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泽泻汤方 :经方五苓散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克。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茯苓泽泻汤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8u.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切)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用】通阳化饮,健脾和胃。
【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歌诀】 茯苓泽泻汤方好 汤本于茯苓甘草
加倍茯苓加泽术 呕喝逐水效能保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胃反,吐而喝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按】胃反为发作性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本条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必吐。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威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外风乘胃,脾虚成饮之方也。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故以姜、桂、术、草健脾和营卫,而驱邪外出,茯苓、泽泻导胃肾之余饮也。
【泽泻】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苓桂五味子甘草汤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i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功用】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主治】寒饮停肺气冲证。症见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尺部弱。
【歌诀】 茯桂五味甘草汤 桂枝甘草味苓镶
咳逆上气痰饮重 解表化饮是良方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2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本方。
本方可用于治疗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诃子、车前子、槟榔治疗呃逆获得良好效果。
唐宗海关于本方之论,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气凌心,心下悸,冲气上逆,奔豚,阴火上冲咽喉,颊赤等证。后人多不得其解,陈修园思力超越,谓此桂苓化膀胱之气,以甘草补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敛气使归于肾。此解已属高妙,然犹解其所当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气,而不知乃肝经之药,知五味之纳气,而不知五味亦肝经之药也。盖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则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则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泻母之气也。所以膀胱肾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气归根。五味敛木,木不泻母之气,所以气得归根。此少理知者。吾今汇通中西之法,窥究内难之精,不惜千言万语为之辩白,要使轩岐救世之书,彰明较著于天下,而不为众惑所乱,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论桂苓甘草五味汤
唐氏之于此方可谓情有独钟.优倡用于水气凌心之心下悸证,其曰:水气凌心,火被水克,则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汤.方后再次对本方作解,且较上解更畅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并录之如下:
文曰:水气凌心而为悸动,法当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盖治水者,莫如补土,故加甘草以补之. 罢?莫如肝,肝逆则挟肾气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敛之.肝不逆,土有权,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肾水化气而不泛上,则无水气凌心之病.总之,火交于水则化为气.论已详总论中.
肾气丸,用桂,附,地黄,枣皮等以治其水,亦补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气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气者,利其水也,一补一泻,均得气化之理,学者所宜参考.
唐宗海三论桂苓五味甘草汤
以上唐氏皆从水气凌心释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与咳饮相关.对此唐氏有论及方解,一并录之.
其曰:肾者,水脏也,每一伤寒,则动水气,逆则为饮,为咳,宜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动于内,外发寒热.内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内热亦解矣.
【五味子】
性味归经: 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五苓散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ksr.html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歌诀】 五苓散即猪茯苓 泽泻白术桂枝行
外寒内饮成水逆 解外利水表里宁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医案:
一、 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
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
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1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苓桂枣甘汤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jk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功用】
【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歌诀】 苓桂枣甘治上冲 桂枝甘草加枣苓
增桂加重治冲气 欲作奔豚本方中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发汗后,脐悸下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按】本方适应证是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者。多见于神经官能证。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茯苓甘草汤方(苓桂姜甘汤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77c220100cjxp.html
【方剂组成】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温阳化饮,利湿渗水。
【主治】水饮悸厥。
【歌诀】 茯苓甘草为变方 仍出桂枝甘草汤
苓姜治呕和心悸 解表利水是其长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胡希恕弟子冯世纶先生认为73条有漏字,应为“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呕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方亦为桂枝甘草汤变方,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
如何排出体内的寒气
医圣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明了此话之宏义,自然明晓本文之初衷。
一位朋友说:“今天拿健康换钱容易,明天拿钱买健康难。”人生一世,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健康最重要。健康是千万、亿万财富前的“1”,没这个“1”,后面再多的“0”最终都归于“0”。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很多,但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寒气。君不见,三伏炎天酷暑热,大人、小孩最喜欢泡在泳池中,一回家就打开冰箱喝冷饮、吃雪糕,图一时之凉爽、舒服。君不见,一些小姑娘天癸初至,就落下了痛经的病根。一些小伙子,正值青春年华,却患上了风湿、强直等病。孰不知,今天的舒服,明天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试问病因,是否与当初贪凉有关?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寒气。寒气,犹如幽灵,视之不见,却无时不刻逗留在我们身边,伺机潜入我们的经络、脏腑。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很少用到“寒气”这个词了。但“寒气”却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可现实中,很多朋友却根本不知道“寒气”为何物,“寒气”是怎么进入人体的,更不知道“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本文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料,加上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把“寒气”的危害给大家讲一讲,主要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纠正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
-、寒气如何伤人?
