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如何构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11-02 09:58

  作者:陈寿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将治理体系现代化确定为改革发展的十大任务之一。在近几年的国家和省(市)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均指出,治理体系不完备、治理能力不充分,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意义非凡、事不容缓。

  完善治理结构

  有没有好的治理结构,关系到高职院校能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能不能遵循规律办学治校,能不能形成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能不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追求卓越的竞争力。

  完善治理结构,首先要完善利益相关者协同作为的决策结构。要把握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形成完善高职院校决策结构的思想,建立“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决策结构,完善决策机构与辅助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健全党委书记、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代会主席团主席等决策机构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机制。

  其次要打造底盘厚重、职权明确的执行结构。一要把持高职院校“底盘沉重”组织特性,自下而上建构执行机构,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岗位群为旨归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集聚发展为宗旨组建二级学院(教学部),以服务二级学院(教学部)、适应外部治理需求为准则设置管理部门和教辅单位,形成“小机关、大学院”组织格局。二要厘清学校和学院职权,党委、院长带领管理部门和教辅单位实施战略规划、内外协调、资源配置、制度建设、文化培育、指导服务和检查问责,二级学院(教学部)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重心在下的“学院模式”治理。三要把握“直线—职能型”执行机构职权运行原则,强化党委、院长和二级学院(教学部)等直线机构决定、指挥和监控责任,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和专业群教研室等职能机构参谋和助手定位,防止职能机构与直线机构职权借位,杜绝管理部门、教辅单位没有党政领导授权直接指挥二级学院(教学部)。

  再其次要建立分工合作、统一协调的监督结构。一要正确定位纪委、教代会、质管办和审计处等“四大监督机构”的职权。纪委、教代会接受党委领导,保证党委决策落地;质管办和审计处接受院长领导,确保院长办公会决议落实。二是建立监督机构职权清单,杜绝监督缺位、越位和错位,纪委重在对党委、二级党组织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教代会重在对院长落实党委决策、学校财务运行和解决教职工关切等重大问题监督,质量办重在对管理部门和教辅单位落实院长办公会部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情况监督,审计处重在对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和二级学院(教学部)经济活动规范性监督。三是成立监督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监督工作,推行分工协作、联合监督,把四种监督融合起来,提高监督的效度。

  优化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创新是高职院校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高职院校成功与否在于其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和优越性,是制度在制造质量、分隔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首先要打造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制度体系。一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制定基础制度——学校章程,厘清学校与举办者、管理者、社会组织和市场关系,宣示学校办学使命与目标、发展战略与准则、治理结构与过程等,准确定位办学的大局和方向。二是以章程为引领健全基本制度,明确学校党建、队伍发展、财产管理、专业群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综合性、跨部门工作的思路、举措和责任。三是以基本管理制度为指导,开发指向管理部门、教辅单位职责的具体规章制度,使得学校的每一项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

  其次要设计思想统一、规则合理的制度规章。一是将学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发展理想融入制度的字里行间,形成制度执行的强大合力,推动制度治理与文化治理的有机融合。二是增强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找到学校发展需求与利益相关者心理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三是准确定位制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四是理顺制度关系,与上位制度之间做到思想一脉相承、内容一以贯之,与平行制度之间做到规制对象不重叠、制度要求不矛盾。

  再其次要建立生成严密、执行规范的制度程序。一是加强制度制订(修订)计划性,避免制度“超期服役”、制度制订(修订)临时动议。组建具有公共情怀、精湛业务的“精英团队”起草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审议制度,组织利益相关者评议制度,规范“四大决策机构”审定制度。二是引导和监督职能部门健全制度执行程序,杜绝制度执行的随意性。三是建立制度适应性和充分性评估机制,及时发现、纠正制度本身及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打造治理文化

  治理的有效性与结构、制度以外的文化因素存在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在不完善的结构和制度下,治理体系依然可以运行,但治理文化如果遭到破坏,治理体系将有可能因为缺乏共识、沟通、聆听和包容而走向失败。

  首先要强化价值观管理。一是充分认识共同价值观是学校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坚定信念最为根本、最为核心、最为长久的要素。二是凝练诠释校训、教风、学风和行政作风,梳理《章程》确立的思想、理念、目标和战略,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读本。三是将核心价值沉淀在规章制度里,作为评价教师师德、学生素质的标准,在制度运行中传播价值思想。四是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价值教育,将学校的核心价值思想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为师生之行、固化主师生之性,使之成为学校的集体人格。

  其次要提升领导力。一是分门别类建立领导力标准,包括团队领导力标准和个体领导力标准,厘清领导团队、领导者履行岗位职责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二是围绕领导力标准遴选人员、组织培训、实施考核、指导改进。三是引导督促领导团队、领导者对照标准识别差距,制订富有针对性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再其次要培育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一是建立校务公开制度,以师生满意为追求,保障师生知情权。二是畅通沟通渠道,在沟通中增进理解、消除误会、形成信任。三是善待群众意见,掌握群众脉搏,解决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四是健全权益救济制度,保证师生申诉有门、救助有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五是重视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培养,引导师生关注公共利益、宽容他人可能的不足和失误。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评价标准研究”研究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0)

相关推荐

  •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与改进策略<sup>①</sup>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组织机构.组织机制.制度体系三大治理要素建设不平衡,整体治理水平一般.组织机构方面,管理层级有待优化,机构的效能有待提升,学术组织.二级教学单位的自主权不足;组织机制方面,部门间的沟通 ...

  •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

    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成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

  • “双高计划”建设的技术路线

    "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路线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合作为路径,以完善治理为保障 ...

  • “重心下移”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

    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治理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当前高校治理的热点之一.基于目前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存在治理理念滞后.党政二元结构难以耦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矛盾.配套制度 ...

  • 试析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

    究基础,从依法治校.制度体系.考评体系.理想信念.职业责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措施.

  •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

    ]内部治理现代化是高职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仍存在治理主体一头独大.权责不明,治理结构保守僵化.效率低下,治理文化价值冲突.发展滞后等问题,为了扭转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从 ...

  •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从办学理念.组织结构.治理制度.治理能力.治理文化5方面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现状及特点是治理理念仍是惯性思维"当道";内部治理组织结构尚未形成合力; ...

  •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意蕴与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可以从治理与管理的区别.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蕴与特征三方面来把握,其实现路径是更新理念,推进治理理念现代化;健全制度,推进治理制度现 ...

  •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及优化研究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内部治理的独特性.然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与普通高校具 ...

  • 高职院校现代治理架构下的二级管理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格式]苏志刚.高职院校现代治理架构下的二级管理现状与思考[J].职教论坛,2020,(第4期). [摘 要]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过程中治理体系建设要实现"三大转变";现 ...

  • 专家视点 |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打造高端海洋智库 服务国家海洋事业 作者:张卫彬,朱永倩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海洋自身特点,确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指导理念,并以全球治理作 ...

  • 高职院校对接企业岗位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质量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更好的服务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科学体系.同时应该兼顾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