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阿婆去接生,察觉女子身上泥腥味,她掏出糯米逃过一劫
明朝嘉靖时期,平河县有一个稳婆叫徐阿婆,接生的手艺非常厉害,在她手里接生的产妇和孩子都能够平安无事。她为人心善,经常免费帮穷人家接生,村民对她感恩戴德。
这一天,县城布商赵员外的儿媳临盆在即,徐阿婆被请去接生。她熟练的让管事婆子去烧热水,准备干净的棉布等,三个时辰以后,产房传来哭声,她接生了一个小公子。
赵员外很高兴,给众人发了赏钱,还在府里摆了一桌宴席犒劳众人。席间众人吃得很欢乐,散席之后,徐阿婆将郎中赵医员拦住。
她苦着脸说道:“赵郎中,你师傅回来了吗?”赵医员歉意回答道:“师傅并未归,令郎的身体还好吗?”徐阿婆摇头说道:“已经卧床三天了。”
原来徐阿婆嫁到夫家不到半年,丈夫刘二奎突发心疾病故。本就拮据的日子更加清贫,徐阿婆当时已经有孕在身,可是为了照顾公婆,她挺着大肚子帮人浆洗衣裳赚工钱养家。
眼看临盆在即,徐阿婆没有打算请稳婆。乡里有规矩,除了付工钱外,还要另外给稳婆“赏钱”,这叫讨吉利。为了省钱,她让婆婆帮忙助产,这才含泪忍痛生下儿子。
由于婆媳二人没有接生经验,孩子刚出生就奄奄一息。徐阿婆顾不上疼痛,抱着儿子到镇上,找到赵医员的师傅齐先生救治儿子,幸亏齐先生妙手回春,施以援手,孩子才救过来。
尽管孩子救活了,可是落下咳嗽的病根,尤其季节交替的时候,咳得生不如死,只有找齐先生施针才能够缓解。
齐先生给孩子取名平安,希望他以后岁岁平安。经历这件事之后,徐阿婆知道稳婆的重要性,于是,她向有经验的稳婆拜师,学习接生的技艺。出师之后,她免费帮穷人家的产妇接生,以免她们重蹈覆辙。
刘平安年近三旬,由于咳嗽的毛病,从小体弱多病,村里的姑娘家都不愿意嫁给他,深怕守活寡,因此刘平安一直打着光棍。徐阿婆很是着急,她的年纪已是半截子入土,害怕死后没人照顾儿子。
刘平安心胸开阔,痴迷读书,他认为姻缘强求不来,顺其自然便是。这些年,在齐先生调理下,刘平安的咳嗽毛病有所缓解。
今岁为备考乡试,他废寝忘食,乡试回来后,病情加重,咳的已经不能起身,偏巧齐先生云游未归,这可把徐阿婆急坏了。
此时已经天黑,赵员外给众人准备好一个灯笼,徐阿婆向赵员外告辞以后,大步流星的往家里赶去。
县城离村子有些远,徐阿婆担心儿子身体,抄了一条小道回家。夜里山道阴凉,徐阿婆裹紧衣裳,一脚深一脚浅的赶路。山路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就在这时,迎面驶来一辆挂着白灯笼的马车。徐阿婆有些惊讶,这山道狭窄,只能容下一辆马车而过,因此她只能站在路边,身体尽量贴到山壁让马车先行。
就在这时,马车在她身旁停住,只见车帘掀起,一个身穿宫装贵妇从车上下来向徐阿婆行礼,她自称柳姑,想请徐阿婆到府中替她家少夫人杨杏儿接生。
徐阿婆见柳姑态度诚恳,她又是个心善的人,于是就答应前去接生。于是,她上了马车,只见车夫拉了一下缰绳,马车便驶离。
片刻之后,马车来到一座雕梁画凤的大庄园门口,徐阿婆刚下车,就被柳姑拉着进了内院。徐阿婆一路上东张西望,被眼前富丽堂皇的建筑惊呆了。
路上遇见丫鬟和小厮,他们都停下避让开来,对柳姑很是尊敬。二人来到一处院子前,就听见屋子里传来女子疼叫的声音,很快身后传来窸窣的脚步声。
一位头发花白,身穿裘服的老太太在丫鬟的簇拥下出来,她不怒自威,看着柳姑说道:“你找来的稳婆可靠吗?”柳姑低头回禀道:“回府君夫人的话,徐阿婆接生手艺高超,一定可以将小公子平安接生出来。”
