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东:在《温州通史》启封仪式上讲话 提及新发现元代林灵真墓

林华东在温州通史启封仪式上讲话

尊敬的姚市长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指导下,在各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温州通史》终于出版面世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想起我所负责承担的第一卷东瓯卷的撰写过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关于“东瓯卷”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来龙去脉,我在书中已有全面论述介绍,因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谈三点感想,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难点。

温州先秦时为瓯越之地,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为中国南方百越氏族中的一支,秦汉时曾建立起东欧画(国),地盘大致包括今天的温州,丽水和台州部分地区。然有关的文献记载只有《史记·东越列传》中寥寥几百个字。有关考古挖掘和研究成果也是十分有限,即使是湾山遗址的发掘,至今考古报告依然难产。所以,社会上知道历史上有个东瓯国的人很少,即使是搞文史专业的,也是知之甚少。这当然是以前对此的宣传介绍不够所致,但最主要的还坚(是对)此缺少研究而造成的。所以要写出第一本“东瓯卷”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有好多人都不敢承担此重担的。

在机缘巧合下,幸好我为了探讨东瓯王国,反对省考古所和台州专家学者主张的东瓯国都在温岭之说,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宣传部,文广电新局,尤其是在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于)2007年11月和2011年8月在温州先后(建议删除)举办二次瓯文化学术研讨会,积累下一些资料,因而,2012年温州通史编委会领导小组要我承担“东瓯卷”撰写任务时,我只好承担了下来。在写作上采用“论而证之”方式,研究方法则采用古代文献,结合考古文物资料以及人类学,进行全面探索。同时,为了写好此书,按时交稿,我于2014年冬天曾到海南琼海租房子,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写好此书,终于在2016年6月按时交稿,共达45万字。当然,这本书的学术水准如何?还得请广大读者提意见。并作出应有的评判。

二、重点。

关于此书的重点有很多,但这里只谈温州人比较关心的一个重点。

史称东瓯方国是由越王勾践后裔南迁而建立起来的蕞尔小国。按《史记·东越列传》称,闽越王无诸和闽群摇在楚汉相争中,曾出兵帮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因而在汉惠帝刘盈三年,即公元前192年,“举高变时越功,闽孝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由此可见,东瓯原是附属在闽越之下,后来由闽越国析出,由大汉朝廷下式册封为东海王国,也就是东瓯王国,的确记载,这也正是温州准确的行政建制之始。(公元前192年)迨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当时的东瓯王望审时度势,请求内迁归汉,融入华夏大家庭为止,东瓯王国存世年限为54年。但我在此书重点指出,这54年是指东瓯王国得到大汉帝国承认的年限,而东瓯建国的年代,其实还要早。按史书可知,大致在公元前306年(不是前333年),越王无疆遭到楚国重创被杀后,越国的王室贵族纷纷南迁,其中到达今日神话的一支建立了闽越国,而迁徙到浙南温州一带的则建立了东瓯国,当时的东瓯是附属于闽越国之下的,但却拥有独立状态的性质。无论是闽越国还是东瓯国,当时都是属于自称,即自立为王的性质。因此,东瓯古国实际上应创建于公元前300年前后,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即前138年)消亡,东瓯古国存世有168年,就该说其历史也是很长的,很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这也正是“东瓯卷”此书的一大重点。

三、亮点。

据《万历〈温州府志〉》载,汉永宁旧治在瓯北,东晋建郡时始迁江南。以致后人大多认为东瓯国都城应在今日温州瓯北岸的瓯北镇并已几成定论。直到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温岭市大溪镇圹山发掘了一座西汉时的大型带有墓道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长15.5米,宽6-7米,深3.7米),出土了31件随葬品,在墓道边又有一座伟为徐偃王古城(面积近10万平方),从而主张圹山大墓为东瓯王陵,而大溪古城就是东瓯国都所在,由此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报道,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否定了东瓯国都在温州的传统说法,一时间炒作得很热闹,还拍了电视片宣传,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我认真研究考证后,认为,东瓯国都和王陵在温岭之说明显有误。因而在市委市政府宣传部,文广电新局和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和2011年举办了三次学术研讨会,针对温岭大溪所谓东瓯国都和王陵提出了否定意见,目前,包括省考古所和台州的学者都已公认,东瓯国都确实应在温州无疑。那么,她的具体位置应在什么地方呢?传统的说法都主张在瓯江北岸的瓯北,我认为,瓯北地方太小,并不具备都城条件。

