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446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说明,教学首要因素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事实上,教师在开展学情分析时,往往比较聚焦于学生认知基础。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习科学理论研究的丰富,以及对学生个体认识的加深,我们对学情分析的概念不能局限于认知基础这个单一的层面。就学情分析的概念而言,学者们虽然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比较认可把学情分析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概念,主要包含学科教学中学情分析问题,核心就是学生的认知基础问题。广义的概念,除了包含学生的认知基础,还包含学生的习惯、兴趣、动机、情感、毅力和学习状态等。当前关注学情分析,不仅仅要做好教学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学习准备分析,还要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状态和主要的学习需求。一个看似学习认知方面存在的简单问题,在其背后,影响因素却是多重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学情分析方法,找到真正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找合理的解决对策。为了使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更有针对性,下面我们对学情分析的内容做一个简要梳理。周一贯(2003)认为学情分析要重视不明确的认识,关注最具价值的质疑,抓住意外的分歧,开掘独特的感悟,利用偶发的事件。俞宏毓(2014)则提出了学情分析的四个关注点,即起点、难点、容易点和易错点。他认为一线经验教师的分析学情一般会考虑起点、难点、易错点,但容易忽视容易点。安桂清(2012)以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作为分类标准,指出当下仅强调课前的学情分析,忽视课中和课后的学情考察。从以上对关注点的阐释,可以看出,狭义的学情分析立足课堂教学,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重在对具体操作方面的关注点加以把握,这里的学情分析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钱军先(2009)对学情分析内容有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和学生潜在状态两个层面,主要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学生已有经验、学生认知能力、学生心理特征和学生学习风格。陈燕等(2014)总结了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特征、生理特征、情感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四个层面。谢晨和胡惠闵(2015)的观点,认为广义的学情分析主要包含10个层面,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生情绪以及自我状态、学生文化和学生生活。从广义的学情分析角度来看,学情分析的内容包含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内在表现和外在需求。可以这样说,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发生的基本情况,表现出的基本状态都可算作学情,这里的学情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情况,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我们对学情分析的理论分析,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现总结出以下几条学情分析的实施策略。在已有的文献中,我们会发现,比较多的人认为学情分析是教师的事情。其实,根据上海市学习科学研究所多年的学生学习研究,我们认为学情分析,除了教师以外,区域和学校也是实施学情分析的重要主体。黄浦区多年来围绕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学生对校园环境、课程建设、教师品质和喜欢学校的基本情况,对区域推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对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的长期跟踪分析,为院校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仅仅在区域层面,黄浦区的学情分析还深入学校,开展校级层面的学情分析工作。黄浦区强调学情调研不是静态的成绩测试与分析,而是具有随时性、机动性和灵活性的调研,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改进主题。如尚文中学通过学生参事制度这一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今,在尚文校园里,随处可见小参事的身影,他们自信满满地活跃在各个角落,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出谋划策。再如曹光彪小学基于学情调研的结果分析,在学校场馆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基于场馆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感受各种场馆资源的博大精深,树立起对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自信心。通过黄浦区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学情分析工作,在区、校两级三个层面(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实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为区域办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提高了学情分析的实效性,让学情分析在立体的空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情分析的深入开展,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黄浦区为了做好区域学情调研,于2014年自主开发了一个学情调研平台。学情调研平台分五个板块,分别为用户板块、编辑和发布板块、调研板块、统计板块以及设置板块(见图1)。这里特别说明,该平台是开放的平台,不仅仅用于区域统一组织的大型学情调研工作,还开放学校接口,用于学校或教师自主开展针对性的学情调研工作。学情调研平台在有效数据方面提供多种筛选方案,如主要答题时长自动筛选功能、测谎题自动筛选功能、测试题自动排除功能以及个别答题结果人工筛选功能。经过几年的学生调研,黄浦区每年筛选出无效数据均保持在20%左右,从而确保了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黄浦区自主开发的学情调研平台中保存了自2014年以后的历年学情调研数据。