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选读之1.4(吾日三省吾身)、1.7(贤贤易色)两章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曾子:孔子弟子,名参(一般读shēn,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读cān,因为曾子字子舆,则他的名应该与马车有关,而参与骖互通,故应读cān。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字子舆,小孔子46岁(公元前505——前435)。 三省(xǐng):古代汉语中“三”可指具体的数字三,也可表示数量之多,此处也应理解为多次,而不应该看到后面反省的内容正好是三项,就解释为三次。省,反省。 忠:竭尽全力。后来也特指下级对上级的忠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人认为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于是整句话就变成了: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己是否熟习了?但孔门注重“学而时习”,因此理解成老师传授的知识更为贴切。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是否没有尽力?跟朋友交往是否不讲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没有复习实践?”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贤即以贤为贤,即尊重贤人。易,轻视,平易对待。易色,就是平易对待女色,即不沉湎女色。有的学者将易解释为代替,改换,那么贤贤易色,就是用尊重贤人之心来代替好色之心。并举孔子在另外场合说过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9·18章,15·13章)为佐证。亦通。 致:本义为送达,这里引申为献出。
翻译:子夏说:“尊重贤人,平易对待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事君主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能够坚守诚信。这样的人,即使他不曾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发挥:孔门所说的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指学习文献知识,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广义的学则指学做人,所谓“明人伦”。一注重知,一注重行。后世的朱、陆之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分,即溯源于此。从本章看,孔门所论,似乎更偏重广义的学,这大概是因为那时候书籍不多,学问未盛,而且民众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故而只好强调更实用(对于教化而言)的为人处世之学。毫无疑问,学的目的,当然是努力使自己做一个“成人”,即知性与感性都健康健全的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最佳的途径无疑是多读书,而非废书不观,光光只听一些道德的说教。因为道德的说教往往过于空泛,只有多读书,不断地与今人、古人、国人、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可参考钱穆《孔子与论语》一书中《本〈论语〉论孔学》一文,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推后记:前不久有一个学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并给我发了一条消息,说:老师,你的公众号文章很有意思,我很欣赏。如果不安利我们买书就更好了。我看了之后,直接将他(她)拉入了黑名单。我虽然开书店,但从来不安利谁来买书。只有我觉得跟我比较投缘的,或者觉得可以造就的学生,我才会让他(她)买书,但那也不是安利,而是强迫他(她)买。我要说,开书店、教学这么多年,能够让我强迫他(她)买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我同样不能理解的是,我在公众号上推《论语择善》的精华章节,本身并不是广告,更不是微商,而且内容也不差,读者读了只会有益无害,所以才敢主动要求学生或同学好友帮我转发朋友圈以作推广。但是有一些人,也不知道哪来的种种拘忌,明明只是举手之劳,却搞得跟做贼似的,似乎转发了我的《论语择善》,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众叛亲离,就会被人嘲笑为脑残粉。我想说的是,我的文章并没有那么污,只是转发一下,不会让你的微信号就此怀孕。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一点:只有跟我比较好的人,我才会主动要求转发我的文章。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扬才露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论语注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