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净利连亏4年、二股东套现离场,贝因美回归三甲有难度
摘帽回归的贝因美能否实现“弯道超车”仍充满变数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吕明侠
近日,贝因美(002570.SZ)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其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3000万-45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63%~136.95%,贝因美去年同期亏损1.22亿元。
对于此次实现扭亏为盈贝因美表示,是不断改善内部运营,抓精准营销,消除了乳铁蛋白等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合理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加强账款催收等取得成效。
虽终于扭亏为盈,但摆在贝因美面前的路并不好走。这样的成绩还不足以掩盖连续4年扣非净利润为负、遭第二大股东大笔减持,产品创新力不足的事实。摘帽回归的贝因美能否实现“弯道超车”仍充满变数。
公开资料显示,贝因美成立于1992年11月,2001年,开始进军婴幼儿奶粉市场。主营业务为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和其他婴幼儿辅食、营养品等。
2008年,作为少数未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乳企,贝因美业绩大增,成为国内奶粉一线品牌。借着资本市场的东风,2011年4月贝因美正式在深交所挂牌,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股”。
但贝因美在经历短暂“高光”之后,自2016年业绩便开始一路下滑,曾经红极一时的“贝因美”近来则显得有些失意。
根据《每日财报》的统计,2016年-2019年,贝因美营业收入分别为27.64亿元、26.6亿元、24.91亿元、27.85亿元,营收三连跌后2019年小幅回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1.83%。
尽管营收有所回升,净利润却并不乐观。2016年-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7.99亿元、11.39亿元、2.17亿元、1.38亿元,四年扣非净利共亏损22.9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与2017年,由于公司连续大额亏损7.81亿元与10.57亿元,贝因美被戴上了“ST”的帽子。A股中上市即巅峰的公司不难见,但摘帽即亏损的很是罕见,贝因美仅仅一年之后,贝因美就再度陷入亏损。
业绩惨淡之下,股东似乎也对公司失去了信心。自2020年1月以来,持股5%以上的恒天然乳品便一路减持,6个月累计套现超过4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3月,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恒天然”)以18元/股的价格入股贝因美,持股占比18.82%,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恒天然的持股比例未发生变化。
但是,自2019年以来,恒天然就接连抛出减持贝因美股票的计划。2019年7月,贝因美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进展公告。2020年6月23日至6月29日,恒天然又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合计减持公司股票1022.52万股,持有比例从11.82%降为10.82%。
业内人士分析称,恒天然之所以接连减持贝因美股份,或与后者近两年发展遇阻、业绩不理想有关。
《每日财报》注意到,第二大股东在减持套现的同时,贝因美的内部管理层也并不稳定。2011年7月,也就是贝因美上市后三个月,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创下了中国上市公司创始人最快离职纪录。
朱德宇火线接任帅位仅9个月,也以“个人原因”辞职;此后,其继任者黄小强接受也不满两年,直至2014年2月王振泰接手贝因美近四年。
而在贝因美面临退市危难时, “解甲归田”的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又重新出山。
可以说是,公司频繁的主帅变动,使得贝因美“风格多变”,定位游离,错失了发展良机,由此逐渐被飞鹤、伊利等品牌甩在身后。
近年来,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滑,对于贝因美来说,生意已然是不好做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200万人,连续第二年下降,人口出生率为10.94%,2017年为12.43%。2019年继续下降,人口出生率降为10.48%。
而如今,国产奶粉集中的三四线市场已被头部品牌占领,头部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与更高的品牌辨识度,在这种情况下,贝因美想要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存在很大挑战。
况且就目前而言贝因美的品牌力、创新力还与之有一定的差距。
同类企业里,从研发费用投入来看,2019年澳优研发投入1.32亿元,占营收比例1.96%;飞鹤乳业的研发投入为1.71亿元,占营收比例是1.25%;2019年,贝因美的研发费用为0.17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为0.61%。
婴幼儿奶粉竞争之势兴起,加之进口奶粉以及跨境电商的不断崛起,竞争愈演愈烈,对于贝因美的考验远没有终止。贝因美如何破局,未来将如何发展,《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