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圳打工妹,出国留学的钱是借来的……

题图:作者带着妹妹去幼儿园接姐姐回家的路上。

作者:金穆兰,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创始人,创立了芬兰教育品牌 AIDA 阿依达,致力于传播温暖的教育。本文来自:阿依达(ID:gh_8ed685b7b289)。

没设限的思维,无畏无惧

我 14 岁时,受父母安排离开家去其他乡镇复读初三。那时我们县城乡镇都流行“女孩应该读中专,早点就业”的做法,避免出现“高中期间女孩早恋,考不上大学,三年时光打水漂的大概率情况”。

17 岁,也就是 1993 年,中专还没毕业,就去了深圳打工。

20 岁,因为深知自己知识水平不够,于是通过自学考入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学成人大专。
23 岁,还在武汉的各种地方打零工,在夜总会打通宵工做收银主管,在酒店做前台接待等等。

应聘文员工作面试时,人家问我英语咋样,我回答说中等水平,成人大专那时还不兴考英语四六级,面试官一脸懵,中等水平是啥水平?直到春季的某天在与华师毗邻的武汉理工大学布告栏里看到一张过期的芬兰某大学的招生广告,让我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为之付出行动,恶补英语为首要任务,查找学校和专业同时做起来,比起现在的中国同胞们在出国前的顾虑,以及做的各种彻底调查与准备,我可以说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无惧无畏,也没把他人的劝阻和嗤之以鼻放在心上。

大家不相信我能出国留学也情有可原。毕竟 20 年前,能够出国的要么有学历、有背景和有资金,而我真是啥都没有。现在想来,我当初最大的优势是我的脑子里完全没有那些预设的条条框框。

抱着单词书,给自己定计划一天背 50 个单词。早上跑到华师英语角,厚着脸皮找在校生说英语,尽管我谁都不认识。申请学校时,我窘迫得无法提供一个固定的能保障收到信件的地址,更没有电话号码,只好求华师的一位老师让我借用她的家庭地址,免得错失芬兰学校发来的信件。

省吃俭用给自己买了一部他人淘汰的二手手机(当时我还在用 BP 机),以方便芬兰学校的老师联系我做电话面试。再后来,发现武汉的所有雅思考试位置爆满,恰巧天津考场有一人退考,我立即补上,坐了一夜硬座到天津,参加完考试,再连夜坐回武汉。

申请了十所芬兰的大学,拿到四所学校的通知书,雅思考了 6.5 分,其中阅读 7 分,得益于我平常啥书都看的广泛阅读。拿到了学校的通行证,接下来就是筹钱,以获得去签证的生活费证明了。

回到洪湖的家里,一生老实巴交的父亲无能为力,沉默不语,其他有点家底的亲人也生怕他们的钱打了水漂。我直到今天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二话没说,转身离开,双腿轻如棉花,心却绞痛沉重,我紧紧捂着内心拧成一团的胸口闷声朝前走,再也没回头,没让自己的眼泪在他们面前掉下来。

我整理了两件换洗衣裳,斜挎着一个军绿色的小书包,包的背带上系着条白底绿花虚边汗巾(那个时候还觉得挺时髦的),跑到长途汽车站,跳上车,逐一拜访我受过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在不同城市居住的表姐堂姐表兄们。开口借钱,而且还不是小数目,于当时 23 岁的我,还是有些难以启齿的,我想于我的那些亲戚们也是为难的,但当时的我别无选择。

我借到了钱,顺利拿到签证,来到了芬兰。而那些借给我钱的亲戚们,他们的孩子们后来分别顺利地考上了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我感恩这些帮助过我的亲戚们。我想,我作为家族里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我不屈不饶的倔犟,和在很多人眼里不可能成功的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积极影响了他们,让 TA 们有了追求更高理想的勇气吧。

