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贫穷的本质》
关于一个穷人的奇怪嗜好……
算是用很快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很精彩或是怎么样,甚至说也没有告诉我什么特别的新东西,反而想说因为翻译的不是很好让我的阅读体验还非常差,完全不推荐阅读。对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却企图借本书来谈谈自己奇怪的小嗜好:偏好阅读关于贫穷的书。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上次跟“小胡”分享《异类》中一个感触很深的小片段时才意识到,为什么两个人都对作者提及的贫穷孩子和富有的孩子真正产生差距的是假期时间的小故事都印象深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穷孩子……
本来追究到这里就可以截止了,但是我又仔细想了想,好像不只是因为我们都是穷孩子吧,也并不是所有的穷孩子都会去看类似的研究贫穷的书呀~所以我觉得只归究于这一点不是很合适。那我就开始仔细地思考,为什么我会对研究贫穷的书这么感兴趣呢?我开始回忆我自己的研究动机,每一次阅读这类书的时候其实自己都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反思自己,去追溯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不是寻找根源,相反我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现在,还有哪些思维误区或者说是没有跳出来的思维局限性,然后能改变的想方设法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就先改变意识。我觉得我有一个自以为不错的优点就是一直都从心里就接受自己是个贫穷孩子的事实,知道自己会有很多贫穷带来的思维误区,然后从这个基础出发去改变甚至学习一些东西,而不是像我见到的一些人一样承认自己贫穷的事实,却不承认自己有贫穷的思维。每一次的关于“贫穷”的阅读都像是重走了一次我的十几年人生,很多时候我会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关键又正确的决策,有些时候又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很多时候也会懊悔自己年少时期错误的决策,又有些时候会庆幸……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自己是可以勾勒出很多个自己过往人生的关键节点的,然后加以反思寻找自己的弱点,在如今的生活中加以改正并规避,如此往返几次,其实很多时候大部分的所谓“贫穷的思维”也就不会在你身上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当你在面对一些选择的时候你会清楚自己做出的一些不得已的选择是为了什么,你会更加明白那些更好的选择的意义,同时也让我有了更多的释然,学会客观的接受自己的现状并开始改变自己。这是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贫穷的书籍的心路历程,但是究竟我们为什么喜欢阅读呢?
我想大概是源于那颗不甘贫穷的心吧,抑或是过够了贫困潦倒没有选择权的日子。我想我就是这样的,我的经历在如今的同龄人面前比较少见(也是因为家庭变故),同样的我也知道不能够标榜为真正贫穷,因为我确实没怎么饿过肚子,只是小时候吃不上“好吃的”,但是我依旧很不喜欢那时候的日子。农民的收入嘛就是农活,所以我小时候真的就是从无尽的农活中长大的,基本上什么都干过,小学人家都盼着放长假的时候我就盼着上学,因为在学校不用干农活,不用日日夜夜的跟黄土地打交道,其实也是因为这个我小时候才没有养成放假写作业的习惯,农活之外会留一天写作业,但是我真的很想玩……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觉得我才有那么渴望说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中考完我有进过工厂打工,真的是没日没夜的工作,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工厂的生活是什么状态,开始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并没有见过我所谓的好日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能够意识到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也因此现在一直支持家长要跟孩子正常沟通自己的工作生活,不能隐瞒辛苦报喜不报忧,孩子是有自己的感知力的。也因此自己有了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大概18岁之后)之后开始有一种很强烈的要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不想延续并回到那个怪圈里。
所以与其说是喜欢研究贫穷不如说是喜欢研究自己,而贫穷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已~
希望有更多人在这份研究中走出来,我会是,你也会是。
最后还是放上这本书的一个思维导图,不过这本书中对贫穷人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就是那些每天消费不超过1.5的人,明显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