太阳为寒水之经,寒气袭人,首伤太阳经。人体有两个“太阳经”,即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为寒水之腑,故其性寒,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故其生理寒性甚强。小肠为传化物之腑(即主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其秉心火之余气,性亦属火,而能传化物,泌别清浊。两腑之气相较,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两经一气”合化的结果,是火从水化,热从寒化,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寒气”,故《内经》里讲:“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由此可见,太阳经的“两经一气”为足经司令。
故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太阳经就主要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为十二正经之一,是人体内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头顶一直到脚跟,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
中医认为一切外来之邪,要想侵犯人体的话,必须要经过人体毛孔这一关。因此,外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最初就是侵犯太阳经,也就是足太阳膀胱的所行经的区域。故伤寒论首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外来的客气(主要指寒气)侵犯到太阳经行经区域的时候,人体自我的保护反应马上就调动自身的正气去与病邪做战。这个时候就人体就会采取发热的措施来对抗外来的病邪。由于正气是往外表调动,整个人体内正气的趋势就是趋于体表,这是大势所趋,所以脉也有相应的表现。表现就是往上浮,号脉的时候,手指往那里一搭,轻轻接触皮肤就能号到脉。这个时候就说这个脉是浮脉。
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如果体虚、阳气不足,无力御外寒,则太阳与少阴两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很严重的感冒了,不及时治疗就会陈寒滞留体内,再慢慢侵犯其它脏器,最终成为三阴体质。(大多数内伤杂证,比如癌证、肾衰就是这样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什么老人、小孩冬季感冒最多?因为冬天寒气最重,寒气伤人时,就称为寒邪。寒邪最易伤人的足少阴肾经,因为足少阴肾经是水脏,其性为寒,这样大气的寒气和肾经的寒气两相感应,两寒相加,雪上加霜,肾阳就容易受伤害,这就叫做寒气通于肾。肾阳受损就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甚至出现腰腿肿等情况。
在中医里面,“寒气”不是重病,却影响深远、祸害无穷。如果不把体内的寒气排出去,万病就由此而扎下了根。如果寒气没有被排除体外,就会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长期盘踞我们体内各个部位。例如,背后长期堆积寒气,就会在腰腹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而侧面的寒气会积存在胆经中,阻碍经络的流通,长此以往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胖,或形成萝卜腿。
要排除寒气,首先要养足血气,使身体有足够的能量。
要知道感冒不是身体变弱,而是身体由弱变强。一个从不感冒的人并不一定是身体强壮,反而是身体没有能力排除寒气。通常身体愈强的人驱赶寒气的力量愈猛,感冒程度也会愈严重。(小孩感冒发烧,则是阳气旺的表现,而到了一定年龄,感冒反不发烧了,而是体困神疲、欲睡难寐。这一现象则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因如此,小孩发烧,不要轻易使用退烧药,更不要输液打针,而要帮助正气排邪外出,这才是治病的正道!