老夫人看了一眼徐阿婆,就带着众人离开了小院。此时,徐阿婆心里嘀咕:“都还没有接生,怎知是公子?”,就在她胡思乱想之下,柳姑拉住她走进屋子。
徐阿婆看见帷帐里躺着一个腹部隆起的女子,想必此女子就是少夫人杨杏儿,只见她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眼泪润湿了枕巾,嘴里连连喊疼。
徐阿婆知道是难产了,于是她让丫鬟准备好剪刀,棉布,还有一根小木条等,东西拿来之后,徐阿婆将木棍用棉布包裹好,让杨杏儿咬住,这样可以防止临产时女子咬断舌头。
准备就绪之后,徐阿婆开始接生,在她的指导下,屋子里传来一阵惨叫。徐阿婆全神贯注不敢分心,随着婴儿哭声响彻房内,母子平安。
徐阿婆将襁褓中的孩子抱着给杨杏儿看,然后说道:“恭喜夫人,喜得麟子。”女子闻言沉下脸来,她冷声说道:“你这老婆子胡说什么。”
徐阿婆被骂得莫名其妙,她赔罪道:“夫人息怒,可我不知道错在哪里?”女子冷哼一声,让丫鬟去把徐阿婆手中的孩子拿过来。
于是,丫鬟很粗鲁地把孩子拿走,徐阿婆也是上了岁数的人,接生的时候站了许久,脚有些麻,丫鬟手脚没轻重,不小心将徐阿婆推倒。
徐阿婆摔倒的时候,又将装有血水的脸盆打翻,弄了她满身都是。这时,一股泥腥味扑鼻而来,徐阿婆这才发现屋子里其实一直有股腥味,只是被熏香盖住。
此时,夜已经半空,有个丫鬟正好站在窗前,奇怪的是她竟然没有影子!徐阿婆回想起接生的细节,就是她触碰到杨杏儿身体的时候感觉异常冰冷,起初以为是疼痛出汗所致,现在想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房门被打开,领她来的妇人走了进来,她眉头一皱,她将徐阿婆扶起,带她离开屋子,此时,府君夫人也带着众人来到院子来看孙子。
众人都在院子里站着,徐阿婆察觉浓重的泥腥味扑鼻而来,此时,月亮已经挂在当空,徐阿婆已经发现众人的脚下根本没有影子,她双腿已经打颤。
人在危险时刻脑子越清醒,这才想起稳婆接生的时候,要进出产房,身上沾染血腥味比较重,担心碰到煞,于是稳婆身上都要准备糯米包辟邪,离开产房的时候再把糯米扔掉,表示去晦!
于是,徐阿婆趁人不注意,她将糯米藏在手里。这个时候,柳姑走了过来,她递给徐阿婆一个袋子,她说道:“我家府君夫人心慈,除了给你工钱之外,知道令郎有咳嗽的疾病,还给你开了一个药方,吃了之后可以去除咳嗽的病根。”
说完之后,妇人让丫鬟送徐阿婆离开,却被徐阿婆误会,以为丫鬟要来挟持她。于是,徐阿婆将手中的糯米洒了出去,须臾,周围惨叫连连。
身旁丫鬟触碰到糯米之后,身上冒出黑烟,露出了青面獠牙,残缺不全的身子。一阵惊呼,糯米撒得到处都是,所碰到地方都炸出黑雾。
原本别致的小院瞬间变成了残墙断垣,穿着宫装的柳姑也被糯米炸成了原形,露出半张骷髅脸,周围的丫鬟和小厮其实都是陪葬的纸人,被糯米触碰到都烧了起来。
大火瞬间就燃烧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徐阿婆头也不回地趁乱逃走,她疯了似地逃出庄园。
她不敢停歇,这一路上慌不择路。就在此时,她听到公鸡打鸣的声音,这才发现居然跑到了村口。
刘平安由于咳嗽一宿没睡,他听到院门被打开,想必是母亲回来了,须臾,房门被打开,就看见徐阿婆魂不守舍走了进来,她把遇见的怪事告诉了儿子。
刘平安饱读诗书,曾经在杂记上看到过有关记载,想必是母亲遇见了魑魅。他赶紧问母亲是否有受伤,徐阿婆摇头说没有,她突然愣了一下,从怀里拿出来一个袋子,这才想起这是逃跑前柳姑给她的。
袋子里面装了两件东西,一封信和一个“胎衣”!
