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美 | 记忆中的新华书店
【往期回读】
记忆中的新华书店
小纪镇高徐中学 章文美
作者章文美先生,70后,爱好文学、音乐、书法、摄影等。现供职于江都区小纪镇高徐中学。
时隔多年,今日我再次逛书店,为了重温当年的一点感觉,特地买了两本书,送到吧台,工作人员仍像当年一样给两本书狠狠地戳上了标志性印记。蓝色印记比天空还蓝,蓝得如同一个旷世已久的童话。
江都新华书店坐落于老城区中心,它是历代江都人记忆长河里的航标之一。
周日晚上,我特地去了一趟新华书店。沿着引江路,由南向北,远远地看见,夜幕下的新华书店仿佛一艘满载书籍的巨轮似的停泊在市中心。“新华书店”,这副承载着江都市民记忆的闪亮标牌巍然屹立在夜空中,像四个伟岸的舵手站在高高的船头上吹响希望的号角,也像四位阿娜多姿的仙女一样,腾云驾雾而来,联袂演绎着城市古老而动人的传说。
停车,步行,登上新华书店楼梯。好久不逛书店了,感觉书店空间被逐步挤压,由三层变层两层半。宽敞亮堂的一楼大厅早已出租,整个书店规模有点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在缩水。虽美其名曰“书城”,但远不如过去的书店规模与气场。店内人迹罕至,书也不是太多,缺少了书海的霸气氛围,空气中的书香味似乎早被碎片化阅读的硝烟稀释了许多。
我沿着过道绕了一圈,翻看了几本散装书。苦于销售的压力,现在的书都像穿上防护服一样被封塑,一层透明薄膜把整本书鼓得严严实实,只能浏览封面封底,对书的内容梗概无从查阅,更谈不上免费阅读了。买与不买,难以决定,必定一本书的均价都在四五十元左右。倘若买回去,不喜欢看,难免会遗憾。
过去的书店,只要一进大门,浓郁的书香就会扑面而来,熏得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整个店内尽是书。书架一排一排,整齐划一,每排书架上都摆满了分门别类的书刊。书可以让你尽情免费阅读,想看哪本,抽出来,任意翻,只要不损伤书刊就行。够不着就踮起脚尖,不合意就重新插回去。站累了还可以一屁股坐在书架下方的底板上歇会儿。
坐看多久,书店也不会太计较,顶多来个女管理员给个友情提醒:“稍微自觉点个哦。”管理员话不多,带着淡淡的温柔腔调,因此,大多数人基本充耳不闻。管理员呢,也是例行公事,说到就行,几乎不强行阻挠。即使遇到店内个别严厉一点的管理员,把书从读者手中抢回去,大家也只是配合一下,假装离去片刻,马上又转回原处。管理员每严格巡查一次,过道内都像被航船驶过一般,很快便恢复平静,大家又都像觅食的鸭子一样回到原位,继续捧起那本爱不释手的书读了起来。书店这种柔性管理恰恰给当时嗜好读书的人创造了一个“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良好氛围。
在新华书店免费读书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享受。书店大厅空调开放,冬暖夏凉,很舒适。书店常常人满为患,过道内摩肩接踵,像大型商场开业般拥挤。不少人全天候赖在书店不走,一看就是一整天,背个包,带点干粮与水。饿了,啃点饼干、面包或玉米棒子,再喝上两口水,干粮伴着书香,调和出阵阵人间美味氤氲在茫茫书海之中。要是累了,就跑到门外或者透过宽阔的落地玻璃窗户看看繁忙的工农路上车水马龙,缓解一下视觉疲劳;或者干脆就倚在书架上枕着书香小眯一会儿,哪怕打个盹,脑海里定能浮现出唐诗宋词般的美妙竟境来。
女儿小的时候,我基本每两个星期都会带她坐公交从乡下来书店逛一回。她去少儿区,看她喜爱看的书。我就站在离她不远的过道里默默地守候着。有时女儿要我读故事给她听,可是书店有规定,只许看,不许说话。因此,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书架下面促膝而坐,窃窃私语似的互动着。女儿不想走,我只好把她安顿好后,跑到成人区也选几本书翻阅翻阅,不知不觉,个把两小时便悄然而过。大家静静地享受着阅读的滋味,刺拉刺拉的翻书声像春蚕咀嚼桑叶一般柔美。
来书店的人总是不想走,即使走的人,也常常是满怀自信地徒手而归。我有时觉得过意不去,就买一两本回去。买回去的书都是女儿自己挑选的,而且都是她刚刚看过的。我劝女儿换一本新的,她不同意,说看过的也喜欢,非要买。拗不过她,只好买下。新书拿到吧台,长相可人的女工作人员在书上“碰”地两下,椭圆形的蓝色戳子便牢牢地印在书的扉页上面。女儿拎着书,就像拎着心爱的宝贝似的走在通往车站的引江路上。
时隔多年,今日我再次逛书店,为了重温当年的一点感觉,特地买了两本书,送到吧台,工作人员仍像当年一样给两本书狠狠地戳上了标志性印记。蓝色印记比天空还蓝,蓝得如同一个旷世已久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