的书能推出吗?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尽管在几十年文学追梦路上尽力做了点滴工作,取得了点滴的收获,但是面对文学路的长而远,曲和难,我决心在各位老师指引下,再接再厉,奋发努力,继续当好“牛”,为广大作者服务好,让作者牵着我的“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