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子不顾父母反对坚持生下遗腹子:“她的抉择,有什么错?”
吴海燕背着孩子切菜
山东青岛的吴海燕在怀孕5个月时,她的丈夫意外去世(捕鱼中),23岁(孩子出生时的年龄)的她不顾父母反对坚持生下孩子。为了养家吴海燕白天卖海鲜晚上直播,每天只睡5个小时,从曾经家中的小公主变成现在家中的顶梁柱。吴海燕说,丈夫去世后亲友或躲着她或嘲笑她,是在网友的鼓励下,她才走出阴霾。
要知道仅就媒体叙事来讲,吴海燕显然是典型的深情人。可就坚持生下遗腹子的事情,如果只是以深情人去看待吴海燕肯定是不够的。毕竟对于世俗婚姻而言,即便人们都说深情好,但是却更忠于现实。
从这个层面上考量吴海燕的抉择,就算她在丈夫意外去世后“不想要孩子”(虽然怀孕5个月引产不好,但理论上是允许的),也能被“婆家人”所理解。说实话吴海燕才二十多岁,如果没有孩子这个附加条件,那么日后选择再婚还是容易的,但要是她生下遗腹子后,那么就意味着再婚会变难。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说孩子绝对会成为父母再婚的屏障,而是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就会主动的放弃再婚,起码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再婚意愿不是太强。当然这里主要指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们。
就此而言,吴海燕的父母反对女儿生下遗腹子,其实也是担忧她未来的日子不好过,并不是说真的就是薄情寡义。因为父母在面对吴海燕的抉择时,更倾向的是理性的审视,也就是尽可能地以现实考量去看待“女儿该怎么做”。
说到底吴海燕的抉择没有错,她的父母反对也没有错。甚至从深情与现实的考量出发,吴海燕的父母也有深情的一面,只不过他(她)们的深情指向女儿,而女儿的深情指向女婿。不得不承认,谈论深情永远需要找基准,要不然出现“深情反对深情”的时候,“深情的反对”就会被当成是对立面。
在一定程度上,吴海燕的抉择在公共叙事层面的主要描摹是“深情”,可实际上对应她的年龄及家庭情况,更为准确地描摹应该是“不容易”,并且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其一、世俗层面的偏见和疏远;其二、现实生活的担子和琐碎。
就“其一”来讲,虽然生孩子前父母给吴海燕的精神压力很大,但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但凡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人,应该也会逐步理解并支持女儿的抉择。因为抉择背后的现实终归要面对,在这个事情上,孩子出生后就意味着必须接纳。
至于“其二”而言,透过吴海燕的努力也能看出,她在用行动证明坚持生下遗腹子并不是跟父母赌气,也不是为深情而深情,而是顺着深情的路她能找到更坚实的自己。就这个层面上来讲,就算吴海燕的父母觉得女儿辛苦,但更多应该是欣慰。
帕拉塞萨斯说:“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等等,也就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因为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
坦率地讲,吴海燕的丈夫要是还活着,她未必知晓自己的深情及担当。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说丈夫的去世对她是好事儿,而是对于生命的宽度来讲,在不确定性的笼罩性下,可能更容易让个体找到自己的意义。
普遍来讲,人们总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可事实上,对于爱本身而言,世俗层面过分强调圆满,这使得结婚誓言中的那些“负性的不确定性”,只有在抉择中才能看出端倪,而婚礼现场的深情表达,只不过是气氛需要。
与此同时,在看待吴海燕的抉择,不同人的立场呈现值得玩味。最亲的父母是反对,周遭的亲友是疏远,反倒是非亲非故的网友投来鼓励。不得不承认,只有远方的审视,才更具备抽象的善意,而近处的审视只有“算计和偏见”。
当然此处我们谈论“算计和偏见”并不关乎贬义。因为对于吴海燕来讲,只有她的父母及亲友最知道她的处境,所以出现世俗层面的激烈反应也是在所难免。毫不夸张地讲,吴海燕的故事之所以能走向公共叙事,就在于世俗层面的激烈反应和深情层面的难能可贵形成鲜明对照。
只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就算有十个女性都敬畏吴海燕的抉择,但真要是这般困境砸到自己头上,能有一个女性愿意走吴海燕的路就已经很不错。说到底对于深情之爱总是困难的,它本身更反世俗,也接近苦行实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