区域可以了解每一项调研项目多年调查结果的纵向对比情况;每个参与调研的学校可以进入自己学校的账户,横向了解本校与其他学校的调研数据对比情况,还可以纵向了解学校历年调研项目的发展情况。这些都能为学校办学提供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参考信息。我们认为学情分析是标,教育改进是本。因此,学情分析是为科学的教育改进提供条件,其主要落脚点在于教育改进。在“调研—改进”路线上,我们遵循这样的路径。(1)分析调研数据。通过调研活动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寻找需要改进的教育问题。(2)确立改进主题。教育改进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学情调研数据分析获取的。这里所说的改进主要是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改进,可以是课程建设、师生关系、教师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3)实施教育改进。在实践中围绕学情分析得出的问题进行教育改进。(4)反思改进效果。对教育改进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何进一步改进的反思和设想。我们把以上“调研—改进”作为学情调研实践工作循环中一个暂时的单环过程,在实践推进中,确立多循环的“调研——改进”路径,从而保证检验改进效果得以真正体现。学情分析的工作,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静态的诊断,更重要的是要动态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长周期地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学情现状,会得出一些相对客观、科学的结论,同时也会依据时间线对学生的基本现状、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黄浦区坚持近十年的学情调研,发现虽然调研对象在不断变化,但是在区域环境建设、课程开设丰富性、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历年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认为作业少的学生,更喜欢学习,这说明,作业多少与学生喜欢学习的程度存在高度负相关。
那些睡眠充足的学生,亦更喜欢学习,这说明,睡眠充足情况与学生喜欢学习的程度存在高度正相关。尽管对这些结论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结论就是来自学生自己的选择,其中必然蕴涵着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通过调研,黄浦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科,在教师看来,学生应该是会喜欢的,但是多年的调研结果表明,这门学科,学生选择最不喜欢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区教研员非常认真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找到了其中的主要原因。对长周期调研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一是看到区域办学质量的提升,通过长期观察验证区域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提升了区域继续深入开展学情调研的动力和底气;二是验证了过去对于学生学习的某些观点是否正确,让经验走向实证;三是发现了一些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也是教育发展走向深入的疑难问题,需要下大力气,会聚集体智慧去解决。当前的学情调研,比较多地集中在学生认知层面的学习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相对显得不足。马思腾,褚宏启(2019)指出,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标志我国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时期,成绩提高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重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阶段,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需要研究者给予重点关注。上海市学习科学研究所在三十多年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坚持在学生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学习潜能开发以及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在近十年的区域学情调研过程中,主要分析学生对办学要素(如学校、教师、课程等)的基本态度,以及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要需求。我们认为对学生发展而言,尽管学生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尊重、爱的归属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求的反映,对其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学情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海市第八中学陶悦婷老师对学校男生班进行跟踪观察。结合区学情数据,她发现男生有喜欢谈古论今、针砭时弊的现象,进一步学情分析,发现男生存在一些问题:(1)关注“热点”,忽略事件整体;(2)易被情绪性语言操控;(3)用道德判断代替理性思考。为了改变男生这些不足,陶老师进行了行动改进:对接课程标准,明确方向;整合筛选,修改评论;丰富阅读,多元思考;现场辩论,课堂争鸣等。而后,她对改进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男生理性逻辑思考水平得到提高,思考现象更具有洞察力,思考视角更多元,激起了思辨性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通过陶老师的学情分析案例,我们发现她能够针对学生认识中的弱点,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要适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在我们看来,教师开展学情分析,就是要依照自然法则,从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知识水平、自我感受、在校生活状态和内在需求等,实现“以学定教”。在当前教育转型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教育者而言,从学生的视角思考教学问题,做实学情分析工作,提供精准的教育支持,始终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起点。
来源 | 第一教育专业圈,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学习科学研究所 魏耀发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