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厥阴病的本质外邪侵袭人体,若正气不足...
谈谈厥阴病的本质
外邪侵袭人体,若正气不足,则病邪自表入里,自三阳进入三阴。三阴的最后为厥阴。
厥阴病的提纲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从提纲上看,这仅是病症表现,不能准确解释什么是厥阴病。
厥阴病是仲景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争论最多,观点也各不相同。近代医家陆渊雷曾感叹: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以下列举数位清代医家对于厥阴病的论述,以见各家对于厥阴病的不同理解。
徐灵胎和柯琴认为,厥阴病提纲证是温病而非伤寒。
陈修园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为标,而火热在中也。至厥阴而阴已极,故不从标本,从乎中见。”意思是说,厥阴虽阴之极,但以火势为中见,是为阴中之阳,故其主证是寒热夹杂。
清代官方编修的《医宗金鉴》则说:“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等阴证见矣。”这是结合人的体质寒热属性来认识厥阴病的阴阳见证。
尤怡云:“厥阴为阴之尽,为藏之极。阴极而尽,则必复反而之阳。故厥阴之生死在厥热之进退也。”这是从阴阳的转化方面来说明厥阴病的病机。
今贤时振声教授认为:“厥阴的本质是阴或阳衰微到极点,阳气衰微发生寒厥(阳衰阴盛),阴气衰微到极点是热厥(阳亢阴竭)。因此,厥阴病的现象必然以厥为主,没有厥则不是厥阴病。有了这个前提,厥阴病就好理解了。厥阴阴尽阳生的含义,在厥阴病的热厥表现是已有亢阳,而寒厥表现是阳回则生,一是指邪气,一是指正气。在《厥阴病篇》中主要是寒厥和热厥,能在顷刻之间阴阳离决,所以是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
我的理解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是:素体阴阳两虚体质,更兼外邪侵袭,邪入厥阴(即肝与心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证型,一是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另有医家补充了另外两个证型:木郁克土证、厥阴经郁火证。
病在厥阴,已是三阴病之末。此时阴精欲竭,阳气欲尽,正气十分微弱,可谓病入膏肓。此时病情危重,关乎生死转折,非生即死,非死即生,而且是九死一生。厥阴之所以死,源于正气已绝;厥阴之所以生,源于一线生机,阴尽而有阳生之机。
病症发展到了厥阴病层次,人体的阴或阳衰微到了极点,阳气衰微到了极点则发生寒厥,阴气衰微到了极点则发生热厥。厥阴病必然以厥为主。
有学者认为,探讨厥证需要结合急性热病的临床实践,即现代的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并且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如微循环学说、休克状态以及分型等进行讨论。因为这些疾病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病情发展是符合厥阴病的病理变化和病机特点的。我的观点是,不尽如此。厥阴病不仅仅见于急性热病,亦见于平时的多种慢性病症的中晚期。就临床而言,厥阴病的主方为乌梅丸,若能辨证明确,此方应用非常广泛,远远不是只有急性热病才能应用的。
厥阴病出现寒厥和热厥时,其治疗思路是不同的。寒厥主以温补,忌用清下;热厥主以清解,忌用温散。
小结
综上所述,厥阴病的本质在于阴阳两虚,寒热错杂。随着机体阴阳消长的盛衰,产生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寒厥或热厥。厥阴病并非小众,临床上非常多见。简单来说,肝与心包皆属于厥阴,临床上肝经及肝脏、心包经及心包腑的病症还是非常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