二、怎样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寒气刚刚进来的时候,它会堆积在皮下的经络之中。人突然之间受冷的时候,这个身体能够自动反应,它就会要抵抗外来的寒气。
用什么东西来抵抗?用我们的元气,调动我们以前储存的能量和元气来抵抗它,就好像一个国家突然发生战争的时候,就会调动那些储备的物资来应急一样。同样的,我们受到寒气入侵的时候,也会调动储存的能量来抵抗它,等到这个寒气被排出体外,你前面调动的那个元气,那些能量就没用了。重感冒之后,感觉很疲倦,原是就是这样的。
寒气排不出去,就会与体内的另外一邪气纠结在一起,比如湿气,形成湿寒之患,表现就是咳嗽、反胃、体倦,这是因为影响了脾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了,影响了中气的升降与肺气的下降。再加一些其它物质(如水湿、痰浊、瘀滞等),气与质相结合,形成一些有形物质,有形物质越积越多,就会滞塞经络,形成劣变脂肪(此系我个的理解的,人体内有正常脂肪,可以帮我温养肌肤、连系脏器、减少外来冲击等。这些不正常的脂肪就是形成肥胖病的病原。因此,要彻底治肥胖病,光靠节食减肥是达不到目的,只有靠温阳、化湿、排浊,把体内过多的水湿、瘀浊排出去了,经脉通畅了,水火二脏气化功能正常了,这些有害物质自然就排出去了。这是冶肥胖病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已故名老中医李可推荐了一个名方,叫“温氏奔豚汤”,治寒湿肥胖可以参考。)这些物质,其实就是垃圾,它一开始会堆积在 “腠理”之间,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转移到相应的五脏六腑的腑里面去,严重就的就会转变为风湿结节、恶性肿瘤等。腑是指空心的容器,脏是指实心的器官。
比方说常见的胃寒,我们大腿的正面这一条是足阳明胃经,胃经里面有寒气就会怎么样?就会在大腿的正面形成一层非常硬、并且很厚的一层物质,从而影响走路。
有一些人年纪大了,他走路不方便,老是说风湿,其实就是你胃经里面有寒气进去了。行走不方便,一直一跛一跛,跛了几十年,医生也不知道是胃经的寒气造成的,他一直给他去治风湿,事实上要知道,就是胃经里面有寒气。更进一步,寒气就转移到肺脏里面去,就形成肺虚。
肺虚就是肺里面的寒气太多了,就导致到肺的功能降低。肺功能降低以后有什么症状?这个人就越来越瘦,脸色就越来越黑,这个是肺虚的症状。肺除了有呼吸的功能之外,肺属金,金生水,所以她还会起到一个吸收和处理水份的作用。
肺虚的人一喝水就想上厕所。也就表示水一进入到人体之内,它马上就排出体外,没有被人体所吸收,所以产生了吸收水的障碍,人体的组织里面的水就越来越少了,人就越来越瘦了,令到皮肤没有光泽,并且很黑。如果你看一个人,他是黑并且没有光泽的脸色,就是肺气虚的表现。
并且肺是主忧伤的,这个时候这个人会很悲观,他会就有忍不住想哭的感觉,无缘无故情绪上面越来越悲观,动不动就想哭一场,这样子的人其实就是肺虚。要知道,任何药都无法把深藏在肺里面的寒气排出来。
肺如果虚的话,接下来你容易会有肾盂肾炎、尿毒症,都是因此而起的。因为身体里面与水相关的器官是三个:肺生水,肺是吸收水份的,金生水;脾是运水的;肾是排水的,把体内的水重新过滤,垃圾排出去。
如果你金不能吸收水的时候,肺不吸水,这个脾就无水可运,一喝水就排出去了,这个尿就是很清很清的,一点气味都没有,这样子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要把肺里面的寒气排出去,只有先养足气血。人体里面有了足够的能量以后,就会自己发动驱除寒气的战争,才能够排出寒气。
养气血的时候你会有感冒的症状。有些以前人很瘦很黑的时候,从来不感冒,现在你身体好了,能量加强了,反而会感冒;其实要知道感冒不是坏事,就是把我们身体里面的寒气驱除出去。
三、祛除寒气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下寒上热,这表现这容易上火(指虚火上浮),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假中医如何认识这一情况的。他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他们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他们不知道,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牢固。(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要参悟郑钦安《医法真传》一书。)
阳气不充足,阴寒太盛,自然被寒气逼,浮散到身体的外层或者上层。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气,寒气一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归海,方能温水。去寒当用热药。
下面涉及中药,不能随意长期服用,还是得咨询医生再用:
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小青龙汤去肺寒,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什么呢,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
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的,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
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四、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路径:厥阴→少阴→ 太阴 → 少阳→ 阳明→ 太阳。 (此为理想状态,即邪之来路,亦邪之去路。)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以了。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八九了,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
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
现在发烧要挂水,其实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内全是寒气弥漫,阳气被层层围困,甚至被迫逃跑(外浮或者上浮)了,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本方所举方证,须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朋友临证加减,方不至于误事。
综上所述,生活中一些很小的细节,如淋雨步行、冒寒远行、洗冷水澡、喜啜冰物、感冒输液,等等,都可能让寒气滞留在体内,一点一点损伤我们的正气。健康,从细节做起!
