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语文老师在身份证上找出了4处语病
在说正事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两个概念。
文:小人物当铺
1、语病:是指语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语病的形式主要包括1词语使用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和句子成分残缺等8种形式。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乎都做过修改病句的题目,甚至在中、高考中,修改病句依然是必考的考点。
2、身份证:是用于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身份证明文件。
这个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考试需要它、买票需要它、办卡需要它,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它。
但谁都没有想到,如此重要的身份证,竟然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4个值得商榷的语病。
1、 "二代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那么,持证人的身份到底是"公民",还是"居民"?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里解释下两个概念: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力和义务的自然人;
居民:是指在本国长期从事生产和消费的人或法人,符合上述情况他国的公民也可能属于本国居民。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一直使用"居民身份证"这个概念,就连2003年所颁法律也称为《居民身份证法》,所以在未改为公民身份证法之前,身份证上印"居民",谈不上违法。可是身份证毕竟不是同义词词典,完全没有必要正面、背面各印一词,
2、 "公民身份号码"表达不妥。
因为"身份"不具有数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证"才能被编成一个个号码。
3、用"出生"来指某年某月某日,属于不规范。
"出生"包含了出生地与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体的生日,就只能写明是"出生日"。
4、持有长期有效身份证的人,其"有效期限"标注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长期"。
"长期"是一个过程,不是临界点,没有"到长期"一说。
挑语病的是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的专家。《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还说:本来表明"身份",汉语一向习用"身分"一词,不料第一代身份证一颁发,数亿人立即拥有了"身份",词典也只好两词并列,以示不偏不倚。对待"身份"和"身分",还得考虑一个纠错成本问题。换上10亿张,就得200亿元,文字账不敌经济账,所以"身份"、"身分"不和平也得长期共处下去!
对于这件事,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看法,有的认为无论是谁,知错就得改,也有的认为既然这样设置肯定有这样设置的道理,还有人表示,这到底算不算语病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