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传至”与创造、再创造: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四)

李亦畬宗师

“后传至”与创造、再创造

一一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馀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馀力。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

【解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怎么传到河南陈家沟的呢?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见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北平实报》刋载的《王矫宇访问记》(王矫宇为杨露蝉之子杨班侯的弟子),其中提到了王宗岳与蒋发之事。原文如下:

“问:太极门中不能水上步行乎?答:水上步行之事,本人曾闻之于露蝉先生。彼云:太极门中能水上步行者,唯王宗岳收蒋发为徒之故事也。缘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先生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

王宗岳先生曰:汝之气质过于刚烈,我呼汝一声秃小子,便欲击杀我,若我传汝工夫,将来不知击杀多少人矣!蒋发先生顿首谢过,力自忏悔,叩首无算,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约以明年今日正式行拜师礼。王宗岳先生去后,蒋发先生即筑室于黄河之岸,守候王宗岳先生。约经一年,一日傍晚,日色平西,蒋发先生方于河岸引领翘盼,则见河中水面有人影向此岸来。其时风平浪静,并无波涛,水面光澈如镜,蒋发先生注视久之,人影渐近,乃步行于水面,细视之,则王宗岳先生也”。

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蒋仆蒋发考第十六》引述上文认为,“此段所述之事迹,未免夸张,但王矫宇自矢不为诳语,其必述露蝉之说。露蝉此说,当为传述陈沟旧闻,而过甚其辞耳……杨露蝉于蒋受学于王,言之凿凿,自非闻诸陈氏故老,岂能妄造?击出十丈,步行水面之夸饰,固不足信,而蒋师事王之说,必有由来。即言蒋氏授陈长兴,今虽难得其他证据,亦不至凭臆虚构。合参诸说,可见蒋仆与蒋发绝非一人,而王宗岳之武技,在当时固籍籍于陈沟人口耳间也”。

《太极拳考信录·蒋仆蒋发考》

当然,有关陈家沟太极拳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是明代陈家沟陈卜创太极拳,此说最早见于1933年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二是陈家沟第九世陈王廷创太极拳,此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等。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第九世陈王廷注有“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注有“拳师”,陈耕耘注有“拳手”,而两人都是太极拳家,得出结论“就这个互证来看,足以说明家谱所注王廷创造的陈氏拳,即为太极拳”。

实际上,陈王廷,或陈卜造拳之说,与“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并不存在本质的冲突,陈王廷,或陈卜造拳,造的是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的是现代的科学太极拳。持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的顾留馨,在《太极拳术·王宗岳与太极拳》中也讲过:“陈王廷所作《拳经总歌》和其遗词闷来时造拳,都未明言其所造拳命名为太极拳,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有待继续考证。关于太极拳一名的由来,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有待继续考证”,其实已考证了,只是没有讲明,那就是在1932年之后。1932年,唐豪、陈子明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并没有发现任何带有“太极拳”字样的史料文献,只有陈槐三提供的《陈氏家谱》一册,“十二页九世祖王廷旁注: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鑫旁注:文武皆通。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唐豪《行健斋随笔·陈氏家谱》)。森,即陈森,字槐三,也就是批注的作者,就是为唐豪提供家谱的陈槐三本人,很明显,批注是后加的。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目录》

当然,唐豪在陈家沟还见到了陈鑫的书稿《太极拳图画讲义》(1933年出版时书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云陈卜创太极拳,但被唐豪否定了:“予于张三丰为太极拳鼻祖,尝言其妄。游陈家沟时,获见陈品三(陈鑫)引蒙入路及太极拳图画讲义稿本……自序谓太极拳系其始祖卜所发明……陈氏始祖之事迹,文献实无足征也。品三后于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不徒墓碑所未载,族谱亦未录,出自杜撰”(《行健斋随笔·陈卜非太极拳祖》)。

陈鑫的书稿《太极拳图画讲义》中,还有一篇《陈氏家乘》云:“陈奏庭,名王廷,眀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是可以用来作为陈王廷创太极拳直接证据的,但唐豪没有这么做,原因就在于《陈氏家乘》的作者署名就是陈鑫,故只能从《陈氏家乘》中引了一段长短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再加上陈森提供的《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以证明“闷来时造拳”造的就是太极拳。

是故陈氏后裔采用“太极拳”之名,始自陈鑫也,时间为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由河南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1933年,或陈鑫的学生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在上海出版的1932年。此时距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清咸丰二年(1852),已有八十年历史,杨禄禅之子“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并由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荐杨禄禅父子到北京教拳,故王宗岳拳论和武禹襄、李亦畬的部分拳论,最早由杨氏在武术界广为传播,而王武李论的完整版本在光绪七年(1881)的最后修订本传出之前,已有同治六年(1867)李亦畬之姨甥马印书的手抄本在武术界传出,故民初以来已有大量太极拳专著出版。

