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的德化白瓷经典
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进入宋代以后,德化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的开通,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德化瓷业的崛起。德化生产的青白瓷、白瓷大量的销往国际市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1976年由厦门大学、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的盖德碗坪仑窑,从窑基出土了数千件具有可靠年代标准的实物标本和窑具,其特征成为其它窑址年代确定的一个衡量基准。主要以碗、洗、军持、粉盒、瓶、碟、罐等日常用品及动物、怪兽雕塑为主,器型大都端庄优雅,胎骨灰白坚实,颗粒较粗,釉层较薄,色泽晶亮。纹饰多数采用模印和刻划为主,盛行莲瓣纹装饰,部分产品配以各种不同花卉图案装饰,别具风格。2007年“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根据已发掘清理出来的器物看,有不少属于宋代德化盖德、三班生产的白瓷、青白瓷,以大口碗、瓶、罐居多。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林地土壤肥厚,有机质含量高。德化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碗坪仑窑在生产青白瓷的同时就生产出了白瓷。很大部分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了海外。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 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瓷器的外销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行销的范围还是数额,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德化很快就以生产白瓷而著称,并且成为了闽南的瓷业中 心,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 高水平而名扬海外。
德化陶瓷雕塑造像中,常出现的佛教人物包括观音、如来、达摩、文殊、普贤、罗汉、弥勒之类,或坐或立,形态迴异。单单观音就有诸多变化,是德化窑瓷雕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瓷工艺人们根据观音在佛教中具有无边法力、法相变幻莫测、服饰穿戴不同的特点,塑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这些雕像很善于表现人物性格,观音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飘逸。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与姿态的固定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人物设计布局合理,精工细琢,做到了毫发可鉴、粒粒可数、衣薄如布帛。特别是所塑人物之手指,能做到根根不同。无论整体器型多小,每一处都细致入微,连指甲盖都清晰可见。
德化窑象牙白白瓷凸花高足簋白的如此美丽,德化白瓷以白闻天下,而且造型优美,以观音像最为出名。
白瓷的制作首先是要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或瓷石,其次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一般要小于1%,第三要有能够烧成1200度以上高温的窑炉。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它的明度是最 高的。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