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扎心一幕:“除了当公务员,我没别的选择”

近期热播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2》中,面试官的提问,引发了一场关于全社会的思考,职业选择该不该受固有的偏见影响。这篇文章3700字,预计9分钟读完,希望你能明白,即使不一定成功,每个人也都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作者 | 书单君

编辑 | 李小白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被困在事业闭环的我们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 2》开播了。
很多人都对周深的那番“裸辞是解救自己”言论深有感悟,但我觉得,比起周深,另一个人的遭遇或许更值得被关注。
她是节目的第一位面试者,同时也是第一位女性面试者,贺鑫磊。
她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有相当丰富的实习经历。
可以看到,她十分优秀,也基本符合招聘公司的要求。然而,她还是落选了,甚至没能进到能力考核的范畴内。
因为从面试官的第一个提问开始,她就注定要输。对方并没有故意刁难她,只是问了句:“你在找工作吗?”
紧随其后的回答才是关键。
她回答:“我考了公务员。”
这一答案,让面试官不禁担心起她的职业抉择。
贺鑫磊也很坦诚,说自己还没想好,父母比较想让她去当公务员,他们的意见大概占比60%。
整场提问即画风突变,成了:“如果有了家庭,会不会就会向家庭倾斜一些,甚至是去做全职太太?”
她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很显然,之前的犹豫本身,就已经让她失去了竞争力。
这场面试草草结束。
紧接着,新一轮面试开始,第二位面试者叫做詹秋怡,同样也是女生。兴许是因为贺鑫磊的“前车之鉴”,这次面试官特意问了:
“你父母对你的职业有什么期待吗?”
詹秋怡的回答几乎与贺鑫磊的如出一辙。
“他们其实觉得女孩子找一个安稳一点的工作,比较能接受。”
面试官接着问:“在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你会选择哪个?”
正如前面所说的,面试官的疑惑和提问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从公司的需求出发。
但试想这样一种情况,把她们的性别统统置换成男生,同样的提问是不是就根本不存在了?
公司对女性的“特殊”提问背后,推波助澜的是整个社会。
在探讨女性生存现状的书籍《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中,作者安妮提到:
“《纽约时报》把'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放在印成红色字体的'母亲的秘密’的版面中进行讨论。”
”人们通常把女性看成照顾家人的天然绝佳人选,而对男性却没有这样的期待。”
她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效益出了问题,于是找来了一位专家来进行调整。
最后这个专家发现:
“公司最高层中,仅有10%的女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员工有近40%的女性。
公司领导认为,公司正在甩掉更多的女性员工,因为她们要照顾家庭,时刻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是所有女性都在面临的困境,而这个困境是有起点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女性的生活重心应该放在家庭。
于是乎,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部分女性放弃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投身家庭——企业认定大部分女生都不会在事业上有长足进步,不会委以重任——大部分女性发现自己即便努力也没法在事业上获得成就。
一个完美的闭环,而困在其中的,正是每一个女性。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关心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轻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
对父母而言,公务员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尤其是对女生来说。
GQ报道曾经做过一次征集,主题是女孩会遇到的问题。
其中一个女生说,她面临的境况是这样的:
“我今年22岁,大学毕业,经常有人说你是女生,最后进入一个稳定的单位,就不要老想着去别的城市。”
▲ 圈家长眼中的稳定工作
无论你学历多高,能力有多强,当你准备提出辩驳时,对方给出的一个反击,都会让你瞬间哑口无言:“女孩子嘛。”
这4个字后面通常还跟着这样一句:“没必要太拼,找个合适的人嫁了,顾好家庭就行了。”
她们尚未开始的人生,就这么给盖棺定论了。
《圆桌派》上,演员徐静蕾曾经提到,说她觉得做女人很好,因为“进可攻,退可守”。
我来帮大家做一下阅读理解。
 
她的意思是,这个社会对于女性其实是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的。如果你想拼事业,去拼一下也可以,如果不想拼,回归家庭,也没有人会指责你。
 
