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货|“曾经的我,伤害了孩子,现在该如何面对他的恨意?”

今天的文章依然来自读者留言:

“看了昨天的文章,和我自己很像,现在就掉在深深的自责内疚的洞里出不来,以前总想改变孩子,现在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自责也是自己太自恋了,想做100分的妈妈,可面对19岁孩子的怨恨感到很无助,也正式地给孩子道过歉,并表示我也在努力改变,但孩子已经形成凡事怨恨父母,怨恨社会,一句话不对就勾起孩子过往的创伤而暴怒,唐糖能写些面对孩子暴怒时,父母该如何应对的文章吗?是默不作声听着,还是离开现场,或是说些什么话安抚孩子,怎么处理家长当时的内疚自责,无助无力感?期待得到解答”

这位家长后来又补充了一些信息,比如孩子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我个人认为孩子的表现更像是双相情感障碍),现在情况很糟糕,动不动就暴怒等。在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如果已经确诊是有明确的神经症,那么后续的正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对如何与躁郁症患者相处展开讨论,仅把这位家长的困惑当成是一个切入点,谈一谈“已经给孩子造成伤害,面对孩子浓重的受伤害情绪,家长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话题。

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早年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那时候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而父母是强势的一方),但是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大部分是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之后),内心被自责和内疚侵蚀,他们会给孩子道歉,这在短期内会让孩子的状态有所好转,但是孩子却仿佛找到了可以肆意翻盘的机会,从小绵羊变成了大老虎,动辄控诉父母的“罪行”,而且容易错误归因,把一切问题归责于父母和社会。

这让曾经强势的家长既痛苦又无助,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这种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谈一谈面对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厌学逆反、和父母关系严重对抗、被确诊有心理问题等)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01 家长的心态:避免两极分化

容易给孩子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的父母,大多数自己也是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人。这样的人最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情绪的两极分化。

比如曾经跋扈强悍,对孩子释放了大量的攻击性。而现在,面对孩子的“病”,心里十分懊悔和自责,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孩子有补偿心理,甚至有赎罪心理。

原则上,我并不鼓励父母向孩子道歉——不过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绝对化的结论,需要做以下解释:

第一,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因为人格的成熟度不够,使用了不恰当的抚养方式,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这是无法抹去的事实,不管父母是否接受,它都是事实。

第二,父母有内疚、自责的心态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提醒自己,这种状态需要有限度和节制。如果把自己的内疚情绪不断放大,成为赎罪、赔罪,那么就相当于走向了对待孩子的另一个极端。

第三,相较于口头上的道歉,尤其是频繁的道歉,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曾经行为的伤害性更为重要。

父母是可以道歉的,但要警惕把道歉当成一种习惯,如果动不动就道歉,道歉就会显得既无诚意也无价值,会被理解为一种策略,引发防御。

第四,真诚是应该的,但不要高估自己,轻易许诺。

道歉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味着一种承诺,对于曾经受到负面不恰当抚养方式对待的“受害者”——孩子来说,ta会很容易将父母的道歉视为“从此痛改前非”的承诺。但是任何人的改变都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就翻天覆地的,当父母自己沿袭了曾经的模式——哪怕只是一个眼神、表情,都有可能激发孩子强烈的受伤害感,认为父母“毫无诚意”。

所以,父母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真诚的道歉,但是不要在此基础上过度阐释,比如痛不欲生,认为自己是罪人,或者在激情之下拍着胸脯保证从此洗心革面.......这些都会在将来给自己“埋雷”。

02 家长的心理准备:做好重新抚养、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

如果对于父母不“觉醒”,又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伤害的人来说,ta自我疗愈的方式,就是自己疗愈自己,以恰当的方式,比如接纳、尊重、看见、积极关注等方式重新抚养自己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俗称的“爱自己”。

对于更幸运的孩子来说,父母能够“觉醒”,那么ta除了自我疗愈之外,其实就等于是还有了另外一个辅助途径:即来自父母的重新养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依然缺乏耐心,希望自己做出改变之后,孩子就能“马上”发生变化——这么想,当然也是一种妄念。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缺少耐性,无法等待——这些都是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父母常见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会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就马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十几年耳濡目染形成的“顽疾”,想要在几个月内彻底改变,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很多家长焦虑不安,认为孩子的关键期就这么几年,如果不尽快调整好状态,一生就被耽误了。但是我要说的是:没办法。曾经的因,换来今天的果。如今,果已结,无论多难吃,都必须咬着牙咽下去。

