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锋:记 忆 中 的 观 音 桥

      记 忆 中 的 观 音 桥

文/饶学锋

清朝康熙末年在重庆江北区境内中部现观音桥一带修有一座庙宇,名:观音庙,庙附近又修两座石板桥,根据观音庙的观音两个字及石板桥的桥字,故得名观音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市政建设拆桥毁庙,但其地名沿用至今。
晚上,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漫步在观音桥步行街,四周高楼林立,灯火通明,尤其是高耸入云的茂业大厦、阳光城、星光68、重百大融城、北城天街、远东百货以及新世纪、新世界等大型百货商场如同白昼一般。
观音桥步行街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那里的超市货源充足,吃的、穿的、用的,从地方特产到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那里有全国各地的名特小吃,也有异国风味的餐馆,如果你是个美食家,在那里一定会大饱口福而且总会认为自己的胃实在太小。
曾经的观音桥转盘
在观音桥中心的公园里除了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花丛中散步,还有一些人在园内唱歌跳舞,跳舞规模最大的是观音桥宏伟的广场上,每晚都有好几百人在尽兴的跳交谊舞、坝坝舞,国标舞、拉丁舞,一个个舞者汗流浃背跳得甚欢,广场边音乐喷泉池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喷泉在优雅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如同一群少女穿着艳丽的服装展现阿罗多姿的优美舞姿,随着气势磅礴雄壮的音乐声起,喷泉又似一条条巨龙腾空而起直入云宵。人们的欢呼声、跳舞的音乐声、喧哗声、叫卖声汇聚一起,一浪高过一浪,整个观音桥沸腾了。
现在的观音桥不仅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也成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观音桥这个不夜城也同上海、广州等闹市一般,让人感觉眼花缭乱,此时此刻不竟想起几十年前我还是儿时的观音桥。
曾经的观音桥人行天桥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江北区猫儿石罗家院子,院子外面有一个花园,花园的四周是粉红色的玫瑰花,一年四季花园里都有盛开的鲜花。整个院子周围都是参天大树,仿佛是一片森林,透过树梢时常能看见蓝天,看见蓝天白云,看见蓝天下盘旋的苍鹰,在秋天还能看见一队队南飞的大雁。
那时从江北猫儿石到观音桥没有公路,只有一条残缺不全高低不平蜿蜒的石板路,从我家到观音桥大约五、六里路程。观音桥当时在江北区跟人和、鸳鸯、水土等地一样出名,并时兴赶场。观音桥离猫儿石较近,所以猫儿石的人一般会选择到观音桥赶场。那时我很小,到观音桥赶场要母亲或哥哥姐姐们带领我去。
虽然我家到观音桥只有几里路,那时的我总觉得要走很久很久,一出家门经过一大片树林,路过大水井顺着蜿蜒的小路看到的是一些破旧的农家院落,农田,也有一些小山坡,坡上除了农民种的一些庄稼,另外随处看到的是五颜六色颜色的野花,偶尔也能看到一群群的牛羊,在秋天,稻谷收获时也能看到农民伯伯在稻田里的打谷子。好不容易到了蚂蟥梁再翻过一座小山坡就能看到观音桥了。