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如1921年由北京京城印刷局出版的许禹生(杨健侯之弟子)《太极拳势图解》,192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孙禄堂《太极拳学》,1925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太极拳术》,1927年由上海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徐致一《太极拳浅说》,1927年出版的刘新午《太极拳法阐宗》,1930年由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的姚馥春、姜容樵《太极拳讲义》,1931文光印务馆出版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图南《太极拳》等,都早于陈鑫、陈子明之书。

因此,陈卜造拳也好,陈王廷造拳也好,造的都是早期的经验太极拳,而不是现代的科学太极拳,虽有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之说,但在1932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时,并未发现陈家沟传有王宗岳拳论,故“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学到的仍然是早期的经验太极拳,而早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出版之前,太极拳的各大流派已经形成,并已经出版了各自的专著。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拳照

但只有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最先称为“陈氏”,陈鑫是陈氏拳现代化的再创造者,尤其是书中提出的“缠丝精”,是一大发明,后称缠丝劲,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就展示了这种独特风格,武术诗人杨敞赞曰:“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絲劲势特刚强”,很明显,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风格使原来的陈氏拳成为现代太极拳的一大流派。正如顾留馨《太极拳术·王宗岳与太极拳》所言:“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均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

“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前文讲过,王宗岳是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折点,但在武禹襄、李亦畬拳论完成之前,这个历史转折还刚刚开始,太极拳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经验阶段,虽可以产生极少数“神而明者”的高手,却很难再复制出更多的和自己一样的高手,因为经验的东西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还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故曰“代不数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得非常明白:“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说从著熟到懂劲是很难的,只能“渐悟”;而懂劲之后再继续提高就比较容易了,就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故曰“阶及”。武禹襄的长兄、舞阳县知县武澄清,是最早见到王宗岳拳论的太极拳家,就曾在《打手论》中写道:“此中巧妙,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方能身知……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洵不易也”。

然而,李亦畬《五字诀》却说:“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只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身知,懂劲了,原因就在于从王宗岳论,到王武李论,已经全面完成了从早期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科学太极拳的历史转变,特别是武禹襄《身法》一篇,是决定性突破,懂劲要先懂自己的劲,再懂别人的劲就不难了,“有如科学家之实验”(李槐荫、李棠荫《刋印先祖亦畬公太极拳谱缘起》),是学太极拳的顿悟法门,故王武李论传世以后,懂劲以上的太极高手大量涌现,“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太极拳从永年县迅即传遍全国各地,并形成了各大流派。(待续)

武禹襄故居

(0)

相关推荐

  •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考释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是太极拳源流的一篇重要文献.然其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别,学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兹就该文的版本和涉及到的问题试加探讨,以求历史的原貌. 一.版本考证 ...

  • 揭密太极拳真实历史张三丰之后太极拳流传有哪几派?

    (2014-12-05 20:55:32) ▼尊师敬祖的太极拳弟子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 源头是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中国太极拳真实历史是这样的:中太极拳南派国武当道传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在历史上主要 ...

  • 民国三十一年出版的《太极拳阐宗》早已证实陈家沟太极拳是赵堡蒋发所传

     陈长兴之太极拳 是蒋发之太极拳-山西国术促进会会长 王新午 陈长兴,河南怀庆府陈家沟人,立身常中正,行止端重,人称之为牌位陈.长兴父秉旺,与弟秉壬.秉奇均精太极拳,号称三杰.长兴曾设药肆于广平府,门 ...

  •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 ...

  • 创造 再创造 | 2020赛肯思精品项目合集

    广州  新力 · 海石洲悦 ____ 以山水布景,以自然述情,让居住空间"藏于山,隐于城",再现岭南人文风雅. 春山月夜间,忽而忘归去 | 新力海石洲悦 太白山 · 唐镇 ____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掷人于丈外的真传秘诀 [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 ...

  • [转载]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地址: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作者:太极欧阳 武禹襄论太极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 ...

  • 太极拳,从哪里练起?李亦畬宗师怎么说?

    前些日子,看到一份资料,讲的是古人的一些能力,其中有个叫霍布斯鲍姆的曾经在一本书里记载: 18世纪的时候,欧洲人的身高其实非常矮.有一次意大利征兵,72%的人不足1米5.但就是这样的士兵,他们能全副武 ...

  • 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考释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是太极拳源流的一篇重要文献.然其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别,学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兹就该文的版本和涉及到的问题试加探讨,以求历史的原貌. 一.版本考证 ...

  • 读李亦畬的太极拳《五字诀》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李亦畬像 作者简介:李亦畬先生名经纶,字亦畬(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父世馨,字贻斋,咸丰元年辛亥(1851)岁贡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