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篆刻:中国印章的定型期
上一章,我们知道了中国实用印章大致最早发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说,三方商玺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说,依最晚年代来算,中国的篆刻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
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灭商。大家知道,西周是奴隶制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用印章的作用就是标属器物归属权,要知道,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的东西既被标为公有,又同时归属奴隶主私有,因此,印章的实用价值并不突出,这时的印章多以简单的图案为主,比如这两方铜印:
(西周,图纹双联形器,铜质)
(凤鸟纹玺,铜质)
印文内容大多是图形,极少有文字印,这些印虽然简单,但似乎开启了中国肖形印的先河,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三方商玺有承续关系。
(古玺)
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这就是东周,从这一年开始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段时间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周王室衰微,奴隶制开始解体,诸侯并起,列国争霸,大家开始争地盘,争人口,开始打仗,这段时期,叫春秋时期,既要争夺,就有了各诸侯、大夫宣示物权、宣示地权的需要,实用印章使用场合越来越多,拥有印章的人越来越多(阶层下沉),印章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这一时期既有官玺(如下图中的“昏賹”),也有私玺(如下图中的“邙疲”),也有肖形印:
(东周:左“昏賹”;右“邙疲”)
(肖形印:龙纹玺)
另外,肖形印在中国早期印章中极为常见,这些印章中的图案,也常常出现在金属器具的花纹中,相对来说,宣示物权的作用小,其更多的意义在于装饰。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印章并不是后世意义上的印章。
所以,中国实用印章的定型,还要再等,直到战国的到来,中国的实用印章才真正定型……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宣示物权,表达凭信的场合越来越多,这跟战争的增加是同步进行的(否则那段时间就不叫“战国”了)。
(古玺)
总之,只有人们需要使用印章的场合越来越多,印章才真正发展起来。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国分晋”,这一年以后,开始了战国群雄争霸的长期混战的局面,这个时期的争霸,是没有天下共主的争霸,与春秋时期的争霸大不相同。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家一边争权夺利,一边变着法子增强国力,也正因为每个国家都要增强自己的国力,聪明的君主就开始起用各种牛人,比如变法的商鞅、挂六国相印的张仪、写兵法的孙膑、写《离骚》的屈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谁的国家得到人才、重用了人才,谁的国家就强盛一些,于是科技、文化水平大发展。实用印章自然也慢慢形制丰富起来。
(战国古玺)
在战国时期,实用印章分类明确:官印、私印,吉语印、肖形印,种类清晰,用途也极丰富,任命官吏、通商、封检、佩带、铭记、烙印、殉葬……种种场景之下,印章被大量使用,凭信、装饰、避邪各种功能被人们充分开发出来。
比如吉语印:
(左“宜有千金”;右“敬事”)
比如肖形印:
(肖形印中的龙虎)
比如烙马印:
(烙马印“日庚<唐>都萃车马”实物)
中国的实用印章,在战国时期进入形制最丰富的历史阶段,至于原因,大家可以脑补:各国都认为自己的正统,大家都是独立的国家,谁也不服气谁,谁都制订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能人,各国都有自家的文字,各国都画自家的符号,……可以这样说:印章形制之丰富,印章展现出来的思想之自由,后世任何时期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能跟战国相比。
