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提倡“致虚极,守静笃”?)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王弼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在寂灭中,观察万物的生生灭灭,虽有万物,实际上都走在归根的路上。并作是言万物在产生,眼前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老子观察到这些都是道所生,万物自己做不了主。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复就是反,返回自己的根。河上公把此章称为“归根章”,后世华人早年到海外谋生,晚年一定要回家,回到祖坟所在的地方,这叫叶落归根

万物都要归根,老子在寂灭(玄同大定)中见到了万物的真实之际。万物芸芸,其根归一。万物是假,归一为真。正像华人虽有百家姓,但都是华夏后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段经文: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的根都是一个,万物都归根的时候,都处于寂静的状态,整个法界都安静下来。修道士的心也安静下来。如果不归根,就躁动不安。

归根是修静的方法,你安静不下来,就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到生命的源头,自然安静下来。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命,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

庄子在《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这是庄子指导修行人如何看懂自己的生命。

古代智者把生和命是分开来看的。生是生命活力,生的气息。命是诞生那一刻道所赋予的德性生命体——生的轨迹就是命,这个命就是一种前定的安排。今天我们说命运,把命与运结合成命运,是指超越自己的意志力的无法改变的安排

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能够超越自己的命运。儒家劝人认命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劝告特别多。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但自由意志不能超越命运。这里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的边际是什么,自由意志表面上看无所不能,实际上能力有限,生老病死都不能做主。

老子“复命”一句有极深的意义,既破斥了后世认命说的消极性,又承认了自由意志的边际。能够回到赋予命运之初,重获新的命运,好像系统重置。这与后世的改命说完全不同。这里面是在探索人生的合理安排

王弼注:“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河上公则注不同:“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道家相信修道可以超越生死,河上公的注释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争议极大的问题。修行人真正修到寂灭的境界(玄同大定),则原来的命运安排已经失效了,会获得新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

致虚极,守静笃,能够重获新生命,使生命的轨迹发生彻底的改变。

经文:复命曰常。

帛书出土,人们知道常是恒的避讳,但这里的常不是避讳,本来是常。老子原本中“常”与“恒”是不同的,作形容词用恒,作名词用常,因避讳都成为常字,使学人对常在不同组合中的精华义无法品味出来。

为什么能够获得新生命呢?因为获得了真常之道,永恒不变之道,不生不灭之道。常就是亘古不变,超越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就是证悟了,明心见性了。人人都被命运的绳子牵着做不得主,但修到寂灭境界(静笃),一切重头再来

命后世分为天命和性命,但老子包含二者,不作区分。《尚书》说:“天命靡常,唯德是依”。一个朝代需要获得合法性,就需要天命的授权。天命不会直接显示出来,会考察德行来确定。周公认为周朝获得了天命,所以能够代替大国殷朝。周公是以德治国,称为德治。老子是以道治国,称为道治。

老子的天命观应该是“天命靡常,唯道是依”,就像后文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子贡是孔子的亲随弟子,但他叹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命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能够看到老师的文章,但没有机会听老师讲“性命”和“天道”的奥秘。

也许孔子认为子贡听不懂,或者说子贡的学习资格还不够。可见“性命”与“天道”是特别高深的学问,不是随便传的。

(0)

相关推荐

  • 《易經》第一卦 乾卦

    乾卦乾是天,乾上乾下 開宗明義: 易經旨趣宗主孚佑帝君說:「易經是古代圣人的集體創作,也是第一部道書,經過尧舜禹湯,傳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文辭章句才完備,意義更完整更明白,又經过孔子的继承阐述刪訂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阴阳神气的天命观?

    2.2.1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物质层次 2.2.2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情感层次 2.2.3把握现在 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精神层次 2.2.4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 ...

  •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 ...

  • 天命为何物?它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天命、手中的天命——观影之感

    引子 <悟空传>很多年前看过,那是读大学的时候,现在只朦胧地记着里的孙悟空是一位不甘臣服天庭.不甘向命运低头之人,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听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还挺期待. 述与评 ...

  • 清华简《心是谓中》初探|先秦人的天命观与身心关系

    ⊙看看我们先秦的心学吧,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 这样的一种中的理解,很有意思,不大像是我们过往理解的那种中心,倒像是中轴线.那地球来说,这个 ...

  • 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深刻的论述,而他关于"虚极静笃"的论述是最深刻的论点之一,这不但阐明了老子的认知观,而且还表现了老子关于人生境界和政治哲学的深刻观点. 老子,属 ...

  • 孔子的天命观

    天下读经 「回归心灵家园  走向清明人生 」 国学经典 | 儿童读经| 教育理念| 家长园地 今天我们来谈谈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 ...

  •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命鬼神和尊神敬天的思...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命鬼神和尊神敬天的思想虽已遭到怀疑,但尚未从根本上被动摇和否定,上帝和天仍然被人们视为万物的主宰和本源. 老子的贡献就在于,他扩大了"道"的含义,赋予了&quo ...

  • 《孔子家语》卷11观周诗解(全版)1孔子好礼老子送言无以有己无以恶己

    <孔子家语>卷11观周诗解(全版)1孔子好礼老子送言无以有己无以恶己 题文诗: 孔子谓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原, 明道德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敬叔, 曰谨受命.于鲁君曰:父云 ...

  •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本文作者杨念群教授 摘要 清朝入关后面临着如何重建"正统观"这个重要问题,清帝首先强调清朝对广大疆域占有远迈前代,以突出"正统观"因素中"大一统&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