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伪勤奋」?
文 / 王世民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前言
我这几年遇到了不少同学,很努力,但无论是工作表现,还是学习效果,都不如意。
可以这么说,拼命努力之后,工作和学习都耽误了。
这么让人出乎意料的结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认真总结了下,发现他们有三类共同特征:
◆ 拼命学很多东西
◆ 急于求成
◆ 安排满满当当
比如,有个同学在备考CPA的同时,还报名MBA的学习,又为了将来创业的考虑,到处参加各种营销提能班、股权设计班、团队管理班。
每周从周一到周日,安排得满满当当。
人是累得够呛,但最后,工作是工作没做好,考试是考试没通过,学习是一个没学会。
在这种错误的努力方式之下,工作和学习都耽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问题知道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方法不但有,还很轻松简单,只要让自己变懒点、变闲点,做到下面三点就行:
1、为用而学
2、敢于放慢
3、舍得留白
01
为用而学
拼命学很多东西,之所以会导致工作与学习两耽误,根源是资源错配。
本该用来做更有价值事情的资源被占用了,导致你时间和精力花了,却没有相应的受益,甚至还造成了机会成本的损失。
比如,一个做英语外贸的同学,因为受限于英语口语的限制,虽然销售业绩不错,但迟迟升不上外贸经理。
虽然她自己也非常清楚这是自己最大的限制,但就是没法投入足够的时间来攻克口语。
因为她为了怕落伍,报了很多其它学习的内容,比如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写作训练营,时间管理行动营,理财小白营等等。
结果,她虽然每天很努力,从早到尾忙忙碌碌地学这个学那个,但没一个内容能真正用得上,工作瓶颈依旧,卡在外贸销售员的职位上不去。
但如果她将学习这些课程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口语练习上,早就晋升突破瓶颈了。
因此,解决资源错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学习内容,为用而学。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能真正学会学透
2、工作与学习不冲突
▼ 1、能够真正学会学透
少即是多。
学的内容少了,在某一个学习上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了。
同样是学习,每周花7个小时练习英语口语、写作、时间管理、理财,和每周花7个小时练习口语,最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且学习的内容还是针对工作需要来的,这就意味着不只是学习时在练习,工作时也同样在练习。
还以英语口语学习为例。
因为自己工作外花更多时间练过了,也就更敢在工作里与外国客户开口交谈了,这就进一步提高自己口语练习的强度和效果了。
▼ 2、工作与学习不冲突
从工作需要出发优先选择学习的内容,意味着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
如果你还能更进一步,做到下面两点,工作与学习合二为一的效果就更好了。
1)流程化应用
假如你是公司的一名大客户销售,你就可以在学习时就优先将销售方法论的各个步骤给梳理出来。
在工作中实际面向客户时,就对照着这个方法论一步步来做,这样学习成果直接就驱动工作了。
2)过程中沉淀
在工作中,每对照销售方法论执行一步,就基于执行后客户的反馈效果,对方法论里的内容做修正。
这种做法,工作就是学习,而且是比课堂学习更深刻、更实操的学习。
因此,只要你做到为用而学,就再也不用在学习时,焦虑工作没做完;在工作时,又焦虑没时间学习了。
其实,拼命学很多东西对一个人而言并不难,敢于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或一个学习才是更难的。
首先这需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其次这需要你耐得住折磨,直面深层学习和应用的痛苦。
在最需要攻克的难关上投入很少,而将时间平均用力在更多的新东西的学习上,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逃避行为。
这种逃避就是,通过不停学习新内容的浅层学习,收获虚假的学习满足,来掩盖自己无法深钻一门的无能。
因此到处学习是伪努力,深钻一门才是真用功。
02
敢于放慢
急于求成之所以会导致工作与学习两耽误,原因在于两点:
1)投入不足,导致学得不牢
看似学了,但只来得及学了个皮毛。
比如,跟风学了个10天上手数据分析的课程,学完后就自以为掌握数据分析技能了。
对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存储、数据提取、数据挖掘、数据展现、数据应用这些数据分析环节说得头头是道,但工作一安排下来,连个最简单的sql语句都写不利索,又何谈掌握了数据分析技能呢?
2)心态急躁,导致动作变形
明明10天才能学会或做好的东西,硬是奢望3天就能掌握。
比如,练习逻辑顺序,花上十天半个月,刻意做上10来个练习就肯定能掌握。
但有人就是要三天赶完。
每个练习一般人做40~60分钟,他5分钟就囫囵吞枣地做完一个,三天结束虽然做了10来个练习,但啥都没理解。
只能又来了三天,还是如此;再来三天…...