▲ 2005 年出版第一本书,我的大学芬兰语老师给翻译的,以芬兰语出版。是关于如何利用芬兰市场上有限的食材和条件做中国美食的。其中穿插了我在芬兰求学期间的各种有趣故事。就这样一本书,却看哭了很多芬兰读者。有人开玩笑说,书里肯定放了太多洋葱。

提及这些如烟往事,我先生感慨,你当初是怎么做到的?我仔细想想,当初只要我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听进去他人不相信我能成的劝解,或看进去他人不相信我能成的眼神,我就跑不到终点。就因为我的脑海里没有任何自我设限,所以无畏无惧。

差一点,踮起脚尖往上够

回望我们成年之后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时机百分百成熟,资源丰富满溢,机会唾手可得的呢。我反正是没有。似乎总是差一点,实际上差的还不是一点半点。但我似乎也没有太在意,更没有太多等待。想到了,条件却还差一点,够不着,我就踮起脚尖拼命往上够。之前学英语是,考学校是,来芬兰之后,这样的习惯一直沿袭。

已经在芬兰学过芬兰语的中国同胞们大都有相似的经历,就是反反复复学,都似乎是原地踏步踏。或许你已经在大学里,上了两学年每周一次的芬兰语课,参加过市政府劳动部门为了促进大家早日安家就业而安排的各种芬兰语课,却还是一知半解,哑巴芬兰语,跟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相似。

我当时听说有一个劳动部门安排的芬兰语班学习方法特别,学习效果显着,于是我就决定去学,把持久战变成攻坚战,一劳永逸。但是有一个障碍,就是我在全职工作着,而这个课是给失业人员提供的。

我跟大学的上司商量,我先暂时辞去工作,拿到这个芬兰语班的资格,该班是上午 4 个小时课,下午 4 个小时自己在家写作业,我就用下午时间回大学上班,利用晚上时间完成规定作业,周末时间自己延展课后作业,加码练习。

就这样,我怀着冬冬,每天骑车穿过城市两头赶,几乎每天晚上写作业至凌晨。11 月考完芬兰语国家语言测试三级(也是申请芬兰国籍必须达到的芬兰语级别),12 月长女冬冬出生。我是直接跳过初级班去上的高级班,水平有点不太够,我踮着脚尖够着上的。

后来拿芬兰语上的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也是,当时已经有了幼女秀恩,同学们都是芬兰人,我是唯一的外国人,芬兰语显然也是不太够的,仍然是踮着脚尖,手脚并用,姿势确实不太优美,可谁在乎呢?重要的是我读下来了。

从我经历的所有这些学习和事情上来看,我脑子里似乎没有“难学”或“难事”的概念。它们就是“学习目标”和“我想做,我要做的事情”而已,为了达到我的学习目标和完成我要做的事情,我会注目远眺,看看最终目标和要求是什么,朝着那个既定方向,一步一步往前走,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障碍就扫除或爬过障碍,有硬性要求就想方设法满足其要求,直到抵达终点。

人到中年,越来越感受到,持续具有折腾的劲头,持续保有学习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去年接待一位中国来的小学校长,她比我年轻,看我干劲十足的跳腾着,她感慨道,在她所生活的圈子里,大家已经在讨论着 50 岁退休,想着怎么混到退休那一天,算计着怎样付出最小,保证一个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人生。

人就只活一次,当然选择自己最想要活的方式。如果想到了,而不去尝试,会不会太遗憾?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而不是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做到,那也就是个空想而已。当然,尝试过,且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放弃也是一条路径,至少尝试过,没遗憾就好。

▲ 一直爱笑的我。初到芬兰后,在湖上滑雪摔倒,朋友们说,我的笑声响彻整个湖泊,在寒冷灰暗的冬天,超有感染力。所有装备都是借的,包括滑雪裤和鞋。

长期主义,所有成功的主线

最近看到张磊出版的《价值》一书里提到了长期主义,他指的是投资领域里的最基本原则,也如巴菲特最突出的投资策略,长期持有他相信能够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公司。但细想我们的生活,哪项成功不得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呢?