五苓散加减用法经验汇总
五苓散组成:云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5克,泽泻25克,猪苓5克。
一:高血压病:
1:豨签草60克,地骨皮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云苓30克,泽泻25克,猪苓5克,桂枝5克,生白术20克,牛膝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醋50毫升。
加减:阴虚加丹皮,山萸肉。去白术。阳虚加吴茱萸重用桂枝至10克。血虚加鸡血藤20-30克,当归30克。肝阳上亢加重龙骨牡蛎石决明加白芍30-60克。
肝火上炎加丹皮栀子夏枯草,肾精不足加重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车前子。痰浊加南星竹茹。淤血加山楂60克,丹参30克,鸡血藤20克。头重头痛加重石决明用量,再加双钩。耳鸣加磁石川芎柴胡香附。失眠加枣仁柏子仁远志重用龙骨牡蛎。失眠舌苔厚加半夏薏苡仁。大便干生白术用30-60克
二:痹症:
1:热痹:云苓30克,生白术20克,桂枝5克,泽泻25克,猪苓5克,当归30克,元参30克,忍冬藤10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白酒50毫升。
加减:热甚加生石膏寒水石。痛甚加乳香、没药、舌苔厚腻加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口干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虎杖。
2:寒痹:云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5克、泽泻25克、猪苓5克、鹿角胶20克、鹿衔草2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0克、肉桂5克、熟地30克、高良姜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大枣10克、细辛5克、甘草10克、木通5克、忍冬藤100克,白酒50毫升。
3:风痹:云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5克、泽泻25克、猪苓5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防风10克、忍冬藤100克、白酒50毫升、鹿衔草20克、甘草10克。
4:湿痹:云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5克、泽泻20克、猪苓5克,半夏30克,南星20克,薏苡仁90克,苍术20克,忍冬藤100克,白酒50毫升。
加减:湿热加黄柏,牛膝,苍术。痛甚加乳香,没药。尿酸高加土茯苓萆薢。淤血加土元桃仁红花。风胜加全虫蜈蚣。
5:肩痛: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泽泻25克,猪苓5克,青风藤20克,忍冬藤100克,白酒50毫升。淤血重加当归30克,赤芍30克,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痰浊加南星半夏。痛甚加乳香,没药,麻木加鸡血藤,黄芪,当归,天麻。
6:肘腕掌指关节疼痛: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泽泻25克,猪苓5克,忍冬藤100克,白酒50毫升,羌活10克,姜黄10克,桑枝10克。伴有颈椎疼痛加葛根50克白芍60克。淤血加土元三七粉,痰浊加南星,白芥子,肿胀加冬瓜皮南星,半夏,土元,白芥子。发凉加细辛丝瓜络鹿角霜,麻木加鸡血藤。南星白芥子。
7:髂胯股骶臀疼痛: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猪苓5克,泽泻25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土元20克,赤芍30克,豨签草60克,当归15克,乳香5克没药5克丹参30克秦艽15克牛膝30克地龙15克。
8:背部疼痛: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猪苓5克,泽泻25克,苦参20克,沙参10克,升麻9克,葛根20克,防风10克,知母15克,当归20克,甘草10克,黄芩10克,茵陈30克,羌活15克,乳香5克,没药5克。
9:颈部疼痛:葛根50克,赤芍60克,甘草10克,当归15克,乳香5克,没药5克,鸡血藤20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云苓30克,桂枝10克,猪苓5克,南星15克,丹参20克,桑枝10克。
10:腰痛:云苓30克,猪苓5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桂枝5克,甘草10克,干姜15克,土元20克,山萸肉30克,枸杞子20克,杜仲20克,薏苡仁60-90克。湿热加苍术,知母,茵陈。
11:坐骨神经痛:云苓30克,猪苓5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桂枝5克,赤芍30克,甘草10克,豨签草60克,醋50毫升,当归15克,丹参30克,乳香5克,没药5克,干姜10克,杜仲20克,山萸肉20克,土元20克,枸杞20克,羌活15克。咳嗽加重加紫苑。
12:膝关节疼痛:云苓30克,猪苓5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桂枝5克,羌活15克,豨签草6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肿胀积液加泽兰,冬瓜皮,防己,车前子。红肿热痛加忍冬藤100克,当归30克,元参30克,甘草10克,关节发凉加鹿角霜丝瓜络细辛。
13:足跟痛:生白术50克,云苓30克,猪苓5克,泽泻15克,骨碎补5克,白酒50毫升,当归10克,丹参30克,乳香5克,没药5克。
14:踝关节痛:生白术30克,云苓30克,猪苓5克,桂枝5克,泽泻20克,石楠藤15克,独活15克,豨签草60克,白酒50毫升。
15:腓肠肌痉挛:云苓30克,猪苓5克,桂枝15克,泽泻10克,白术20克,木瓜30克,赤芍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附子5克,先煎。
16:面痛:云苓30克,猪苓15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葛根50克,菖蒲30克,白芷15克,川芎30克,当归30克,甘草5克,柴胡5克,白芥子10克,细辛5克。
三:呕吐: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泽泻10克,猪苓5克,半夏30克,生姜60克,苏叶10克,黄连10克,吴茱萸12克,竹茹15克。
四:头痛
1:正头痛:云苓30克,桂枝10g,白术20克,泽泻15克,猪苓5克,半夏30克,生姜30克,羌活15克,白芷10克,薄荷5克,防风15克,黄芩12克,甘草10克。