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一条10来米宽的小溪沟,小溪沟上有一座石桥,大约2米多宽,桥中间还有一个石桥墩,但石桥的两边则是用木头做的栏杆,虽然这个桥由于年生太久显得有些破旧,但这座桥就是重庆地区很有名气的观音桥。
进入观音桥街首先经过这座桥,在桥的左边紧靠桥头两岸的石头缝里生长着几棵硕大的黄角树,粗壮的枝杆像伞一样伸张着,遮挡一大片阳光,从树叶缝隙里有几缕阳光照射在下面的溪沟里和桥上,这里要比其它地方凉快一些,夏天常见一些来赶场的人在桥边小憩一会儿,桥头的右边是一个织布的作坊,作坊是木结构穿斗房子,面积近100平方米,里面有好多老式织布机,近20个靓丽织女熟练的在那里操作织布机,哐哧哐哧的声音加上小溪里潺潺流水声聚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交响曲。
观音桥步行街
过了桥就是观音桥街,左手边离上场口不远,整条街都是熙来攘往的人,那时才解放不久,加上三年大饥荒人们都很贫穷,多数人都是青蓝二色的衣服,破旧不堪,年纪大的人很多穿的是满襟长衫,头顶上还用一块白布把头缠绕一大圈,街上行人基本上都是打赤脚,看起来黄皮寡瘦,但好多人都会手提一两个玻璃瓶或陶瓷罐子,瓶颈和罐子颈部都绑着一根用来手提的细麻绳,这些瓶子罐子里都是人们在街上买的酱油、麸醋、菜油或者洋油(煤油,点灯用)、桐油(木盆水桶等表面防腐蚀用),瓶口罐口都用半截包谷斛斛塞着。
观音桥街道有10多米宽,地面全是铺的厚厚的石板,整个街道有几百米,街道两边的铺面都是青一色老旧的一楼一底的木结构穿斗房子,门面也是一块一块的木板,便于每天的门面的拆装,很多木板上写有一、二、三、四……等字样。这里的铺面经营各种生意,吃、穿、用的商品一应俱全,记得那时的馆子里面的菜肴味道真香,路过那里都能闻到,还有酒馆,没有啤酒卖,一般卖烧酒和胡豆,碗豆等下酒菜。那时有钱人不多,进馆子不光要钱,还要宝贵的粮票,所以馆子也不怎么打挤。
那个时代人们不光是在饥饿中度时光,而且肚里的肠子早已锈迹斑斑,很需要点油水来润滑一下,所以肉店在是人们最关注的地方,虽然买肉凭肉票,但肉店门前还是早早就排起长队。我们看到那些当地的干部(官员)或者是肉店屠夫的熟人,他们买的肉一般都是:“正保肋”二指多宽的膘,一看便知:“油水重”。大家都很羡慕他们,更羡慕看他们手里提着的那块:“保肋肉”。
街上的理发店,里面都是些很粗糙的木制椅子,但后背还是能升降,那时称理发师为:剃头匠,如果剃头匠姓曾就叫:曾剃头,姓贾的自然就叫:贾剃头,不管是曾剃头还是贾剃头,所有的剃头匠修面的手艺都很精湛,给每个客人的面部都刮得干干净净,客人也感到舒服,理完发的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精神焕发。
因为那时没有电,剃头匠都用手推剪理发,如果遇到爱好的人(那时叫:超哥)理完发需要吹个样式,也难不到剃头匠,他会用专门的吹风机给他吹头发,那个吹风机是用白铁皮做的有点像现在家庭用的吸尘器,下面是一个小方盒,里面用来装燃烧的木炭,方盒上有一个直径4、5公分,近1米长的烟筒、盒子上还有一个用来手提的把手,使用时剃头匠一手提着吹风机,烟筒口对着理发者的头发,另一支手用梳子把头发梳成时髦的形状整巴适,看起来还可以,当然现在的电吹风机用起来更方便。
街上还有杂货店、油腊铺、糖果店、茶馆等,茶馆是穿斗房子,横梁上吊着一块两米来长,一米多高像电影银幕一样的东西,它四周是竹子做的框框,框内是一块灰色的布,这就是当时的吊扇,吊扇的下方中间绑着一根长长的棕绳,一到夏天,下面由一人在远处不停的拉动棕绳,这样整个茶馆都有微风吹动,凉快许多。
茶馆生意兴隆,盖碗茶几分钱一碗,冬天,天还没亮就有好多老者披着棉袄,靸着两片鞋就去喝早茶,那时通讯不发达消息闭塞,茶馆就是消息集散地,是个活跃的地方,常去那里听摆龙门阵,天南地北的事都会知晓。