初到芬兰感受到落差和文化冲突是必定的,感受到不方便和不如在中国的热闹,也是意料之中的,那句经典的“好山好水好寂寞”确实简练形象地描述了很多海外华侨的真实感受,但如果我们摈弃急功近利,什么都要的心态,让心静下来感受我们所拥有的,也许我们能够收获另外一种状态或境界呢。

给自己长一点时间,不要急于下结论,如果孩子们能在芬兰轻易感知快乐,如鱼得水,是否我们成人可以驻足思考一下,怎样让我们自己重拾跟孩子一样的,感知简单纯粹的快乐幸福的能力呢?

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看你选择看哪面。远离中国的亲人,让我保持了很多年给家人手写书信的习惯。没有了太多人际交往,让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自己跟自己对话,记录孩子的成长,也记录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

没有了中国丰盛的、且唾手可得的美食,也让我学会了烹饪一桌的菜肴,每天给家人做饭,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对我厨艺毫不吝啬的夸奖就是对我最高的赞誉。所以,即使所有既定条件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认知也有可能截然不同。

小时候在家总听长辈们慨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不太明白个中涵义,现在自己离家三十年,在芬兰居住二十年,养娃也快十三年了,逐渐明白了其含义,也有了自己更全面的解读。这句谚语本意是比喻人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但它也让我思考,做事急不得,看效果也别短视,养娃更是应该拿其一生作为成长的衡量跨度。

对此了然于心之后,也让我对人对事对自然多了份敬畏,大大减少了仓促评价、武断决定,火急火燎地要赶完某项任务,或者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碰到的挑战而纠结于心。因为我相信,所有这一切,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放在我有涯的一生来看,都不足以令我着急。

秉持长期主义也是我这些年慢慢领悟到的。最初抵达芬兰时的状态,干什么都求快,也不知那时急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求学,有的是大把时间。做事不求快,也就有了很大的宽容度。

大学老师不催促,而总是宽容地允许我去做我觉得当时当下我应该做的事情,譬如打工挣钱还钱,毕竟学业不是生活的全部。上司也从不对我做的事情横加干涉或指手画脚。如今,我也把这些我获得的善意用在自己经营的小集体里,让同事们永远秉持家庭第一的原则,用人时因人设岗,而不是因岗设人。

要能做到长期主义,其实并不容易,是需要我们非常有信念、百折不饶的。有些学习是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有些创业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而有些亲密关系是需要付出一生来培养的。

路遇挫折和坎坷,稍稍开个小差,有个自我怀疑,打个退堂鼓,都会导致我们中途放弃。这一切都很正常。可以偶尔矫情,也可以痛痛快快哭泣,可以半路歇歇,也可以允许自己片刻松懈,但这一切过后,仍然整装待发,精神抖擞,把自己要进行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直到终点,这才是唯一正解。

▲ 静谧的自然,宁静的心灵,学习的绝佳状态。

装到你做到为止

我 2012 年要到上海参加一个 PISA 研讨会。在芬兰时,我知道我有四十分钟的演讲时间,陈述我正在做的中芬合作项目及对将来的设想。同行到上海的,还有好几位芬兰老师,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各大学的教授。而我当时连硕士学位都还没有。上海主办方的演讲嘉宾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咖。

当芬兰坦佩雷大学的教授指派我时,我是抗拒的,因为我觉得我资格不够。我跟闺蜜倾诉我的忐忑,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说,放心吧,你是你这个领域里的专家,没有人比你更懂。尽管只是电话线相连,她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切的、鼓励的温暖拥抱。

抵达上海后,会议主办方告诉我,我只有二十分钟时间演讲,那就意味着我精心准备好的演讲稿要裁剪一半。刚刚飞了一夜无眠,接下来的一夜我又是整宿改稿、掐表、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把控在二十分钟之内。研讨会持续两天时间。

第一天,我仔细听中芬各位同行的演讲,认真做笔记。论坛第一天的晚上,也是我连续无眠的第三晚,我把白天听到的打动我的观点,或与我要讲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再次跟自己的演讲稿有机结合,重新捋顺、掐表、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直到脱稿,且整整二十分钟,不多也不少。