2:偏头痛:云苓30克,桂枝5克,白术20克,泽泻15克,猪苓5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柴胡5克,香附15克,栀子15克,白芷5克,薄荷5克,细辛5克,白芥子10克左边痛加小柴胡汤,右边痛加白虎汤。
3:后头痛:云苓30克,桂枝5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猪苓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9克,防风9克,甘草9克,川芎30克,蔓荆子10克,当归30克,细辛5克。
4:头顶痛:云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泽泻15克,猪苓5克,半夏30克,吴茱萸12克,川芎30克,党参10克,白芷15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生姜30克。
五:湿疹荨麻疹:五苓散12克每天三次,温开水送服,5天一疗程。渗出较多重用泽泻白术加苦参苍术茵陈。
六:手脚多汗症:五苓散水煎服每日三次,另外用五苓散煎汤外洗出汗部位。
七:遗尿:泽泻15克,白术20克,云苓30克,桂枝5克,猪苓5克,益智仁15克,乌药30克,山药30克,水煎服。
八:前列腺炎:当归15克,苦参20克,浙贝10克,云苓30克,猪苓5克,泽泻25克,白术25克,桂枝5克,柴胡15克,赤芍15克,枳壳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九:顽固性头痛: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头痛适用,白术15克,泽泻25克,云苓30克,桂枝5克,猪苓5克,石菖蒲30克,半夏30克,薏仁30克,生姜10克,白芷15克,白芥子12克,水煎服。
十:眩晕:白术25克,泽泻25克,桂枝5克,猪苓5克,云苓30克,半夏30克,薏仁30克,赭石3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天麻15克,舌苔白腻,厚腻,舌边有齿痕的适用。
十一:水肿:白术20克,云苓30克,泽泻25克,桂枝5克,猪苓5克,苍术12克,厚朴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冬瓜皮60克,泽兰15克,车前子10克。
十二:尿潴留:云苓30克,白术20克,猪苓15克,泽泻25克,肉桂5克,乌药30克,大黄10克,地龙10克,车前子10克,麻黄5克,水煎服。
十三:慢性腹泻:云苓30克,白术20克,泽泻25克,桂枝5克,薏苡仁3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白头翁20克,滑石30克,炒山药30克,水煎服。
十四:冠心病:猪苓5克,云苓30克,泽泻25克,生白术60克,桂枝10克,瓜蒌20克,薤白12克,白酒50毫升,半夏30克,薏仁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路路通10克水煎服。
十五:心力衰竭:云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25克,白术20克,葶苈子9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车前子6克,鸡血藤2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水煎服。
十六:痰饮:咳喘。云苓30,克白术20克,泽泻25克,桂枝5克,猪苓5克,半夏30克,薏仁3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白芥子15克,莱菔子15克,苏子30克,柯子10克,款冬花10克,气虚重用党参,腹胀加木香砂仁枳壳大腹皮。
十七:急性黄疸型肝炎:云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25克,桂枝5克,白术15克,茵陈60克,黄芩10克,佛手10克,焦三仙10克,板蓝根15克,丹参30克。水煎服。
十八:带状疱疹:泽泻30克,白术15克,云苓30克,猪苓15克,桂枝5克,连翘30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
十九:肾病综合征:云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桂枝5克,肉桂5克,薏仁30克,大腹皮15克,木通9克,冬瓜皮60克,泽兰15克,车前子10克。
二十:腹胀:云苓6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桂枝15克,薏仁90克,木通9克,厚朴15克,半夏30克,甘草10克,党参10克,大枣10克水煎服。
二十一:胸腔积液:云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桑皮10克,杏仁10克,木通10克,冬瓜皮60克,甘草10克
二十二:耳鸣:泽泻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猪苓12克,石菖蒲30克水煎服。
二十三:脑积水:云苓15克,大腹皮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牛膝10克。
二十四:癫痫:云苓30克,猪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泽泻25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0克。水煎服。
"五苓散”验案集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5>,43)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9;46>:19)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1993:41—42)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一天服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
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治风湿疫气,《博文类纂》记载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不但下雨,天气还热,地气向上蒸郁,自然界湿气太盛,使人发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这一条论述太阳腑证中五苓散证的证治。因为膀胱是寒水之气,所以太阳病里寒水证比较多。《内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说明太阳是本寒标热之经。