十天过去了,别人都掌握了,他还是开始时的水平。
因此,急于求成的人,因为急,往往能学会的东西都没学会,能干好的工作也没干好。
要解决急于求成的问题也简单,只要敢于放慢。
因为必要的慢更契合学会或干好的两个客观规律:
1、最低投入强度
2、学习曲线中的“高原期”
▼ 1、客观规律一:最低投入强度
任何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内容,要学会或干好,都有一个最低强度的投入要求。
只要低于这个最低投入强度,就像烧水的柴火不足一样,水怎么都到不了沸点。
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是这锅水还没烧开,就急着撤掉柴火去烧另一锅,另一锅也没烧开,又急着回来给前一锅加热,没等到烧开,又赶着去烧下一锅…...
结果是花了能烧开十锅的柴火和时间,却连一锅水都没烧开。
但如果能保证足够强度的投入,守着一锅水先烧开了,再去烧下一锅,你会发现花的柴火更少、时间也更少,但烧开的水却更多。
▼ 2、客观规律二:学习曲线中的“高原期”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学习学习曲线,如下图:
这个曲线揭示了我们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高原期”:
我们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这个时期就叫做“高原期”。
只要耐过了这个高原期,后面的学习就会继续突飞猛进;也只有通过了这个高原期,才能叫学会了。
急于求成的话,肯定迈不过学习中的这个高原期。
因为这个期间,相较于刚开始的学习,不仅看不到学习进步带来的乐趣,而且既枯燥,时间又长。
但学成往往来自于再多学一会。
只有选择放慢,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你才能顺利通过高原期,进入新一轮的突进期了。
所以你要敢于放慢,盯着一点做饱和攻击,这样的学习速度才是最快的。
似慢实快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03
舍得留白
安排满满当当的问题在于,人被各种事赶着走,每天就像驴拉磨,看似在努力奋进,实则一直原地打转。
比如,我有个很努力的朋友,每天一定要给自己的行程都安排满了才安心。
哪怕这天只留了30分钟的空白,她都觉得很慌,觉得浪费了光阴。
所以每次见到她,都觉得她慌慌张张、急急忙忙的。
即使如此了,她还不满足。
有一次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早上5点就起床。她试了几次都不行,太困了起不来。
我问她晚上一般几点睡觉?为什么要5点起来呢?
她说,她晚上一般12点睡觉,早起的目的是为了延长一天的长度,现在6:30才起床,每天浪费了一个半小时太可惜了。
这就越走越偏,背离了我们的生理规律,特别是大脑的思考规律了。
我们的大脑确实很强大,但也有很多先天限制。
比如要有足够的睡眠保持清醒;不能同时处于聚焦模式和发散模式之中。
特别是大脑的聚焦模式与发散模式,我们要特别留意。
如果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空闲的话,我们的大脑就会一直处于聚焦模式当中。
大脑处于聚焦模式时,会更偏爱于沿用固有经验,视野也更局限到眼前,以确保我们执行力的提高。
如果大脑一直在聚焦模式里不释放,我们也就会持续在短视、局限的状态之下,不会去思考更长远的安排,更不会有创新的点子产生。
要从这种模式出来的话,这就需要我们在日程里舍得留白,让大脑可以进入到发散模式。
在大脑的发散模式下,我们才能够做更全面、长远的思考,才能够有灵光一现的超级点子产生。
方向对了,快一点慢一点只是量变的问题;方向错了,努力越多错得越多,这是质变的问题。
因此,为了避免只顾低头拉车,不小心走上了歪路,我们一定要允许自己有闲下来的时间,也抬头看看路。
正如雷军所说,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4
结语
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努力的,但他们是正确的努力。
比如,聪明的人也接触各种知识,学习很多东西,但他们都是精通一门后再广泛学习的。
因为只有精通一门后,你才能悟到学会或做好的规律,开了窍后,再去学习其它知识或干其它事,就更容易干好了。
因此,如果你现在,正在拼命地学很多东西,学习过程中还急于求成,每天的安排都满满当当,那我就要建议你停一停了。
让自己变懒点,少学一点,先盯着工作里需要的知识来学习。
让自己变慢点,不用那么快,原先准备一个月学完的内容不如试试改成三个月看看。
让自己变闲点,每天不要安排那么满,至少每周给自己留出几个小时发呆、放羊的时间。
只要你懒了、慢了、闲了,你就会发现你更棒了,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