因为紧张,因为想做到最好,脑子高速运转,无法停歇,导致我连续三个晚上楞没睡着。在上海的 6 月天参加论坛,我却因长时间没有休息而手脚冰凉。

轮到我演讲了,我以一个笑话开场,引起全场大笑,一天多以来严肃的学术场气氛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紧接着,我有条不紊地、且时不时带着大家回顾前一天演讲的核心内容,或强调、或赞同、或表达不同看法,最后在二十分钟整的时候,刚好完成结束陈词,堪称完美。

从大家的掌声中走下来,同行的芬兰大学教授给我热烈地拥抱,他耳语道:“你还担心来着,瞧瞧,你完成得有多棒!”论坛结束后的第二天,上海日报竟然一字不漏,全文报道了我的演讲内容。

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现在芬兰二十年,话越来越少(除了写作时),为了在台上扮演好一个讲演者的角色,我得反复练习,得模仿,得背诵,得刻意表现得轻松。“装到你做到为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是我从 TED 演讲里学到的一句格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很多场合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配,自己不合适,生怕站在台上被人当面戳穿自己不配站在那里的真相。我也有,且经常有。自从听到这句格言之后,我就为自己的勇敢尝试找到了官方理论依据和支持,且不遗余力地拿这句话去鼓励他人。

最近有中国朋友跟我倾诉:“即使在外人看来有些安逸的环境里,我依然活在焦虑和放不下的状态中”。

我回复说:“静下来驻足想想,看看现在能做点什么,让自己专注其中,更快乐从容一点。可以是开始有规律地每天散步,或享受午后喝茶时光,或每天读书写日记,总之是做点自己觉得享受的事情。既然有了安逸的环境,那就先让自己安逸起来,哪怕最开始是假装,有意识地抛开焦虑,装久了也就自然了。”

“装到你做到为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装到你成为它为止(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适用于所有我们心里想做却迟迟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始做,不敢做,或做了却半途而废的事情上。我一路走来,拣好听地说,是超有信念,升级打怪,见招拆招。以接地气的方式说,我就是最开始模仿、假装,向自己想要的样子靠拢,直到真正成为那个样子。

我开始不会讲英文/芬兰语,就对着镜子夸张地练习,逮着机会就跟人说,仿佛自己很流利,很有信心,其实语法错误百出,心里直打鼓,直到自己的口腔、脸部肌肉都习惯成自然地讲英文/芬兰语。如此形成正向循环,你说的,对方听懂了,你就更有信心,更愿意多说,而多说,又会让你真正地流利起来。

我最初不会限时演讲,就不断掐表练习,直到自己在规定时间内的倒数几秒内,铿锵有力地总结陈词,严丝无缝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内容。现在不能说驾轻就熟,但至少不会紧张到发抖了,拿到命题,确定时间,开始写稿,反复练习,不断精进,直到上台讲完,一气呵成。

我属于超级敏感人群,是天赋也是魔咒。天赋是我能感知很细微的别人压根儿不会注意到的细节和感受。魔咒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能让我揣摩很久,痛苦不堪。为了让自己少些痛苦,我只能开始假装,我装得大大咧咧,我装得豪爽不为小事介怀,我强忍住自己的胡思乱想,我刻意接近豪爽的朋友们,观察她们,学习她们,模仿她们。我也许永远无法真正成为她们,但我相信我正在向她们无限靠近,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是你的,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写这篇文章时,正逢 87 岁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BG - Ruth Bader Ginsburg)病逝(9 月 18 日),她一生守护正义,追求平权和真理,人们用“You can’t spell Truth without Ruth”(没有鲁思,即无真相)来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感激。

