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都说“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赢了。”只是人的任何能力,都需要后天训练,表达能力也是如此。
今天小十点继续为大家带来【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沟通课】,帮助孩子突破沟通障碍,轻松解决孩子在沟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切难题,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说好话!
希望通过7期的学习,让孩子享受沟通、爱上沟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之前在心理医院实习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因为孩子进入一年级之后,老师发现他的表达能力很差。
有的时候正在说着一件事就忘了接下来要说什么,思维进入呆滞状态。老师觉得很反常,便建议孩子看心理医生。
给孩子检查过身体之后,发现其发育并没有先天性异常,转而问其父母是否经常打断孩子说话。
果不其然,这位妈妈说:
“小时候他像个话痨似的,我们觉得烦就经常在他说话的时候打断他。
后来长大一些,说话又变得慢了,因为总知道他要说什么,在他说话说一半的时候就打断他,然后按他说的去做。”
当家长说到这里,也就有了原因。
小时候说话多,是因为孩子正值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会有一个语言爆发期,就是常见的孩子话痨的情况。
这个时期是孩子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
像案例中的小朋友,后来说话很慢,是因为在语言敏感期经常被父母打断。
再加上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要专注。
这就导致思维反应变慢,进而说话也变得缓慢。
孩子说话缓慢,本就需要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将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将语言表达完整。
只有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孩子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曾有心理研究表明:
如果孩子讲话经常被父母打断,思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间歇。
间歇多了,就会阻滞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打断孩子说话,让他学会自由表达,才能为思维插上翅膀,助力翱翔。
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自传《成为》中分享过自己的童年经历。
她说,给她最大力量的是她的家庭。
在每周例行的家庭会议上,她和哥哥能畅所欲言。
在交流的时候父母从不把他们当小孩子,也不说教,无论那些问题有多么幼稚,父母都会耐心听完。
正是这些积累,米歇尔读书时才敢于表达自己,同时也培养了优异的沟通能力,更是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这项能力在她一步步走出贫民区,走向更大的世界,在后来奥巴马准备大选时的演讲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表达自己”对一个孩子有多么重要。
善于表达的孩子,更自信
观察身边的孩子就会发现,那些善于表达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沟通能力。
所以在交友或者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别人领会到他们的点,所以会更加从容。
从容不慌张地表达,又助长了他们的自信。
所以,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往往看起来比较自信。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善于表达而自信,又因为自信而敢于表达。
善于表达的孩子,更聪明
上文曾提到,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建立的过程。
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迸发出一个个灵感火花,这些灵感火花进一步促进着思维的联结。
成长的过程,本就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
在一次次表达中,思维不断进行建立——联结——再建立——再联结,由此激发大脑的发育。
所以那些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孩子,往往更加聪明。
善于表达的孩子,更健康
这里的健康,是指心理上的健康。
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经常会有自卑的心理。
面对侃侃而谈的小伙伴,本就自惭形愧。
而轮到自己发言时,由于自卑通常不能表达出内心所想,便更加自卑。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而那些善于表达的孩子,内心更加富足,也更加快乐。
但是,孩子并非天生的表达专家。
那些勇敢表达自己的孩子,多半有一个善于引导的父母。
1、不打断,听孩子把话说完
面对孩子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善于倾听。
哪怕很容易得能够想到他们下一句要说什么,也不要打断,让他们自己说出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
比如,陪孩子逛商场时孩子看到一个甜品站,孩子如果想吃,就会指向它:“妈妈,冰激淋……”
当孩子说完冰激淋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就会去买,或者制止。
但其实孩子的表达并没有结束:“妈妈,冰激淋,好吃,宝宝,想吃,去买。”
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对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表达。
孩子在经历一个个完整的表达之后,就会逐步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更能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孩子就能说出:“妈妈,那里在卖好吃的冰激淋,我也想吃,去买好吗?”这种完整的句子了。
2、不打扰,接受孩子的唠叨
孩子3-4岁的时候,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状况,经常是对一些身边的事物或者是方才发生的事情的机械式重复。
曾经就有闺蜜向我吐槽:“我家宝宝烦死了,整天对着一堆玩具自言自语,甚至还咯咯咯地傻笑。”
重复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种本能的表现,是孩子加深理解的独特方式。
就像学生背课文一样,要先背下来,然后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最后再灵活运用。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因为烦而去打扰他们,孩子一旦被打扰,之前建立的语言系统将会被摧毁。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静静地听着就好了。
不打扰,是最深的温柔。
3、多回应,培养沟通交互链
表达与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要因为他们问的问题幼稚而感到厌烦,多去回应他们,给他们反馈。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条故事:
一个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有人问他:“吃了吗?”
他回答:“吃了。”
之后那人又问:“吃的啥?”
“吃的菜菜。”
“好吃吗?”
“好吃。”
等到下次他遇到邻居的时候,他就主动打招呼——“吃了吗?”、“吃的啥?”、“好吃吗?”
虽然是完全重复上次的回答,但正是在互动之中,才形成了两个人的双向沟通。
多给孩子反馈,他们会对反馈进一步处理,进而优化表达。
4、多引导,触发孩子的语言兴奋点
语言系统是一个繁杂而庞大的系统,单纯靠孩子自己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靠家长引导。
可以通过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孩子表达。
比如,孩子喜欢汽车玩具,对着玩具说“车车”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这是小轿车,小轿车有四个轮子,宝宝以后要开着小轿车带妈妈玩……”
类似的,找到孩子的语言兴奋点,多引导,才能多进步。
善于表达,是一种能力;善于表达,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关系。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别再打断他说话了,因为你打断的,可能是他的世界。
爱他,就好好听他说话;爱他,就好好教他表达。
因为终有一天,孩子会离我们而去,走向更远的世界。
而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将会成为他们的助推器,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
罗小白。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