这段话没错,但是有限制条件的,仅仅适用于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徐静蕾们”。
普通女性会面临的境况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是,不管她们做出哪一种选择,背后都暗藏着巨大的压力。
不光父母,甚至一些有的没的的人,都会指手划脚。
当然不乏有一些真的是关心,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轻视,甚至是控制。
我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司。加班到半夜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因为太忙,她既没恋爱,朋友也不多。
有时压力太大,就想着打电话给家里倾诉一下,但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反而会给她“火上浇油”:
“早跟你说了别出去,我又不指望你赚多少钱,老老实实待在家附近,做个清闲工作,回头结婚安定下来才是真的。”
到后来她就不愿意给家里打电话了。
这时,家里的电话倒是一通接一通地来了,内容不是“你一个女孩子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就是“原本还指望着老了你来照顾我们,根本是白养你了。”
家里的亲戚也旁敲侧击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可能有人要说,大家其实是在关心她啊,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在外地工作太辛苦,又没人照顾,才会这样。
我承认,的确是有这样的意味。但这背后还包含着怎样的潜台词呢?
“女人是吃不了苦的”、“一个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家庭做贡献,不管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而且,这样的关心又有多少是建立在一厢情愿上。
他们既不在乎女孩本身的志趣,也不在意她的感受,工作那么辛苦,身边没有人第一时间表示关心,话里话外透露出的都是:“你不听我们的要去外面工作,辛苦都是你自找的。”
给她套上一个并不感兴趣的“生存模版”,美其名曰这是“爱”,还斩钉截铁地强调,这就是你人生中最佳选择。连试错的机会都不给。
乖乖听话走入他人安排好的人生轨迹,她们就是孝顺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不这样,即便事业上获得多大的成就都是一无是处,甚至越成功越招致攻击。
看看董明珠就知道了,她凭一己之力走到了今天,外界评判的标准仍然是:
那样的母老虎,谁敢娶?哪怕实际上她压根就不需要那样的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是哪门子的关心,根本是彻头彻尾的规训。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要做什么,不需要他人来定义
我并不是在说,女孩子不能选择安稳的生活、结婚生子,而必须要去在工作上获得某种成就,那就是另一种规训了。
在美剧《傲骨贤妻》中,女主艾丽西亚录取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助理,眼看着对方的事业正进入上升期,她却突然要求辞职,原因是她怀孕了,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中。
即便艾丽西亚再怎么据理力争她可以两者兼顾,对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说她就是想把时间都花在家人身上。
她的做法没什么问题,不管是谁,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径。
我的本意是想强调,不要让她们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陷入没得选的境地,同样的,也不要让她们的选择是基于别人的期待。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稳定的工作就是她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刚好和父母的期待符合,那就皆大欢喜。
但也有一些人,她就是有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选择。
就是想要去大城市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喜欢一些看起来“绝对不适合”女生的职业,就是没办法在婚姻中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这不代表她们是有问题或是错的,仅仅代表她们有了更想要的新的选择,而且,她们也完全有能力承担这背后的风险和代价。
我在公众号“乔布简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让大家对女性新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信心。
“妹子D,才二十出头,就已经组建自己的团队,成立自己的公司,见过了一波投资人,成为创业者,月入好几十万。
有时候我们一起聊天,也会吐槽,比如被爸妈催婚,身边认识的异性都是事业伙伴,见过自己跟人厮杀的狠劲纷纷退避三舍,连个约会对象都难寻觅。
我问她:感觉着急吗?
她笑笑:没空着急,忙着呢,而且我觉得,赚钱比谈恋爱有意思多了”。
看起来,她完全不符合世俗标准的“幸福的女人”标准,但谁都能看出来,她很幸福,并且充满了成就感。
合不合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模版遵循,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
这不光是关乎女性,同样也关乎男性。
同样的刻板标准之下,他们也面临了诸多限制。
比如要求他们一定要功成名就,而不能够回归家庭;比如护士这类职业,从根本上就十分抗拒男性;比如他们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脆弱,任何时候都要成为顶梁柱;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的作者安妮认为:
“我们必须质疑传统观点、格言警句、传承而来的文化因素,还有那些影响和庇护了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整个世界的宏大叙事。”
“不仅必须抛弃社会对于女人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期待,也应该抛弃自身对于男人应该是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种种期待。”
每个人也都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刻板标准下的一个画像,那可真是太无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