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23

(一)捭阖之术

坤地为阴,乾天为阳。道在阴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捭与阖是人为拨动阴阳变化的开关。

称之为捭阖之术。

捭阖之术有着鬼神莫测的揣度别人的能力,能让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孟子说人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捭阖之术则强调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通过捭术与阖术,充分发挥这个两面性为我所用。

捭阖之术,神鬼莫测。

鬼神莫测这四个字,其实是中国古典对一门学问的一种评价。

鬼:代表隐秘(手法不留痕迹)

神:代表全知(天眼下万物都无所遁形)

鬼神莫测,可想其威力之大。

捭阖之术,就是人与人的交流,

捭术打开别人的心门(破坏心理防线)。

阖术关上自己的心门(意图)。

《触龙说赵太后》的触龙就是用捭阖之术游说赵太后,进而达到目的。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鬼谷子《反应第二》

赵太后因为偏爱小儿子而不舍得派他去齐国做人质。

而齐国又看准这个人质的重要性,只有这个人质到位,才肯安排出兵解救赵国的危机。

触龙上来先用自己和太后都是老人,需要养生打开破冰的一幕。

紧接着,用自己的儿子共情太后,让太后自己问出那个问题:“难道男人不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这个陷阱踩进去,就可以用恐惧让太后为自己所用:难道太后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建功立业吗?

触龙紧接着鉴古知今的推论,武安君需要功勋才能安身立命,太后不能保护他一辈子……

然后推己及人,断言:我看太后爱燕后多过长安君。

太后爱子心切,忙矢口否认……

太后忙着否认,就会有破绽,说得越多破绽就越多,然后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境界,放弃初心的坚守底限……

赵太后何许人也?

她是一个没见过世面而能把持朝政的普通老太太吗?

显然不是。

要捭阖赵太后的心意,让她顺着别人的心意走,需要何等能力?

太后及后人甚至不会觉得是被人钓语。

而是觉得触龙真正的帮助了她……

捭阖之术这种存在于人类方寸之间的艺术运用到极致,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的程度。

比如张仪与苏秦。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据说鬼谷子在传授术道的时候要求弟子们要:

心中有道,以道驭术。

可惜他的四大弟子下场都不太好。

恐怕是在学以致用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偏差。

把自己的利益,地位看得过重了。

学以致用是会产生偏差的。

比如,郦食其。

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曾经一度非常窘迫,甚至一度萌生退意,想要划江而治。他在被困荥阳时,找来郦食其商量对策:悲观的认为他各方面都不如项羽,怎么办?

郦食其分析道:商灭夏,周灭商,都传承几百年。但秦灭六国却区区十几年。大王可知区别?

刘邦说:先生请明示。

郦食其继续道:商灭了夏,把夏的故人分封到杞地;周灭商,把商的故人分封到宋。因为他们对于过去贵族的和他们子孙的优待,所以得以天下归心。而秦国却没有那么做,所以大王应该拥立六国贵族和他们的后代,分封他们,他们才好向您效力,肝脑涂地。

刘邦深以为然,安排人刻好印章,安排郦食其去分封众人。

张良偶然路过,询问刘邦什么事那么开心?

刘邦把郦食其的计策和盘托出。

张良大惊失色:大王,大事不好!

刘邦迷惑:为何那么说?

张良继续道:谁出的这等馊主意先不说。商灭夏是有必胜的信心才那么分封的,周灭商也是有必胜的信心,但反问大王,您可有对于西楚霸王必胜的信心?

刘邦摇头。

张良继续道:他们能笼络人心,还在于他们散尽财路粮食,救济百姓,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请问大王您做得到这些吗?

刘邦接着摇头。

张良看刘邦在反思这个问题,接着道:这些都是表面问题。真正实际的问题是: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很多都不是六国贵族,他们本来出生入死是期盼有一天可以得到分封的机会。您一旦分封了六国贵族们,他们的日子怎么办?谁还为您卖命?再进一步说,军队里那些六国贵族们,他们一旦有了封地,想必也都各自回去了,哪有接着给大王出谋划策的道理?

刘邦听完一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立刻安排人去把郦食其追了回来……

据说,心中有道,以道驭术。后面还应当有八个字……

因势利导,

从一而终。

道生一的那个一。

一以贯之。

(二) 季氏 第十六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学生时代要背诵的一篇。

读懂了“求也艺”与“吾道一以贯之”。这段长文则又是一篇捭阖之道。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和颛臾之间将要发生事情。”(求也艺)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一以贯之)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下属都不想呢。”(一以贯之)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人家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一以贯之)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国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求也艺)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一以贯之)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段讲的是象数理占之术。

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数是经验积累的数据。

理是根据象与数归纳总结的道理。

占是周行妥善象数理之后的主观判断。

孔子说:“天下有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政策的制定或执行由诸侯决定。诸侯代天子行令,延续十代而能不没落的很少;大夫架空国君的权力,延续五代而能不没落的很少;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延续三代而能不没落的很少。天下有道,权力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百姓就不会对国事议论纷纷。”

