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看似很强大的80万国军,为何败得一塌糊涂
1948年,中央下决心打淮海战役之时,其实是一个颇有冒险精神的举动,要知道我军东北野战军并未机动南下,仅靠中野和华野两支部队,想要吃掉国军80万主力,谈何容易?我军决策层也反复强调这是一顿“夹生饭”,我军在人数和火力方面,都处于劣势,其实并无打赢的绝对把握。国军为何占尽先机却打输了这场解放战争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战役呢?
首先,国军兵力说是80万,可全部被布置在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周边和附近几座城市里。国军可供调遣使用的机动部队只有第12兵团的12万人。而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虽只有60万,但这仅仅是两个野战军的人数,而配合他们作战的华东中原两个军区的52万人没算在内,如果算上将近120万。
就算只算两个野战军的60万人,但他们部署很集中,华东野战军42万人全部部署在陇海铁路运河以东地区,而运河以东地区国军只有第7兵团的10万人,第3绥靖区3万人和第9绥靖区2万人,一共15万人,中原野战军12万人全部部署在津浦铁路徐州宿县段,这一段也只有第2兵团的12军238师,第7兵团第25军148师和徐州剿总直属107军,一共不过5万人。
因此,战役开始时,能与解放军主力作战的国军部队,只有20万人,所以国军是战略上兵力优势,战术上国军却处于绝对劣势,怎能不败?随着第3绥靖区起义,第7兵团和第9绥靖区部队被华野所灭,第12兵团,第2兵团的12军238师,第7兵团第25军148师和徐州剿总直属107军被中野所灭,徐州剿总在既无精锐部队,又无预备队的情况下,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其次,火力的实际运用水平。国军总体上火力是比我军强的,其实不光是淮海战役,即使在最为劣势的东北战场,辽沈战役开始的时候总体上火炮数量都是要多于东北野战军,但是使用方法真是不敢恭维。国军的战术就是守各个据点,导致火炮过于分散使用,所以每次在战斗的时候,我军基本以十倍的火力压制国军,这就是火炮集中使用的好处。国军高层很多时候在战争中过于考虑综合因素和国际观瞻,总是不愿意轻易放弃城市,导致可调动的军队数量不多。加上后期士气的低落,导致完全不敢野战,也将战场主动权拱手让出,才有最后连炮火都被完全压制的结果。
由此可见,解放战争中的军队人数、装备很重要,但都不一定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隐性的战术思路和民心因素,往往却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我军的解放进程,这一点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历 史 人 物 简 史
historical-fig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