而与此同时,也心疼地看到我家乡湖北 14 岁的男孩选择跳楼离世(9 月 17 日),一朵还没来得及绽放的花朵就这样悄然陨落了,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新闻,几乎处于两个极端,同一时间段发生,在我心里澎湃起伏,百感交集。我多么想穿越时空,去抱抱那个 14 岁的孩子,告诉他:不要介怀妈妈的指责,她也是万般无奈,一时气糊涂了,生活和生命都是你自己的,请千万珍惜。

男孩的离世最痛苦悔恨的恐怕就是那位可怜的母亲了。她在孩子学校的失控和抓狂,除了自身的原因,周遭环境所施加的无形压力恐怕也难辞其咎吧。虽然是命运要靠自己把握,但社会周遭的的确确得给你一个可以自由造命的环境才行。

大环境是积极支持的,你就能相对容易地走向积极。反之,逆流而行,举步维艰。那位母亲在赶往孩子学校的路上,所思所想无从得知。但她从她对孩子的发泄中,我们大约能感同身受她强烈的羞耻感及因此而产生的悲愤。

我在自己抑郁的那几年,也有过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失控抓狂的时候,气得发抖摔门出去的时候,更有在幼儿园老师面前崩溃大哭的时候。

万幸,芬兰的大环境给了我足够的理解、包容与支持。不管发生什么,在孩子面前,先生总是先跟我统一战线。之后,他会私下柔声宽慰我说,我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了,并给出建议,下次怎样处理会更恰当一些。

我跑出去,在芬兰的森林里转一圈,仰望星空,自然的安静与生机,星空的恒久与深邃,都让我觉得我的烦恼是如此地微不足道,我们人类是如此地渺小,而我完全不必自寻烦恼和跟小孩子动气。

幼儿园老师,年长得可以做我母亲,她和善地给我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并给我“支招对付熊孩子”:如果孩子早上不肯换衣服、穿外套来上幼儿园,那就给她把衣服带上,直接把穿着睡衣的她扔进车里,没什么大不了的哈。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外面冰天雪地,零下 15 度,甚至 20 度,一只手提溜着孩子的冬季滑雪连体衣和深筒靴子,另一只胳膊夹着穿着单薄睡衣赤着脚丫的任性倔强油盐不进的小姑娘,把她扔进冷冷的车里,到了幼儿园,再如法炮制,把她扔进幼儿园。然后,畅快淋漓地扬雪而去,开始一天的工作。不要被惊到,我真如法炮制了两回哦,从此日子好过多了。

芬兰大环境一如既往地宽容与帮助,让我终于慢慢成长转变成了一位充满爱,在孩子面前说话都不自觉地轻柔几分的母亲,对孩子发脾气的日子就永远地成为历史了。因此,对芬兰,我又多了份感激,在这里,我不仅仅是获取了高等教育,建立了家庭,更是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 冬天,零下20度,拿牛奶包装纸盒,彩色颜料和水做的冰砖,给孩子们垒建七彩迷你小城堡。

听过太多的无可奈何,见过太多的欲言又止,连好友,我心目中的偶像,快人快语、风风火火的李一诺在她最近写的《艰难的盛开》这篇文章里也说“很多话没法说”,她短短的一段话:

我看着这些怒放的野花,莫名的感动

想到了太多人,太多事

很多话没法说

但这些野花,又似乎说了所有的话

我想这生命,是在致敬所有

在困境中努力盛开的

野花

让我感受到的是她的精疲力竭,是无奈,是欲言又止,当然还有她的倔犟和坚持。

“心不想,事不成”,或“心不唤物,物不至”说的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你,这句众所周知的稻盛和夫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商界经营,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及为人父母之道。

如果你强烈地想有一个不同的活法,一个有时间、有精力发现自己,精进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的活法,如果有可能,选择一个相对宽容和支持性的环境,相信我,你会不知不觉地靠近你想要的自己,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年少时,还没有结婚生子之前,心里就一直对中年的自己有一个憧憬的具体画像,那就是自由从容,自然恬静,是孩子们最信赖的人,在她们遇到挫折,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而这个画像,跟此时此刻真实的我已然重合。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