信上说“以紫河车入药,可治好令郎”,徐阿婆这才想起柳姑说过有个药方可以治好儿子的病。
徐阿婆这才恍然大悟,柳姑并没有恶意,是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徐阿婆问道:“紫河车是什么?”刘平安皱眉头说道:“就是产妇的胎衣。”
徐阿婆闻言,郑重起身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她是稳婆,知道胎衣对产妇的重要性。
古代的时候,产妇生下孩子后,为了给孩子图吉利,会把胎衣埋掉,不让它流落出去。可是,府君冒着对孩子不吉利风险,把胎衣送来做药引子,徐阿婆心里很感动又后悔。
她对儿子说道:“这东西不能收。”刘平安同意母亲的想法,他说道:“我宁愿一辈子咳嗽,也不要孩子因我而受伤。把胎衣埋到院子里的桃树下面给孩子集攒福气。”
徐阿婆闻言,从门边拿起一把铁锹将胎衣埋在了院子里桃树下方。
第二天,齐先生上门给刘平安治病,徐阿婆问道:“先生不是在云游吗?”齐先生解释道,本来他还在外乡云游,可是突然来了一个妇人说是刘平安危在旦夕,让齐先生坐马车赶紧回来。于是齐先生坐上马车,瞬间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几盏茶的功夫就回到了村子里。
徐阿婆闻言很唏嘘,她认为这妇人是柳姑,这样让徐阿婆心里更难过,她烧了别人的家,对方没有怪罪,还派人请齐先生回来治病。
刘平安受到齐先生救治后,身体很快恢复。半个月后,一辆马车停在了徐阿婆家门外,一个妇人抱着孩子下车,这女子就是徐阿婆接生过的魑魅杨杏儿。
徐阿婆请她进来坐,二人开诚布公地聊了起来,这才知道杨杏儿17岁时,随父做生意,客死他乡,成了魑魅,后被山神看中,成了它的妻子。
半个月前,柳杏儿即将临盆,由于她修为不够,只能请人来帮忙。于是府君夫人命女官柳燕找媒婆来接生。
接生时,徐阿婆不知对方身的份将“山神的儿子”说成了“麟子”,由于麒麟乃是神兽,杨杏儿觉得受到徐阿婆的侮辱,她这才动怒,然后闹出了后面的误会。
府君夫人知道后,认为是杨杏儿的过错,一边让柳姑接齐先生回来医治刘平安,另一边让杨杏儿亲自登门道歉,徐阿婆知道真相后也很后悔。
于是,她把胎衣埋在了桃树下的事情告诉了她,杨杏儿心中还对婆婆送胎衣给徐阿姨不满,得知胎衣埋了以后,最后一丝不快烟消云散。
杨杏儿感动说道:“徐阿婆你真是好人,这棵桃树已经吸收了胎衣的精华,刘公子以后服用桃子也是可以去除咳疾。”
于是,刘平安坚持服用桃子,一年后,齐先生给他问诊,果然去除了病根再也没有复发。
刘平安更加发奋读书,几年后,进士及第,娶了大家闺秀为妻,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写在最后:
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徐阿婆想夸杨杏儿生了个儿子,却被杨杏儿误以为是在讽刺她,原本只是一个误会,却把喜事变成了麻烦事。
徐阿婆也是个心善的好人,没有贪小便宜,她并没有收下胎衣,反而是考虑对于孩子不利,于是将它埋了起来,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做,府君夫人被她感动才会不计前嫌让杨杏儿登门道歉。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福气和祸事不会无缘无故找上门,一定是你做了什么事引来的。善和恶的报应,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像影子样跟着我们。
常说有因必有果,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明天的处境。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
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谨言慎行,积德行善,方能享受福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