孔子说:“鲁国国君不做主国事已经五代了,卿大夫执掌鲁国已经四代了,所以孟氏、叔氏、季氏的子孙要衰微了。”

16.3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段讲的是损益之质变取决于于日常交往的量变。(外因)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是非无隐的朋友、以信待人的朋友、不蓄猜忌的朋友,能帮助到自己;装模作样的朋友、妥帖顺从的朋友、巧言谄媚的朋友,会伤害到到自己。”

16.4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这段讲的还是损益之质变取决于于个人情趣的量变。(内因)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以遵守规矩为乐,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为乐,以多交有原则的朋友为乐,是有益的。以随心所欲为乐,以无所事事为乐,以结交酒肉朋友为乐,是有害的。”

16.5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段讲的是因势利导之术。

孔子说:“和人相处要避免三种过失:不该自己说话的时候插话,叫做毛躁;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注意人的脸色自说自话,叫做眼瞎。”

16.6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段讲从一而终的那个一是因势而变的。

孔子说:“人要警戒三件事情:年少之时,得依附他人,要警戒诱惑;壮年之时,能自食其力,戒争强好胜;年老之时,能力已经下降,戒倚老卖老。”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段讲的是慑心之术:知之畏之的慑心之法与无知者无畏的慑心之法。

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无畏论一起看。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尊重客观规律的那个一,尊重官员,尊重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客观规律的那个一,所以不尊重客观规律,看不起官员,认为圣人说的都是废话。”

16.8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讲的是天命之性、修道之教、俟命之术与安命之术。

孔子说,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就能把事请做的符合规律,这样的人是天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孔子说,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能力,有能力把事情做得符合规律,这样的人比天才稍逊一筹。(修道之谓教)

孔子说,遇到了困难,要解决问题而被动的去学习能力,然后把事情做得符合规律,这样的被动学习之法比主动学习之法又稍逊一筹。(俟命之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孔子说,遇到了困难,不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安之若命,这又比被动学习稍逊一筹。(安命之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16.9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讲的是心门修行之术:前5思是修自身,后4思是修见事。

孔子说:“君子要在九个方面修炼心门:

无事之时要:看明白事理,听明白需求,脸色温和,态度恭敬,说话负责

有事之时要:做事合人心,不懂的问清楚,发火时考虑对方的难处,有机会时考虑该不该得。”

16.10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这段讲的是心门修行之术:高比所以广德,下比所以狭行。

孔子说,见到好的行为唯恐自己不能做到,见到不好的行为就像把手伸进开水锅一样,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高比所以广德)

孔子说,隐居在山林之中来象社会推广自己的志向,行侠仗义来达到符合大道的规律,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见过这样获得成功的人。(下比所以狭行)

16.11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这段是接着上文举的事例。

高比但不广德的齐景公——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广德但狭行的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老百姓没有称赞他的地方。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同情他们。这个说明什么呢?

16.12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从侧面讲了一以贯之。

《诗》:教人温柔敦厚的说话

《礼》:教人恭俭庄敬的处事

子禽问孔鲤:“你有没有在老师那里听到特别的教诲?”

孔鲤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看见我快步走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我就回去学《诗》。还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看见我快步走过,就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知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就回去学《礼》。只听到这两点。”

子禽回来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有三点收获: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还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16.13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段接着上段讲一以贯之《诗》与《礼》的一是随着时势变化而变的。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呼她“夫人”,夫人自称是“小童”;国人称呼她是“君夫人”,和外国人谈到她时称呼“寡小君”;外国人称呼她也是“君夫人”。

(0)

相关推荐

  • 《论语》卷16季氏篇诗解1均则无贫和则无寡修德服远祸起萧墙

    题文诗: 季氏将伐,颛臾方国,冉有季路,告孔子故. 孔子曰求,尔是过欤?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且,在城邦中,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冉有答曰:夫子欲之,吾皆不欲.孔子曰求, 周任有曰:陈力就列,不 ...

  • 第二十三讲:别说你尽力了

    <论语>是高一要求的必读书,也是考试范围,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大家听一听讲解,除了方便理解和背诵,还可以积累文言文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三得.本课程适合所有的高中生和经典初学 ...

  • 我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说:先学会做人啊

    [往期回读] 丁庆梅老师,您好 竹墩苦哇鸟的传说 碰头    欢天喜地打牙枣 拜会褚德军先生    客籍教师 露天电影    印象七闸桥 我对学生说:先学会做人啊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讲授&l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3

    (一)观物观 以眼观物可取风,以心观物可识雅,以理观物可知变. (二)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段为为政者画一个愿景讲--如何受人爱戴.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4

    (一)论心与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二)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6

    (一)圈定切割大小君 论语中谈论事情圈定在一起,无非天时的事.地利的事.人和的事. 把论语的事切割碎了品味下,只有大人的事.小人的事.君子的事. "大""小"&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7

    (一)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开放的题目,开放的答案.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因所处位置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管理只有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 (二)八佾第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qu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9

    (一)观观不对观观对 观观不对:任何人的三观都不会完全一致的. 观观对: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三观. 世上没有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哪怕共同经历,人类的悲喜也并不完全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