白天在茶馆喝茶、吹牛、打长牌的人坐无虚席,时常有人唱川戏、打川戏锣鼓(叫:打玩意)热闹无比(那时不时兴打麻将、打猪羊弟、斗地主),一到晚上茶馆更是热闹非凡,评书夜夜满场,说书人讲起故事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醒木啪啪作响,下面的听书人的表情随着故事的进展,一会儿十分紧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一会儿又面带笑容轻松自如惊喜万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往往说书人将故事推向高潮,说到精彩之处,醒木猛的向书案一击:“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起身抱拳:“各位客官,明日清早”。
观音桥步行街
经过了若干铺面的街道,就到下场口了,那里没有房屋,是一个宽阔的坝子,坝子很大,平时没有人,只作为赶场天的交易市场,人们都在这里交易农副产品,从白菜、萝卜、豌豆、胡豆及其它农副产品样样都有。
那里也是当时的:“猪市坝儿”是买卖猪、牛、羊的专门场地,农村的猪儿也一直在那里阉割,也是家禽市场,每当赶场天这里就喧哗杂乱,人声鼎沸,猪、牛、羊,鸡鸭鹅叫声不断,吆喝声、猪儿被阉割时发出的哀嚎声与人们的吵闹声、谈话声交织一体此起彼伏。常见“猪犏二”、“牛犏二”穿着硕大的衣服,把手藏在又大又长的衣袖里,买卖双方互相摸着对方的手指,双方的手指在长袖中不断的变化,用这种方式讨价还价,到底最终成交价是多少?旁人不得而知。
家禽也只有赶场天才有买卖, 记得60年的暑期,那时我家除了三个较大的姐姐参加了工作,还有三个姐姐、哥哥和我五个人在读书,大家都要缴纳学费了,但怎么也凑不齐这笔费用,母亲想尽了办法,仍旧差在重庆大学读书的哥哥一人的学费,最后母亲决定把家里喂养的那只唯一的大公鸡卖了作为哥哥那学期的学费,当然我舍不得卖掉大公鸡,我早就企昐着吃它的肉了,但没办法,第二天是赶场天我和哥哥一道背着大公鸡到观音桥卖了,卖了大公鸡我心里很难过,但哥哥却高兴的对我说:“你看卖了这只大公鸡,就能交我这学期的学费了”,这件事过了61年我还记忆犹新。看看现在的孩子交学费不是卖一只鸡就能解决问题,就是卖一头猪,甚至卖一头牛恐怕都解决不了问题。
在50年代后期,在观音桥猪市坝那里修建了一幢几层高的大楼名叫:“江北公寓”,这幢大楼看起来很壮观,人们奔走相告,得到消息的人们纷纷来到那里参观仰望这幢大楼,我也很兴奋的看到江北公寓这座宏伟建筑,我还听旁边的几个人说:“如果我们这辈子能在这个公寓里住上一天,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也就心满意足了……”。
1965年随着嘉陵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观音桥地区大兴公路建设,与上面大石坝方向的公路和国道汉渝路贯通,下游通了到江北城公路及经过嘉陵江大桥进入市中区,阻碍了观音桥地区的交通问题得到了缓解,重庆客车厂也落户在观音桥,重庆市长途汽车站也迁到这里,很快观音桥又有了嘉陵江电影院,嘉陵公园,大兴村水库也填平建起了家乐福超市等等。
直到今天观音桥不但成为了有名的商业圈,而且公路四通八达、轻轨、地铁贯穿而过,到机场,火车站的交通十分便捷,它已成为江北区的主要交通枢纽,而且还在飞速发展,它和四面八方的高楼大厦连成一片,处处都是繁荣昌盛的景象,人们也分不清真正的观音桥地区的界线了。老观音桥的样子也只是记忆罢了。
作者近照及简介:
饶学锋,1969年下乡到铜梁插队落户,1971年招工到重庆101化工厂工作,后为重庆川庆,2011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今夜,重庆全城为他亮灯!