作为家长,必须放下“马上解决问题”的妄念,重新、耐心的抚养孩子的精神内核,直到ta痊愈——这也是不断呼吁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原因,因为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孩子已经出现“问题”的家长,实际是要面临一场艰难的双重战斗——不是单纯的解决孩子的问题,更要附加上他们对自我的超越,毫无疑问,对于心理力量本来就虚弱的他们来说,这是困难的。

但是,父母的伟大也在于此,很多原本人格发展本身不健全、认知水平不够高的父母,因为希望孩子变好的坚定信念,完成了对自我的“改造”,发挥出了自己无穷的潜力。所以,对于孩子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来说,从心态上做好“长期主义”的思想准备,接受这是一场艰难但必胜的硬仗,是至关重要的。

03 家长的行为指导: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互相遵守彼此的边界

说了这么多,那么家长在面对孩子动辄大发雷霆,对自己挑剔指责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这位读者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比如“默不作声听着,离开现场,或是说些什么话安抚孩子”,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应对方式,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恰当的反应。

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掌握的,所谓“怎么做”,其实就是在真正吃透理解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调整。理论是粗的,应用是细的。具体中间的“度”怎么把握,需要家长做出思考。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互相遵守彼此的边界。

① 无条件接纳对方的情绪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引用法国心理学家比昂的话: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就是看谁向谁投射焦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是谁在为谁承担焦虑。

所谓亲密,就是其中一方能够像容器一样容纳另一方的情绪——首先是接纳,其次是消化,最后是消化之后再用善意的方式输出。当一个人能这样做的时候,亲密就产生了。

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并因此暴怒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对这种情绪的产生有充分的理解——比如孩子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当下这个阶段,ta就是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悲剧是他人造成的,这是ta心理力量虚弱的表现;再比如,ta因为过去的创伤还未愈合,所以当外界出现了一些哪怕是微小的刺激,也会激发ta激烈的情绪反应等等。

总之,一个人的情绪,在ta自己的体系内一定是自洽的,所以,ta的情绪是应该被接纳和允许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常见的词汇就是“对错”,比如家长认为孩子的认知有偏颇,所以,因为这种错误认知产生的情绪也是“不应该”的。家长就会给孩子讲道理或者怼回去,比如说:你把什么都怨恨到别人身上,这是不对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超过18岁),应该为自己负责。就算以前我们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情,那也已经无法改变了,你现在再怨恨也没用了.......

当父母陷入到“对错”的逻辑时,就会否定孩子的情绪——这是生活中父母常见的问题。

孩子的情绪,永远是应该被看到和接纳的,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应该懂事了。Ta还像个小孩一样,我不能接受。——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实际上是没有看到一个现实:你的孩子虽然年龄上很大,但是因为你的不恰当抚养,所以ta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所以,还需要你来承接ta的情绪,充当ta情绪的容器。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怎么做才算是接纳了对方的情绪呢?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我一个朋友曾经开玩笑说,所谓共情,就是你把对方说的话重复一遍。比如对方现在气的咬牙切齿,你就说:你现在很愤怒。对方现在哭的泣不成声,你就说:你现在很悲伤.....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说的对。但是如果把这个方式当成是一个模板,那么你一定分分钟就被拆穿。因为你是真的接纳、共情,还是照本宣科的使用套路,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

所以,核心不在“术”,而在“道”。

所谓道,就是作为父母,能真正在思想和认知上修通,能够理解对方情绪的合理性,更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当ta此刻发狂的时候,意味着ta的内心被贯注了多少恐惧,有多少挫败感。

我很喜欢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事实上,慈悲之心是建立在深刻的懂得的基础上。你只有看懂ta,看见ta,你才会真正理解ta,对ta有慈悲之心。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暴君父亲的牺牲品,他说,他从小就不被允许哭,每次哭的时候,最好的对待是“把眼泪憋回去”,差一些的时候还被勒令“你不许哭,现在马上笑出来”。不可否认,他的父亲就是一个人格不健全而且很固执的人。

长大后,这位朋友虽然已经成为了体面的“社会人”,但是内心的伤痕却没有愈合。有一次,他和他父亲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爸拿出了刀子,还把家里砸了个稀烂,他则愤然离家,再也不想回去。

