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的方药体系,及各系处方所治疾病详解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故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常因历代医家见解迥异,归纳产生不同的方剂分类法。
一、方剂的分类
历代不一。历代对于方剂的分类,繁简不各有取义。其中主要的有“七方”说、有十剂'说、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组成分、按病因分。
(一)、七方之说
最早记载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日:“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制下,制以急;急则气厚,缓则气味薄”;“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金元.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首先明确指出七方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複七方是也。”。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 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大方: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需要重剂治疗的方剂,如大青龙汤、大承气汤。
小方: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凝職之轻剂治疗的方剂,如葱鼓汤、桑菊饮。
缓方:药性和缓,气味较薄,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方能收效的方剂,如四君子汤。
急方:药性峻猛,气味较厚,以治病重势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之方剂,如四逆汤。
奇方: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五苓散。
偶方: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四物汤。
复方:指兩方或数方合用而用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
(二)、十剂学
“十剂学”源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宋·赵佶《圣济经》正式定为“十剂”。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即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三)、按病症分
首推《五十二病方》;其次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归纳方剂;唐《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明《普济方》、清.张璐菩《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亦是按病证分方剂。另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清.古金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以脏腑身形分类,亦可归类于按病证分类方剂。宋《三因极·病证方论》则以病因分类方剂。《五十二病方》记载了52疾病,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病证分类法在历史上用得较多。《五十二病方》这一类,它在病证归类。《伤寒论》它还是个以病证分类法,它太阴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有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内科病也是以病脉证并治。也就是说都是以病证来分类。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
(四)、按组成分
按组成分首推明·施沛的《祖剂》。《祖剂》中首冠内经方,次载伊尹汤液方,仲景方,局方等,共载800余首,主方700余首,附方700余首。现代《方剂类方辞典》、《中医十大类方》等亦属之。
《祖剂》这本书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如参苓白术散,通过不同的加减,在不同的脾胃气虚基础上,不同具体的证型。
(五)、按治法分
按治法分亦称功能能分类,即以方剂的功效来分类归纳方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八阵”,清·汪昂的《医方集解》是功效分类的代表作。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解释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共选古方1516 首,自制新方186首,均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分类。《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袪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疫、消导、收淫、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共22剂。
另,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提十种之说:“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原为按药物功用归纳的一种方法。后子宋.越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增“剂”字;金.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曰:“制方之体,宣、通、 补、泄、轻、重、淀、滑、燥、湿十剂是也。”给予明确十剂之名称。
清.汪昂菩《医方集解》方剂分类法,将方剂分为22剂: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袪寒、清暑、利  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等剂。
近代方剂分类大都依据清.汪昂菩《医方集解》方剂22剂分类法加以修改增删,比较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制方的一般规律,对于方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
1、解表剂:宣散外邪,解除表证。桂枝汤、香苏散、桑菊饮、银翅散、荆防败毒散。
2、泻下(攻里)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剂。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包括清热、凉血、解毒方剂。白虎汤、凉膈散、化斑汤、导赤散、清胃散。
5、袪暑剂:清络饮、新加音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
6、温里剂(怯寒):理中丸、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菖根;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参苓白术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9、安神剂:安神丸、天王丹、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分为凉开与温开剂。紫雪丹、至圭丹、苏合香丸。
11、固涩(收涩)剂:收溢精气或固涩津液之方剂。玉屏风散、四神丸、金锻固精丸、完带汤。
12、理气剂:降逆、补气之方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13、理血剂:去瘀、止血、补血之方剂。丹参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川芎茶调散、镇肝熄风汤、大定风丸。
15、治燥剂:桑杏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
16、祛湿剂:霍香正气散、三仁 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平胃散。
17、祛痰剂:二陈汤、贝母瓜蒌汤、三子养亲汤、止咳散。
18、消导化积(消化)剂:具有消积、消化、健脾、强胃之方剂。保和丸、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19、驱虫(杀虫)剂:驱除体内寄生虫剂。乌梅丸、肥儿丸、使君子丸。
20、涌吐(催吐)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
21、痈疡剂:治疗外外疾患者之方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苇茎汤、乙字汤、十味败毒散、排脓散。
22、痘痳剂:升麻葛根汤、沙参麦冬汤、宣毒发表汤。
23、明目剂:治疗目剂。明目地黄丸、养肝丸、滋肾明目丸。
24、经产剂:妇科用方剂。温经汤、八味带下汤、生化汤、蒲公英汤。
(六)功用分类
有的叫治法分类。按治法,以法统方。十剂是这个分法。宋徽宗主持的《圣济经》。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淫、燥、湿。是写的十种。这十种指的中药的功效分篆中 药功效分类,后来在这个十种,每一^宣通补泄等的后面,加个“剂”这个字。张景岳的《新方八略》,它按功效分类。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七)、综合分类法
结合病证,比如治虫、痈疡,这类是病证了。他是一种综合的。所以把它叫综合分类法。
二、按药性功能的方药体系
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麻黄桂枝系、白虎承气汤系、柴胡系、六味地黄系、四君四物系等。
(一)、麻黄桂枝系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2、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 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 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 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 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②、五苓散类方
a.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 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c. 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d. 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e.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f. 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g. 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h. 加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i. 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二)、白虎承气系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3、泻心汤类方
①、泻心汤方出《金贵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本方适宜于各种感染、疔肿疮疡、败血症、胆囊炎、胰腺炎、盆腔炎、痢疾,另外还适宜于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外还适宜于高血压、胃溃疡、慢性胃炎等。今年来各地报告,此方对上消化道出血尤效。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三)、柴胡系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和。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②、柴胡疏肝散: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3、逍遥散类方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四)、六味地黄系
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淫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五)、四君四物系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癥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⑪、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⑫、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通。
⑬、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身痛逐瘀汤
⑭、(《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⑮、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⑯、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⑰、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⑱、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