这一节要分两段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为一段,是假宾定主的笔法。.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为另一段,才是条文的主题,就是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发汗太过,就会.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就会.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诸于外,就要喝水来滋润胃燥。.少少与饮之.,这种欲饮水是一种病态,已经胃气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产生停水的问题。令胃气和则愈.,水到胃了,胃燥缓解,胃气调和,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胃燥较轻,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过这种补水法来治疗,不必用药。胃燥较重,通常补水也不能自愈,要考虑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脉浮、微热,说明表不解。太阳之表叫太阳经证,经与腑如树之有枝也,是整体联系的。由于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会出现消渴。什么是消渴?渴欲饮水,饮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证是寒与水结
五菩散证,即《伤寒论》太阳腑证的蓄水证,大多认为是热与水结(1〕,我认为是寒与水结,理由是: 1.从五荃散的药物组成看:泽泻、二等通读利水,白术固堤利水,桂枝开闸放水兼解表寒.其中白术性温,桂枝大温,二等性平,虽泽泻性寒,但非大寒,此仅用其味淡峻利;合为淡利水饮疲闭、温开膀胧气化,兼解表寒,应当性温。《金眨·痰饮篇》治饮停下焦亦用之,就是明证。饮证的生成,本身就是阳虚有寒,又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可见五菩散性温,所治之证当是寒. 2.从发病经过看:太阳表证多为寒邪伤表,虽有伤寒、中风之别,只不过是因卫气有强弱而区别表实、表虚的互用词罢了,仲景亦'恶寒”、“恶风'互换,况风为百病之长,寒邪袭人,多以风为其先导,故虽有风也是以寒为主,这也是区别风热表证以热为主的地方,再看治太阳表证的麻黄汤、桂枝汤,无一不是辛温之剂,而无因是中风而设辛平之剂,只是有汗时为卫虚、风稍多(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而巳.既为寒邪.循经入腑.肾(膀脸)为寒水之脏,又未从阳化热,况寒邪在表时已伤膀胧之阳.既未化热,仍当是寒. 3.从膀胧气化功能失常看: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主凝滞.寒伤膀胧之阳,才使其气化功
五苓散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朮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0.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导,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导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白朮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朮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朮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朮、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五苓散——内通三焦,外达皮腠,诸湿肿满,疏而导之
五苓散(利湿之剂)
柯琴《伤寒来苏集》
第71条原文:“若发汗后,脉仍浮,而微热犹在,表未尽除也。虽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小便由于气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
释第74条原文:“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综上所述,五苓散证的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组 成: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组成
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运用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鉴别]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汗出恶寒,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肿,霍乱身疼,胸脐下悸,吐涎,头眩等证。此利水之祖方也。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五钱) 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调服。
〔附〕辰砂五苓散
(汪 庵《医方集解》) 治暑热。五苓散加朱砂。
〔附〕苍术五苓散治寒湿。五苓散加苍术。
茵陈五苓散治黄胆。五苓散加茵陈蒿。
〔附〕春泽汤(汪 庵《医方集解》) 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五苓散加人参。(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
五苓散治太阳腑,(王好古《此事难知》曰∶“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桂术泽泻猪茯苓,多饮暖水取微汗,双解表解也。服后多饮暖水,取其气散营卫,令得似汗而表里双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饮,饮蓄胸中水气停。(胃中干燥而渴饮,此无水也,与水则愈,宜白虎汤。小便不利而渴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则不能容水,故水入则吐。水入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证,一则曰“伤寒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一则曰“中风发热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二条合看,益知五苓为利水而设,非治烦渴也。)故用五苓(散)通水道,不然烦渴岂堪烹。(水气蒸腾,为烦,为渴,与五苓以利水,水去则烦渴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烦渴非因水气者,岂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乱分寒热,表里阴行。