我和他谈的时候,也谈到了他父亲其实也是他自己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和他爷爷同出一辙),他表示虽然从道理上明白,但是从感受上无法释怀。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走在马路上,一个2岁的小孩走过来向你吐了一口痰,你会生气吗?他说:不会。毕竟ta是个小孩。我说:你爸的心智也和2岁小孩差不多啊,别看他是你爸,其实内心极其幼稚,所以才会用这样极端的婴儿式的方式表达需要,而不会用成人式的方式与人沟通。他愤怒的回答:但事实上,他不是2岁小孩。

一个年逾花甲的人,还在使用婴儿般防御方式,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只有看透他疯狂的外壳,目睹ta稀烂的内心,懂得ta曾经在做一个小孩时内心留下了怎样的恐惧和无助,才会对ta燃起慈悲之心。

所以,到底是怎么样做并不重要,你是否真正理解ta为什么这样做,能否透过ta张牙舞爪的外表看到他千疮百孔的内心,才是能否真正做到接纳和共情的关键。

② 遵守边界:我们需要互相遵守

理解和共情是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情绪,我们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但是对于行为,仍然需要加以规范。很多人看到“加以规范”这几个字,想到的就是禁止对方干什么,或者告诉对方应该干什么。实际上,这种想法,仍然是对对方边界的侵犯。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保持边界?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能够清晰的树立自己的边界,并且确保自己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就够了。

比如在你发脾气的时候,我能理解你,一定又是哪里不舒服了,被触碰了,因为痛苦又没有好的方式,所以只会大吼大叫。这时候我会先等你发泄,但是前提是,你不做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如果我受不了这种场面的刺激,那么我也可以选择拒绝,告诉你,此刻我认为自己需要在隔壁冷静一段时间,但是同时澄清:这不是因为你做错什么,而是我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刺激的场面。我没有离开,但是我需要独处。再比如当你对我或者对社会破口大骂的时候,我可能会告诉你,我希望你能冷静下来,就事论事,而不要上升到对人的攻击上。如果对方拒绝,那也是ta的选择,你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态度。

简单的说:我尊重你,但同时,你也要尊重我的边界。我们都不要越界。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家长,她的儿子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每次遇到一点小事都要无休止的闹,而且必须让她在旁边看着“受罚”,要她讲出自己错在哪里,承认是自己以前的错误对待把他害成今天这样.....

这让这位母亲濒临崩溃。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她逐渐开始用温和的方式接纳对方情绪,但同时声明自己的边界。半年之后正值过年,她给我发来祝福短信,也顺便说了和儿子的相处情况,他们的亲子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其实孩子现在貌似疯狂的处理方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过去的报复性反弹,是多年压抑情绪的爆发,这一点是必须和应该接纳的。第二,是当孩子体会到了家庭权力倒转带来的掌控感,其实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以前从父母那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掌控,所以,ta也学会了这种方式与人交往。Ta希望通过掌控获取自身的优越感,而这种感觉既得到的容易,让他们容易上瘾,但同时也消散的很快——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一套只有在家里才能起作用。

这会导致孩子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退行:即只在家里掌控比自己弱小的东西,比如现在满怀内疚之心的父母,小动物等等,而不愿意接触真实的社会。

所以,家长和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一样的:一方面承接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用树立边界的方式避免他们的心理退行。所以,家长不需要去掌控对方做什么而是需要掌控自己不越界,也不被人越界。

当孩子归罪于父母的时候,父母除了承认自己曾经确实有不恰当的抚养方式以外,也应该让孩子明白:无论过去有多少遗憾,时间都不能倒流。妈妈希望能和你一起努力,在现在和未来,共同面对当下遭遇的困难,而且妈妈相信,这些困难一定能够战胜。

总结一下:父母需要给受到创伤的孩子一段时间的心理缓冲期,甚至是一定程度的退行,这不能着急,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只有把过去压抑的东西吐出来,才有容纳新东西的可能。从长远说,父母要做的,是成长自我,引领孩子完成自助,给孩子积极关注,抱着长期主义的精神,共渡难关。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原生家庭永远不能成为不成长的理由。无论到了什么年龄,父母永远是孩子内心的权威,这是孩子的天性决定的。

作为父母,你需要不断成长,你的力量和支持,会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这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

(0)

相关推荐