战国玺印很重要,后世印家学习古玺印式而获得的灵感,使近期的中国印坛古玺印风大兴(看这几届的国展就知道),正缘于人们对战国古玺的研究和发掘越来越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这些古玺印,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但并不混乱,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家的印章制度和审美样式。因此,战国古玺又大致分为如下五类:
1、燕系玺印
燕人性格大开大阖。最典型的燕系玺印是上面那方烙马印“日庚<唐>都萃车马”,官玺多白文方形,长条形朱文玺,当然也有跟上面烙马印一样的朱文玺。白文方形玺有边栏,多凿刻,印材铜质居多,私玺形制较小。如图:
(燕系玺印的样式)
2、晋系玺印
晋人端正。晋系玺印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玺印,官玺形制较小,也有条形玺,印材多为铜质,朱文方形小玺边框较宽,印文细整,条形玺均为朱文,玉质玺全是白文。私玺铜质,边长大致等同官玺。如图:
(晋系玺印的样式)
3、齐系玺印
齐人豪放。齐系玺印官玺多方形,铜质,最有特色的是异形玺,白文方形玺多有边栏,间有中界或田字形的,异形玺及少数方形玺无边栏为齐玺特有,私玺异形者多呈曲尺状,白文有边栏,少量有日字界格。如图:
(齐系玺印样式)
4、楚系玺印
楚人浪漫,官玺形制大小不一,方形白文玺居多,还有二合、三合玺,白文多边栏,部分有田字格,凿刻居多。私玺形制小,各种材料都有。
(楚系玺印样式)
5、秦系玺印
秦人重规矩。官玺尺寸规范,多正方,有半通印,铜质。方形玺多为白文,有田字格,半通印有日字格。私玺形制较官玺小,仍有界格。后世的汉印多从秦印样式发展而来,如图:
(秦系古玺样式)
战国时期,不管是哪个国家地区,玺印都已开始广泛使用,其普及程度已经发展到平民也开始大量使用,而且官玺、私玺分类清楚。即:在战国时期,印章大部分的形式都已经产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可称为中国印章的定型期。
之所以把战国秦印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们后面就要开始说中国实用印章的高峰期秦汉印了,而秦汉印是打从战国时的秦国印开始就萌生了很多形式上的特征的,秦统一后,政府高度严整的法规,催化了印章鼎盛期的早日到来。
在学习篆刻史的同时,一定不要停止或间断古印的临摹和篆书书法的练习,本篇附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如下:
31、薛令之印(2.4厘米X2.4厘米)
(薛令之印)
这方印,一字繁,三字简,是一繁三简(比“一简三繁”要难得多)的经典样本。此印风格生硬质朴。学刻薛字时,可考虑用切刀。由此可知汉印中低职级的官印,也有莽苍朴茂风格的。
32、即墨长印(2.3厘米X2.4厘米)
(即墨长印)
这一方也是下级官吏印。某些印谱列为晋印,但实为东汉官印。注意“墨”字的烂铜效果。试着注意全印的冲切结合。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
33、广陵王玺(2.4厘米X2.4厘米)
(广陵王玺)
这是一方经典的东汉官印。三密一疏章法,注意笔画的均等。东汉官印最大的特征是文字笔画的起落,多方整。这种特征,承接新莽特征,区别于西汉。前几方作业稍难,这一方调低了难度。
34、平安长印(2.5厘米X2.4厘米)
(平安长印)
东汉官印,此时,汉印渐渐走向没落和衰败,但官印中之雄浑一脉,但其源远流长。平字曲笔,仍然雄强,此印还要注意笔墨淋漓感。
35、军司马印(2.4厘米X2.4厘米)
(军司马印)
经典汉印,注意均分印面,注意笔画的满白效果。观察与第13方“假司马印”的异同。
36、文帝行玺(2.9厘米X2.9厘米)
(文帝行玺)
这是一方西汉初年的金印。西汉初期印沿袭了秦印的十字格、边框。法度谨严,各字不越雷池一步。规规矩矩的方格子,规规矩矩的边框。
37、皇后之玺(2.8厘米X2.7厘米)
材质是玉。这方印抛弃了界格的西汉官印(这一方也算私印),虽然有形的界格不在了,但似乎还保留着界格和边栏的位置。雍容、安静、雅正。联想用印者身份,甚有“母仪天下”的姿态。
38、康陵园令(2.3厘米X2.3厘米)
(康陵园令)
西汉官印,汉武帝中期典型汉印风格成型。界格完全消失,但均分印面的章法仍是主流,注意此印的三密一疏章法,也要注意此方印中非直线的完成方法。
39、霸陵园印(2.3厘米X2.3厘米)
(霸陵园印)
这方印有点难!但因为也是西汉印,所以放在这一周。汉印中的代表作。算是茂密至极的一方印。丞字本不茂密,而作者加粗了笔画,使整印有茂密感。霸字虽剥蚀而灵动,陵字端方而沉着,园字秀丽园润,丞字大气挺括。上两字下沉,下两字上顶,使印面更加茂密,还要注意这方印的四角已剥蚀为圆状。
40、阿阳长印(2.2厘米X2.3厘米)
(阿阳长印)
西汉中期官印,文字笔画较西汉初期更方正,更平整,同时文字也更加丰满、雄壮,渐有满白风气。注意两个耳朵的变化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