    "时代楷模"毛相林 打开APP,提升3倍流畅度 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 11月18日,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 ...

  • 剃头挑子

    六十年前的那些事儿:(10)剃头挑子 平时说某人一厢情愿时常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为什么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呢?因为剃头挑子就是一头热. 那时的女人是不理发的.从小就留头发,长长了在 ...

  • 骑龙坳古观音佛龛联

    骑龙坳古观音佛龛联 威远县观英滩镇骑龙坳村,有日出云雾之美景,还有古观音佛龛于摩崖,在小地名猪儿湾(崖上有猪儿石)旁.虽然菩萨已云游,但佛龛古联还在,佛光祥云依旧.其联文如下: 上联:红光叠叠凝佛面 ...

  • 【中州作家】王小义:老虎桥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23] 老虎桥 深 圳    王小义 邓南有刁河,河上曾有堰,名白落堰.白落堰往东,有村白马王营,村东坡有河,名运粮河,河上曾有古桥,人称"老虎桥&quo ...

  • 距离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最近的快餐厅,叫您“回家吃饭”啦!!

    "回家吃饭快餐厅",是重庆游子回家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旗下餐饮品牌,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泰兴e世界三楼,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其装饰风格以简洁.明亮的时尚元素为代表,还有专业的营 ...

  • 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剃头匠-----潘老爷子

    在湖州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老茶馆,茶馆一角还放着一套剃头摆设引起我的注意.一问茶馆的老板是潘老爷子,全名叫潘平福,今天76岁,16岁学理发,在湖州狄港古镇上剃头已六十年.1966年他又盘下老" ...

  • 饶学锋:​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文/饶 学 锋 1964年小学毕业了,"根正苗红"的同学进入了19中和嘉陵江中学,象我这种所谓家庭出生不好的人自然就不能上正规学校,无奈只有眼巴巴 ...

  • ​饶学锋纪实2篇:知青宣传队和忆川庆化工厂

    ·故人旧事2020·周日增刊· 饶学锋纪实2篇:知青宣传队和忆川庆化工厂 作者:饶学锋 知青宣传队 1969年,我和全国的中学生一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当农民了,那时候我们就得到一个好听 ...

  • 饶学锋: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文/饶学锋            儿时的伙伴欢聚一堂        在鸿恩寺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五彩缤纷盛开的鲜花, ...

  • 饶学锋:歇 凉

    幼年的记忆--歇凉 文/饶学锋     酷热的夏天,每当吹起空调感到凉爽舒服的时侯,总会想起儿时我们歇凉的场景. 大家都知道重庆是一个天然的"火炉",若在中国数第二,没有哪个城市能 ...

  • 饶学锋:​痛苦回忆.小 学 的 经 历

    痛苦回忆.               小  学  的  经  历 文/饶学锋 1950年腊月廿三(也就是1951年1月30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但我却在那一天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 ...

  • 饶学锋:​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文/饶学锋   现在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也都是栽培的各种名贵花草,各地的街道旁广场上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整个城市简直就是花的海洋 ...

  • 饶学锋:乐 趣 童 年

    乐  趣  童  年 文/饶学锋     记得60年代初期,正是我们国家的大饥荒年,那时我10来岁,虽然食不裹腹,个个都面黄肌瘦,但毕竟是天真的儿童,有机会也是要找些乐趣的. 俗话说得好:" ...

  • 饶学锋:“儿童节”记忆

    " 儿 童 节 " 记 忆 文/饶学锋 临近"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漂亮衣裳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在公园尽情的玩耍,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使我 ...

  • 饶学锋: 那 年 天 原 厂 的 爆 炸 声

      那 年 天 原 厂 的 爆 炸 声                   文/饶学锋 我是江北区苗儿石土生土长的人,苗儿石是嘉陵江边一个著名的水码头,到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爬坡坡.上坎坎,到处都是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