我由此联想到2002年在鹿城区上戍乡发掘的曹湾山(原称老鼠山遗址)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好川文化先民定居于此。2003年9月在瓯海区仙岩镇穗丰发现的西周土墩墓,出土不少青铜器和玉器及9柒器,说明当时温州的文化先进发达,是上层贵族聚居于此,地位已非同一般。2006-2007年,温州市考古所又在鹿城区双屿镇的卧旗山及湾儿山发掘了33座墓葬,年代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周、汉晋、唐宋及至明清之时,从中折射出三千年来温州传承有序的社会文明。特别是1923年,曾在温州市西郊太平岭上,璋岙,有农民挖地时曾发现过一件西周至春秋之时的青铜壶,壶内还装有72件玉器。2010年有公司在景山动土时也发现过一座西汉初的墓葬,出土有近10件东瓯文物。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部门曾在城区同的杨府山发现有一件西汉末至东汉时的小金印。尤其是2003年温州市考古所的梁岩华副所长还在华盖山西麓的后巷建筑工地发现有2片商朝之时的印纹陶片。这就给我们传递着其时的温州市区,(鹿城区)早已成陆,并非仍属海涂。我们结合南宋《绍定旧编》

所记瓯浦垟有东瓯王墓,《弘治温州府志》说东瓯王故城在瓯浦。又在“平市坊”下注“汉永宁县城濠在此”的记载,结合绍兴的越国都城出在绍兴原来 8座小山基础上串联一起营建成都城的,而作为越国后裔的东瓯,营建都城时很可能也是继承着这一理念的,因此,我主张东瓯王国的都城范围大致是北临瓯江,西城墙可能在郭公山经翠微山、黄龙山与景山东城下的瓯浦垟相接;东城在积谷山、华盖山至海坛山一带;南城区大致在各谷山至松台山及至景山东坡一带范围之内。详细考评及其证据,我都已在《东瓯卷》论述过了,这就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一大突破所在。当然,此学术新观点,是否正确,尚待今后的考古新发现来证明或纠正之。

总而言之,我写《温州通史·东瓯卷》的感想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好多说,只想借此机会建议一下。温州明确见于史书记载的东瓯王是驺摇,又称东海王摇或闽君摇。信后应选个合适的地方,搞个大型塑像,以纪念东瓯王对温州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我也想呼吁温州市的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重视开展东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不然,台州方面会说温州王是三无产品。特别是对温州的历史名人及其文化遗产,更应摸清家底,深入探索,并加以保护与合理利用。如苍南林坳去年(2019年)发现的元代林灵真墓及其著书立说的修洞遗址,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他饱读经书,著作等身,有《济度金书》(《道藏》)三百多卷流传于世,为道家的东华派宗师。学生弟子全国很多,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这也可以说是温州古代文化的一名牌。假如政府部门给予重视并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将会为温州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成为温州的金名片。

谢谢各位!

林华东,福建南安市水头镇大盈田头村人,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曾先后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曾任陈列部主任)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从事考古与研究工作。浙江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历史所原所长。《温州通史 东瓯卷》作者。

相关链接:

温州苍南县召开道教文化暨【林灵真】学术专题研讨会

上清灵宝东华派宋元温州【林灵真】一系

林天任《水南林先生》(宋 林灵真)

一代真师【林灵真】与状元舅舅徐俨夫(宋朝)

林灵真与宋元转型的中国道教(林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