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把五胡乱华这个词删掉, 换成了少数民族南下, 这是为何
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古代史》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
饮水思源,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也许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只有历史这一课程,不会随着教育层次的不同而内容不同,毕竟历史就是事实,事实和真相永远都是唯一的。
不得不承认,汉语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同一个历史史实,用不同的字眼语言去表达,所传递的价值观就会有所改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史教科书里面同一件事的两种说法,首先史实是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少数民族反晋。
而针对这一历史现象,教科书里面有种说法是“五胡乱华”,重点在“乱”字,还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说法,那就是“少数民族南下”。从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述到客观现象的表述,站在尊重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事件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分化瓦解了少数民族政权,而主要起因是北方的天气严寒,加上北方民族的习性是逐水草而居,所以就越来越往南方迁移。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渐渐同化,这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正面影响。但是,统治者的政策压力下,少数民族不得已造反。
而事实上,“五胡乱华”的描述是不够准确值得商榷的。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匈奴休屠部就内迁了,而苻坚的氐族也被算在西晋的人口统计中。另一方面,在五胡中也一直都在“主动汉化”,甚至有些部落因为汉化程度太深而被开除少数民族籍。
所以说,不管是从西晋的角度还是从少数民族的角度,“五胡乱华”这个词都适用得不妥当。当然,即使是少数民族南下,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正面的促进民族融合,在这过程中,双方的伤亡和损失也都是不可忽视的。
从一些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汉族在这过程中的损失惨重,首先,南下初期的时候北方汉族人数有上千万,而后来却只剩下不到五百万。北方一片混乱,南方也不安定,所以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还是非常多的。总而言之,要辩证双面去看待这件事,不可一味肯定或否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