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杂志》【采编】冬至一个温暖的日子 | 刘俊
《文学百花苑》《奔流》联合发布
2021年11月1日
▲滑动方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冬至一个温暖的日子
刘俊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12月21、22或23日,每当到了这一节气,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标志着严寒冬天的到来。然而,冬至日对我来说却是个温暖的词,一个时至今日仍令全家温暖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我总会想起童年的许多的往事,想起母亲为让全家人吃上一餐丰盛的手擀面而操劳的情景。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的,当时正值十年浩劫时期,生产队里的“大锅饭”解决不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吃饱饭也就成了我童年的最大奢望。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最盼望或者最欢喜的就是过年过节了,因为逢年过节就可以满足饱食美餐的愿望了,说不准还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或一双新鞋呢!
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母亲如同过年过节一样忙碌着。我至今仍然记得母亲制作面条的全过程:首先用凉水和面,面得反复搅拌、揉和,面和好的标志是,盆干、手净、面揉成团;第二步用擀杖把面团卷擀成簿簿的面叶后,撒些面粉折叠面叶成条形,再用刀切成丝条,抖开放在大桌上或簸箕里;面条制成后,母亲开始生火,烧热铁锅后,加油并放入生姜、辣椒煎炸一下,加水烧沸后面条缓缓撒入锅中,再加入葱、蒜、青莱等佐料,煮沸后面条白色退去即可食用。如果面条出锅时再滴入少许小磨麻油,就更加香甜可口了。吃面条时妈妈总要对我们兄弟们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吃了冬至面,能耐一冬寒!”当年,年幼的我不懂得妈妈说的话用什么寓意,也不知道冬至是什么节日,但我很早就记得,它等同于我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记忆,因为到了那时,就有可口的手擀面让我饥饿的肚皮饱撑一顿。
记得我九岁那年冬天,天冷得特别的早。那年母亲被抽派到县里,参加一个星期的教师培训学习,她走的第二天,我和小朋友玩耍中把脚后跟剐破了皮,等母亲学习结束归来,我的脚后跟已经稀烂了。母亲十分心痛,嗔怪我只知道疯痞,不会照顾自己。我却笑对母亲说,我不觉得痛!母亲回家那天也是冬至日,母亲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又为我们做了一餐丰盛的手擀面,小小年纪我吃上三大碗。晚上母亲为我洗好脚,我早早的美美的睡觉去了,或许因为晚上吃得太多,夜里起来二次,母亲仍油灯下不知忙什么,第二天早晨起床时,,母校将一双手纳千层底的布棉鞋套在我的脚上,看合不合适。原来母亲是连夜为我缝制一双棉鞋啊!一股暖流涌上我幼小的心头。
现在,我似乎明白,当年母亲为什么把冬至这个平常的节气看得这么重要:作为农家要记住农时节令,农民误了农时可能要误一季子庄稼;作为儿童少年应该珍惜光阴,如果学龄的孩子们误了学时可能误了一辈子;可见她对子女们所寄予多么大的期望。也许艰苦的岁月让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母亲却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严寒和困苦并不可怕,人们终将战胜它,冬天即然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她的儿女们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她不需要再为子女们温饱操劳,母亲做的手擀面,布棉鞋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记忆中的饥饿,寒冷已经淡化,然而每年到冬至,我就会想起母亲曾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们和面、擀面、煮面和那香喷喷的面条,以及那连夜赶制出布棉鞋。
作者简介:刘俊,男,正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现为安徽省诗词学会、淮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硖石诗词》编辑、《梨韵寿州》微刊主编。诗词作品散见《中华诗词》、《对联》、《心潮诗词》、《长白山诗词》、《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兵团日报》、《安徽吟坛》、《中华散曲》、《作家报》、《长江诗歌》、《文学百花苑》等多种报刊杂志,出版个人诗词专辑一本。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