(霍乱身疼,须分寒、热二证∶若热多欲饮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阳之表里;若寒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脏之阴阳。)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治伤寒用桂枝,用肉桂,乃有表无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听。(脐下悸,吐涎沫,水气自下而上逆头精气不布于上也。惟利其水,则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内着诚能却,外溢肌肤肿亦灵治内着之水,诚为合度,即里水外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者,亦灵。)除桂名为四苓散,渴服之宁。(周扬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热苍除湿,黄胆茵陈(五苓散加辰砂清热,名辰砂五苓散,加苍术胜湿,名苍术五苓散,加茵陈治疸,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泽(汤)加参名便易,病前病后渴能平。(五苓散加人参,汤,取古诗“春水满泗泽”意,明言此汤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无病而津气先虚病后而津气未复,故加参以生津益气。)五苓(散)利水之专剂,作散方能布水精。(五利水之专剂,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缓循经络,以输脾归肺,下达膀胱,水精四布经并行,则水得尽去,而津液不伤,此仲景之微意也。)宁静水邪从下竭,(小青龙治动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静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变汤鲜效古来评。(徐灵台轨范》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终当从古法为是,用者审之。
猪苓汤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研) 阿胶(各一两)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化,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汤内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研。利水育阴兼泻热,(此即五苓散去桂、术,加阿胶育阴苓散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溺秘心烦呕渴痊。(心烦为热,小便不利属湿,湿热郁蒸,则呕而口渴。)汗多胃燥非宜用,恐令亡津大便坚。(《伤寒论·阳明篇》云∶“汗多胃燥 ”
茯苓甘草汤
治伤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茯苓甘草(汤)桂生姜,泄水(茯苓生姜)扶阳(桂枝甘草)厥悸尝。(水停心下则悸,阳气不布厥而心汗出厥诸家不为阳用茯汤。之证则为使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苓桂甘草大枣汤,草枣培土苓制水,还加桂枝保心阳,茯苓重用法先煮,(凡方中重用之药之。缓。下悸凌心药,桂能伐悸宜。
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白术、甘胸胁当以当则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御意。
〔附〕桂苓甘露饮
(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猪苓 白术 肉桂(各五钱) 滑石(四两)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附〕桂苓甘露饮(张子和《儒门事亲》) 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虚者。
即河间方中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五钱,干葛一两,藿香五钱,木香一分。河间桂苓甘露饮,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烦渴秘,清热利湿所宜谙。(王晋三《古方选注》曰∶“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故用五苓去湿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三石减半猪苓去,加参葛藿木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饮,脉虚水逆(水入则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乱转筋烦益虚去浊用无惭。(程扶生曰∶“吐泻亡津烦渴,法宜补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浊,此方最为合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
〔附〕六一散(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砂吐泻疟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汪 庵《医方集解》加辰砂名〔附〕清六散(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赤痢。即六一散一料加红曲五钱。(一云二两半)〔附〕温六散
(吴昆《医方考》) 治白痢。即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钱。
〔附〕三生益元散(吴昆《医方考》) 治血淋。即益元散三钱加生扁柏叶、生车前、生藕节汁各一杯调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解肌行能胜热加甘草津亏无解暑利生脉散镇心神姜温六(散)白车前藕节捣。(加)〔附〕大橘皮汤(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湿热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及水肿等证。滑石(六两) 甘草(二钱) 赤苓(一两) 猪苓 泽泻 白术 肉桂(各五分) 陈皮(一两)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泻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