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好血糖,自我管理很重要!5大要点轻松掌握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临床上经常见到有些糖尿病患者因为病情老是反反复复而成为医院的常客,每次出院前各项指标都控制得比较理想,然而回家不久病情就出现反复,以至于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住院。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自我管理能力低下”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绝大多数糖尿病目前还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一旦得病,患者往往需要与之终生相伴。但是,病人在医院的时间毕竟十分有限,更长的时间还是在院外,更多的要靠病人自我管理,只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上去了,才能确保“长治久安”。那么,糖尿病患者具体应当怎么做呢?
许多糖尿病患者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觉得疾病管控好坏主要靠医生,患者的作用有限,索性把自身健康全部托付给医生,平常不注重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一些应知应会的基本保健常识也全然不知,以至于对医生的医嘱很难做到准确理解、积极配合,常常是出院不久病情就出现反复。
因此,作为患者,一定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自我管理和驾驭疾病的能力,积极配合医生,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平日的作息、饮食、运动、用药、睡眠、情绪波动等等,都与血糖变化密切相关,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为此,患者一定要注意:
1
按时作息,不要熬夜,心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焦虑失眠。
2
进餐“定时定量”,提倡“少吃多餐”,每顿七、八分饱,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口味尽量清淡,限制甜食水果,戒烟忌酒,尤其注意不要空腹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如果实在推托不了,可少量饮用啤酒或红酒,同时要相应减少当餐主食,以防热量摄入超标。
3
患者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快走、慢跑、游泳、跳舞、健身操等有氧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宜选在饭后1小时,每次运动时间掌握在30~60分钟,每周不低于5次;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宜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不宜做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因可导致血糖升高。
4
要严格按医嘱规律用药,不要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随意停药,药物用法不当,往往事倍功半。例如,格列奈类餐前即服,磺脲类餐前30分钟服用;双胍类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使用胰岛素或GLP-1的患者,注射后要及时进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同时注意经常轮换注射部位。
5
监测和治疗同等重要,通过定期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合理用药。复查项目主要包括:
(1)血糖:病情不稳定者,每周应测两次血糖谱(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以便于了解病情,指导调整用药;病情稳定者,至少也应每1~2周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
(2)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查一次,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
(3)尿微量白蛋白:每3~6个月化验一次,它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标志。
(4)血生化全项(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半年左右检查一次。
(5)血压:每月至少测一次。
(6)心电图检查:3~6个月检查1次。
(7)眼底检查:半年左右检查1次
主要包括皮肤、口腔和足部护理。
糖尿病人容易出现皮肤及外阴瘙痒以及疖、痈等各种皮肤感染,因此,平常一定要注意皮肤的清洁护理,早晚洗漱,保持口腔及外阴清洁卫生。冬季要注意足部保暖,坚持每晚用温水洗脚,因足部感觉迟钝,所以水温不要过热以免烫伤。鞋袜要松紧适度,底平帮软,不要赤脚走路。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可导致昏迷,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甚至猝死,因此,一定要学会低血糖的预防、识别和救治。
当出现明显饥饿感、头晕、出冷汗、心慌、手抖、全身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时,应马上自测血糖(有条件时),进食糖果或含糖饮料。
为避免发生低血糖,打胰岛素(或服降糖药)后要及时进餐,平时要注意加餐(两餐间及睡前),外出活动时或者运动量大时要随身携带食物。
加强自我管理,是让病人加强自我约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不是完全放手让病人自诊自医。当患者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需要及时送医就诊:
1)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加重时;
2)心慌、出汗、四肢软弱、意识障碍,提示发生严重低血糖时;
3)恶心、呕吐、腹痛、嗜睡、呼吸深大有烂苹果味,提示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时;
4)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灵、视物模糊、蛋白尿、神经痛、足坏疽等严重慢性并发症时。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平日的自我监测和管理非常重要,饮食、运动、用药、作息应尽可能地规律,否则,病情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王建华
责任编辑丨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